易簡1-64式
易簡太極拳六十四勢
一、預備勢─4動
準備動作:兩腳跟併攏外八字站立,正身直立,尾閭中正,神貫於頂,兩眼平視,眼神內斂(初練者可微閉),舌抵上腭,眼觀鼻、鼻觀心,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兩臂自然下垂,兩肘微弓,中指貼近褲縫,掌心向內,手指不張不併,呼吸要細長靜慢(先不管呼吸即自然呼吸,漸入順腹式呼吸、最後在逆腹式呼吸),全身放鬆(由頭頂、臉部、眼、鼻、嘴、頸、背、腰、肩、肘、腕、胯、膝、踝,先學鬆、後學持),內外合一。
1.
鬆:雙腿微屈,左腿鬆,左腳腳跟提起稍離地面,為虛、重心落在右腿為實。兩臂保持自然下垂。開始調勻吸氣(慢、長、細、勻),腰身中直,含胸收臀。
2.
開:左腳向左側橫開半步以左腳尖斜踏點地,與肩同寬,兩手配合腳、向兩側自然開展約15度。兩掌舒鬆自然成美人掌型,掌心仍向內,呼氣,氣達指尖。
3.
轉:全身重心隨左腳踵轉正,開始吸氣。隨之腳跟著地,落於左腳為實。兩手含胸內旋,轉到腿前外方,掌心向後,手掌一半在腿前,一半在腿外,兩臂在腿前約15度。鬆肩垂肘。右腳虛踏、角度不變。
4.
合:呼氣。右腳尖內扣,兩腳平行,與肩同寬。鬆肩關節,使手腕向下沈降,至手掌一半貼於腿前,一半在腿外。
易簡太極拳六十四勢
二、太極起勢─6動
無極生太極,身心放鬆,內氣充盈,調和氣血,分陰陽(動靜之機、陰陽之母)。既是靜功,也是內功,養生功。再者,手至輕、至柔發人於不覺.
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練起式。
1. 立定摒除雜念,吸氣默沈丹田,(或先運轉任督兩脈一圈)(吸氣由會陰丹田上提夾脊經玉枕達百會,走督脈,在經鵲橋走任脈下丹田,為一小週天)頂頭拔背,兩眼平視前方,同時提肛,收腹,兩腳腳趾微微抓地,雙手充氣浮起,離身20度,約15公分)勞宮穴如運轉兩氣球(蔡:手的意念是先前無限延伸,鬆肩膀兩手之筋絡,配合吸氣,雙手膨脹,形開氣合,手自然浮起)
2. (呼氣兩臂徐徐向前浮起,似有氣球將其推起,兩後胛緩緩打開,鬆開腕關節,兩手掌自然下垂,雙手平肩,一肩寬。
3. 兩腕節原空為不動(不回收),兩肘節鬆弛下垂,帶動手掌及指尖浮升至平伸,成舒鬆自然掌型,高度平肩,指尖朝前,掌面朝下。
4. 持續鬆肘,帶動掌背向兩肩靠攏,腕節曲摺90度。(3,4為吸,氣由指尖吸入)
5. 兩手指原空為不動,肘端沈降,腕節隨之沈降,同時肩鬆,肱部約止於45度斜舉,腕掌成太極掌。
6. 兩肘端在兩脇旁稍前20度源空為不動,鬆肘節,兩掌向前斜落至與身體成160度(似降落傘兜風樣緩緩下落,感受空氣阻力,陸上游泳)。(5,6為呼,同時在意念的帶領下,緩慢從上到下依次鬆頭頂、鬆面部、鬆頸部、鬆雙肩、鬆胸部、鬆背部、鬆腹部、鬆胯部、鬆大腿、鬆雙膝、鬆小腿、鬆踝關節、鬆腳背、鬆腳趾,鬆至腳底湧泉穴。)
(備註4:行氣快時1~4為吸,5,6為呼)(蔡;紅皮書為:吸(呼吸)呼吸呼)
起式:由以下四個連貫動作完成:
一. ,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兩掌之間的距離略寬於肩。隨起隨吸氣,同時兩腳腳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備註3:兩臂提起與吸氣、兩腳抓地、提肛、收腹為同時動作。)
二. 當兩臂升至與肩同高時,鬆肩,兩臂略向內收,即環狀收回,至兩指尖的距離與頭部同寬(備註4:鬆肩,兩肘自然左右稍開,就使兩臂環狀收回;環狀收回的同時,再次兩腳趾抓地,提肛,收腹)。
三. 隨後,將手肩忘掉,兩臂緩緩垂直下落(備註5:兩掌掌心向下,。)與此同時鬆胸部、鬆背部、鬆腹部、鬆胯部、鬆大腿、鬆雙膝。
四. 當兩手落至與腰部同高時(這時意念鬆至雙膝),墜肘,兩小臂及前胛自然打開,兩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兩臂垂落至身體兩側,鬆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貼至褲縫。這時感覺兩臂猶如鐘擺,自然懸垂,手指有麻脹感。在這一過程中,鬆雙膝、鬆小腿、鬆踝關節、鬆腳背、鬆腳趾、鬆至腳底湧泉穴。
至此,一個完整的起式即告完成。練習者可依以上動作要領,用心體會,反復練習,日積月累,當可收到奇效。余親身體會,每日練此起式半小時,相當於打一趟太極拳,周身舒適,精力充沛,個中之妙只有常練習者才可領悟。
https://taijilist.blogspot.com/p/blog-page_96.html
第一式: 預備式
分爲四動共12拍
站姿:面向為北方, 採立正姿勢, 重心放在右腳爲實, 左腿鬆弛爲虛, 兩肘腕自然向下, 掌心輕貼兩腿.
第一動: 身體向下鬆沉, 左腳跟浮起離地, 兩肘自然向外膨脹.
第一動用2拍
第二動: 輕提左腳向左方稍前橫伸於一肩寬處, 用腳尖斜踏點地. 兩掌向兩側開展約15度.
第二動用2拍
第三動: 左腳落地直踏, 重心移至左腳, 兩手臂乘勢轉到腿前外方, 掌心向後, 手掌一半在腿外. 腕臂在兩胯旁向前斜伸約15度, 右腳爲虛, 維持60度斜踏.
第三動用4拍
第四動: 右腳尖弧轉向北擺正. 鬆肩關節使手腕向後, 向下沉降輕觸大腿.
第四動用4拍
第二式: 太極起式
分解爲六動. 使用24拍.
第一動: 兩手浮向前方至離身約20度.
第一動使用4拍.
第二動: 兩手臂浮升平肩
第二動使用2拍
第三動: 手掌和指尖浮升成平直狀.
第三動使用2拍.
第四動: 掌背平直收回.
第四動使用4拍.
第五動: 指尖原空位,肘端沉降為立掌,
第五動使用4拍.
第六動: 肘端原空位, 手掌向前沉降斜伸約20度.
第六動使用8拍.
第3-1式: 攬雀尾左掤
攬雀尾共21動 (太極起式轉攬雀尾) 依序以左掤、右掤、左履、右擠、雙按, 作五式分解
3-1 左掤分解爲6動: 共用16拍
第一動: 屈膝垂直下沉至大腿成45度傾斜. 右掌原空位不變, 左掌原體位隨身沉降, 掌心軸轉向右.
第一動用4拍
第二動: 身軀右轉向東, 右腳尖向右轉90. 右掌原空位不變. 左掌原體位趁勢抄在右掌下, 兩掌心相向, 距離約30公分如捧大球, 頭面向東方.
第二動用4拍
第三動: 身軀向東方移進到右腳坐實, 左腳變虛踏.
第三動用4拍
第四動: 提左腳向北邁進一步於左肩寬線上.
第五動: 身軀向北轉進左腳坐實, 轉進須肩帶肘, 肘帶手成爲向左上掤式, 頭面向12點半, 左肱横挪在胸前, 拇指高約平鼻, 掌心朝胸, 肘低於肩, 肘彎略大於直角. 右掌在身軀移動時, 原空位垂直沉降, 掌心朝後下方.
第五動用2拍
第六動: 坐實左腳, 腰胯向北方轉正, 右腳尖隨身向左弧轉60度對1點成爲弓步掤式, 轉腰時注意前弓之左膝不得移退或晃動.
第六動用2拍
第3-2式: 攬雀尾右掤
分解為5動:
第一動: 腰身續向左轉15度11點半方位, 先鬆左肩, 左掌軸轉向下沉降到胸前, 鬆弛右肩, 右掌被腰身離心力帶動向左前移擺, 趁勢抄到右腹前, 和左掌心上下相對, 垂直相隔約30公分如捧大球.
第二動: 提起右膝, 使腳尖點地, 同時腰胯右轉60度向1點半方位, 右腳跟隨勢向左弧轉60度使腳尖朝東方. 兩掌保持原空位.
第三動: 左腳坐實, 提起右腳舉步對右前4點半方位斜伸, 在右肩寬線上落地, 向東直踏成虛步.
第四動: 身驅移進右腳負重踏實成弓步, 腰身在移進中右轉30度朝2點半方位, 並帶動右肱向東方弧轉斜升, 肘爲頭, 手爲尾, 旋轉而上, 當肘將平肩時, 又鬆肩沉肘, 掌腕反升到胸前橫掤, 拇指高約平鼻, 左掌心以原體位在進行中一直保持與右掌心相對, 故當右掌循縱斜弧線上升時, 左掌仍在原體位轉向東方, 兩掌心仍相對, 高與肩平.
第五動: 腰胯向東方轉正, 左腳尖隨腰帶動右轉60度對2點方位成爲右弓步掤式.
第3-3式: 攬雀尾左履
分解爲2動:
第一動: 腰身由正東右轉45度對4點半方位, 鬆弛右肩關節, 沉肘以原體位帶動, 右掌向右外上方伸展, 肘彎略大於直角, 肘端離身體不超過20公分. 掌心外翻斜對右前下方. 鬆弛左肘, 同樣以原體位帶動左掌盪向右下方, 掌心軸轉對右後上方右肘頭, 左拇指高不過右肘, 左掌較左肘彎略高, 肱部約作25度傾斜.
第二動: 身軀退轉左腳坐實, 腰身配合左轉90度朝1點半方位. 同時右肘原體位, 下沉至胸前, 左肘肱原空位後退, 並隨身左轉再斜升右上1點半方位, 終於左肱以肘彎120度角斜指1點半方位上方, 左掌約平肩, 掌心對後上, 右肱斜橫胸前, 右掌在左乳前約10公分, 掌心對左肘彎上方, 距離約1拳.
第3-4式: 攬雀尾右擠
分解爲3動:
第一動: 肩胸左轉45度朝北方, 帶動左掌向左上盪起, 掌心軸轉對右前側下方, 高約齊鼻. 右掌隨肩下沉, 掌心軸轉向左後方, 高不過乳
第二動: 腰身右轉90度回向東方. 右肩帶肘腕旋升橫掤於胸前, 左肘原體位稍下沉, 左掌隨身帶動向右東正對右腕, 相距約2公分, 幾乎接近
第三動: 上身重心向右前腳移進坐實成弓步. 開始前進時, 右掌原空位不動, 俟左掌隨身前進接貼右腕後, 一同推動右掌擠向前進, 直到右腳負重踏實成弓步爲止
第一動: 腰身由正東右轉45度對4點半方位, 鬆弛右肩關節, 沉肘以原體位帶動, 右掌向右外上方伸展, 肘彎略大於直角, 肘端離身體不超過20公分. 掌心外翻斜對右前下方. 鬆弛左肘, 同樣以原體位帶動左掌盪向右下方, 掌心軸轉對右後上方右肘頭, 左拇指高不過右肘, 左掌較左肘彎略高, 肱部約作25度傾斜.
第二動: 身軀退轉左腳坐實, 腰身配合左轉90度朝1點半方位. 同時右肘原體位, 下沉至胸前, 左肘肱原空位後退, 並隨身左轉再斜升右上1點半方位, 終於左肱以肘彎120度角斜指1點半方位上方, 左掌約平肩, 掌心對後上, 右肱斜橫胸前, 右掌在左乳前約10公分, 掌心對左肘彎上方, 距離約1拳.
第3-5式: 攬雀尾雙按
分解爲5動:
第一動: 右掌原空位不動, 左掌隨身含胸鬆腰而稍脫離右腕黏貼約半公分.
第二動: 腰胯續向左後腳移退, 先鬆右肩, 然後兩掌被帶動分向兩側拉成平伸狀態, 掌心向下, 高約平胸, 隨身體一同後退, 兩掌相隔一肩寬. 身驅退移左腳坐實不動時, 兩掌仍趁慣性餘勢, 繼續向後平移收回, 以至摺肘豎掌, 掌心高約同面部.
第三動: 兩掌剛要豎正時, 腰身又向前腳移進成右弓步, 帶動兩掌按出, 當身體進到右腳坐實停止前進時, 兩掌卻趁慣性餘勢, 繼續向前平伸按出, 至斜肱約45度爲止 .
第四動: 身驅再又向左後腳移退坐實. 同時兩掌原空位隨身後退時, 帶動兩掌下沉恰好平伸收回. 這時肘彎約保持120度鈍角, 掌心朝下, 高約平胸窩, 肘端離胸一手距離 .
第五動: 當前動剛剛坐實左腳, 腰身馬上左轉90度向北方, 並帶動兩掌隨身平伸弧轉左擺105度. 兩掌循離心力擺動到北方身驅停止時, 更趁慣性餘勢, 稍超過15度對11點半方位. 右腳跟原地不移, 右腳尖隨同手尖方向一同向左平地弧轉90度對北變爲右勾腳, 到這爲止完成攬雀尾姿勢.
第四式: 單鞭
分解爲5動 (攬雀尾轉單鞭)
第一動: 身軀平移右腳坐實, 並右轉45度向1點半, 順勢帶動兩手一同移轉盪進, 但一開始就得鬆開右肩肘及右腕關節, 配合懸垂肘掌, 捏合五指作勾手式, 平肱向右腋盪回, 斜肱摺肘沉肩停在右胸乳前約10公分處. 左臂也在開始時鬆開肩肘關節, 落向右腿靠近時, 接著隨身右轉而屈肘, 橫抄在右腹前, 左掌心離右腋肋緣約10公分, 這時肘彎約110度鈍角, 肱部稍向下傾斜, 掌心朝上, 正對下垂的右勾手尖端.
第二動: 右腳負重坐實, 胸向左軸轉105度朝10點, 左膝隨身上提腳尖點地. 右勾手直對1點半平直伸出, 肘彎約160度, 高與肩平. 左掌原體位不變
第三動: 提左腳橫向左側伸出, 在右腳左後方肩寬線上落地, 朝正西直踏.
第四動: 身軀慢慢向左腳移進, 止於坐實負重成弓步, 膝垂線過腳尖3寸. 腰胯左旋轉對9點半, 轉身時左肩帶肘, 肘帶手循離心力上棚, 亦即左掌從右脇隨身帶動向左上方浮升,
有如摺扇之開展狀, 掌心原體位保持斜向本人面目, 最後掌背斜向西方. 右勾手原空位隨腰身正對2點.
第五動: 坐實左腳, 腰胯左轉15度朝正西方, 帶動右腳尖向左平地弧轉45度對10點, 同時帶動左掌軸轉翻腕斜對西方. 右勾手原空位不變, 頭面轉正朝西方.
第五式
提手
分解爲3動: (單鞭轉提手)
第一動: 腰胯右轉60度向11點, 提右膝使右腳尖對北方點地, 右勾手腕部原空位不動, 腕掌趁身體轉動牽引下沉, 並鬆開五指, 變爲掌式. 左掌也鬆開肩肘關節, 隨腰轉配合右掌心同向前方, 掌心遙空相對約隔兩肩寬, 作合抱姿勢.
第二動: 提起右腳向北伸到肩寬中線的左方, 約大半步處用腳跟著地, 同時腰胯續向右轉15度朝11點半, 兩掌隨腳一同轉向前膝上方, 右掌伸展較長在前方, 左掌在左方與右肘平齊相輔.
第三動: 腰胯垂直下沉並轉向北方, 左膝隨身下蹲5至10公分坐實, 右腳尖落地平踏虛支. 右腕原空位隨右前臂軸轉對後上方, 指尖向前上方, 高不過鼻, 右肘端垂線正在右膝上3寸處, 左掌與左前臂隨腰胯下沉至平乳部爲止, 掌心向右下方, 與右肘彎內側相隔約一拳.
第六式: 右靠
分解爲三動 (提手轉右靠)
第一動: 身軀左轉75度朝9點半, 右掌沉降至左胯前護襠, 肘彎不變, 左肘彎曲沉降, 掌隨肘落, 手指輔於右腕背, 肱部斜橫於腹部左側方, 兩掌心向內. 右腳隨身左轉時收在左腳右側點地
第二動: 提右腳向北方伸出在左腳跟右方直踏
第三動: 身軀向右前腳以側肩移進成右弓步. 腰身在移進中雖以側肩靠進爲先, 但不可使肩前傾, 右肩隨身進至右腳, 尚未踏實時 (此即肩靠發勁之時), 腰胯繼續前進, 右肩不進卻同時右轉, 惟肘不隨轉而被帶向膝前直進上提, 右掌反向胸前內收於左肘下, 使得右肘彎隨身屈折, 使肘尖角稍向前上方突出, 此時左手已隨身移進至右肘節上輔助右肘之發勁. 當右肩右轉時, 帶動左腳尖向右弧轉45度對10點半.
第六式: 右靠
分解爲三動 (提手轉右靠)
第一動: 身軀左轉75度朝9點半, 右掌沉降至左胯前護襠, 肘彎不變, 左肘彎曲沉降, 掌隨肘落, 手指輔於右腕背, 肱部斜橫於腹部左側方, 兩掌心向內. 右腳隨身左轉時收在左腳右側點地
第二動: 提右腳向北方伸出在左腳跟右方直踏
第三動: 身軀向右前腳以側肩移進成右弓步. 腰身在移進中雖以側肩靠進爲先, 但不可使肩前傾, 右肩隨身進至右腳, 尚未踏實時 (此即肩靠發勁之時), 腰胯繼續前進, 右肩不進卻同時右轉, 惟肘不隨轉而被帶向膝前直進上提, 右掌反向胸前內收於左肘下, 使得右肘彎隨身屈折, 使肘尖角稍向前上方突出, 此時左手已隨身移進至右肘節上輔助右肘之發勁. 當右肩右轉時, 帶動左腳尖向右弧轉45度對10點半.
第七式: 白鶴亮翅
分解爲2動 (右靠轉白鶴亮翅)
第一動: 腰身左轉45度向10點半, 提左膝使腳尖對7點半點地, 鬆肩肘讓兩掌隨身下落向身體兩側約20公分, 肘彎微屈下垂, 與小腹平, 手心向後.
第二動: 腰身續轉45度朝西方, 右掌向西盪進浮升平右額右前方, 掌心對前下方, 肘稍轉偏右外方約25度, 肘彎不小於120度. 同時輕提左腳, 擺移向前約半步, 即肩寬中線右旁, 仍用腳尖點地. 左掌向後方擺動5至10公分.
第八式: 摟膝拗步
分解爲5動 (白鶴亮翅轉摟膝拗步)
第一動: 鬆右肩, 腰右轉60度朝11點半, 同時落右肘帶動右掌軸轉側掌而下, 手心繼續軸轉沉降於右胯旁, 並續向後上方盪起平腰爲止. 左掌亦向前方盪起平肩胸爲度. 兩手心皆朝下, 肘彎微屈不直.
第二動: 肩身向左轉45度朝10點, 重心沉降加強右腳坐實, 帶動右臂左轉30度至10點半時, 右臂曲折, 右掌隨身到右耳外側約5公分處, 手尖向前, 掌心斜對耳頸部. 左掌下沉至右大腿上, 即下腹前約20公分處. 左腳跟落地平踏, 腳尖原地對西.
第三動: 提左腳伸向左前方肩寬線上一步, 腳掌著地直踏.
第四動: 身軀向左腳移進坐實, 並左轉30度朝西方. 右掌先落肘到右肩胸前, 隨身向正西直按進, 掌心軸轉朝前, 肘彎約110度向下垂. 左掌隨原體位下沉, 隨腰身帶動繞至左膝上掌心向後.
第五動: 腰胯左轉15度正向西方, 帶動右腳尖弧轉60度對10點, 右掌被帶動向前伸約3公分. 左掌在左腿外側不動, 掌心斜對後下方.
第九式: 手揮琵琶
分解爲3動 (摟膝拗步轉手揮琵琶)
第一動: 續接摟膝拗步前進餘勢, 全體重心皆寄左前腳時, 順勢提起右後腳, 跟進數公分落地橫踏踩實, 這時並未隨進, 僅是右腳原地擺向右側平踏對11點半.
第二動: 身軀隨右腳踩地時, 乘勢移回右腳坐實, 帶動右掌隨身倒平收回, 曲肘下沉, 肘端止於右脅旁約15公分處, 肘彎大於直角, 右掌平直半伸在胸前, 掌心對下方. 同時左掌隨身帶動上升, 斜指前下方, 指尖高約齊臍, 掌心轉向右側, 擬作兩手合採式.
第三動: 坐實右腳, 腰身右轉15度朝9點半, 提起左前腳隨身向右前方橫擺半步, 在肩寬中線的右旁用腳跟著地. 右掌原體位不變, 左掌隨同左腳下沉轉橫到右肱下方, 翻轉掌向上兜起指尖高齊肩, 這時兩掌遙對如抱合, 手捧琵琶狀, 頭部仍正面向西.
第十式: 左摟膝拗步
分解爲5動 (手揮琵琶轉左摟膝拗步)
第一動: 腰身右轉60度朝11點半, 胯腿不轉動. 右掌心先軸轉向左, 隨身向下沉降到胯旁, 再軸轉向前, 趁勢向後上方盪起至腰, 掌心向下. 左掌隨腰轉對前伸平肩, 掌心隨轉向右下, 肘稍沉約平乳部.
第二動: 腰身向左回轉45度向10點, 右掌被腰身帶動向上盪起至10點半, 屈肘以肘端變原空位, 掌腕繼續前進在右耳外側肩上, 指尖對前, 掌心稍偏耳側. 左掌隨身繼續沉落在檔前約20公分稍偏右側處.
第三動: 前動將完, 即刻提左腳向左前方肩寬線上一步, 用腳掌著地向西方直踏.
第四動: 身軀向正西, 左腳移進坐實成弓步, 帶動右肘鬆沉到胸前, 右掌向西平直伸進, 掌心正對前下方. 左掌隨腰帶動繞到左膝腿上, 掌心對下後方.
第五動: 腰胯轉正朝西, 牽動右腳尖轉對10點, 右掌隨身盪進約3公分, 左掌隨身轉到膝外側.
第十一式: 搬攔捶
分解爲8動 (左摟膝拗步轉搬攔捶)
第一動: 由摟膝拗步身軀移回右後腳坐實, 右肘隨身收回下垂於右脅前, 右掌沉降在右胸前方平伸, 帶動左掌就原空位上升左腹前, 掌心對下, 左腳尖蹺起.
第二動: 腰胯左轉45度朝7點半, 左腳尖左偏亦向西南. 右掌隨身帶動斜落左腹前, 平伸掩護腹部. 左掌隨身帶向左側7點半, 即盪開約20公分平伸齊胸, 肘端離胸一掌, 掌心斜對右上方.
第三動: 身軀移進左前腳坐實, 兩上臂及肘亦隨身向上盪起約5公分, 右掌隨身握拳向7點半上方盪起, 曲肘平肱拳眼向上, 高齊胸窩在左胸前. 左掌隨身帶動向上升舉, 高度齊肩.
第四動: 坐實左腿,提右膝垂腳尖向7點半移進, 至平腿時, 腰身右轉西方, 腳尖向上勾收, 帶動右膝隨身轉向10點半, 右腳跟落在左腳跟的正交線上約距15公分處, 以腳跟著地斜踏.
第五動: 腰身右轉45度朝10點半. 右腳尖隨身轉對北方, 落地橫踏, 乘勢使身體重心平移右腿坐實, 這時左腿屈膝提跟, 腳尖點地, 順勢稍右轉. 右拳隨身盪起軸轉翻腕循半圓弧線落在右前方仰腕曲肘握拳平伸. 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向西方, 肘彎稍加向前伸展, 掌心對右.
第六動: 坐實右腳, 提起左腳伸向西方, 在左前側肩寬線上用腳跟著地.
第七動: 左腳尖落地正對西方直踏, 身軀順勢前進左弓步坐實, 並左轉30度向9點半方位. 同時右拳隨身軸轉向前直進, 拳心轉向左方, 拳眼朝上, 經由左手指下送出.
第八動: 腰胯轉15度正向西方, 帶動右拳續進約3公分, 拳心轉向左下方, 右腳尖被牽動向左弧轉45度對10點半斜踏. 左掌仍原空位不變.
第十二式: 如封似閉
分解爲4動 (搬攔捶轉如封似閉)
第一動: 腰身左轉15度向8點半, 右拳原體位平直向前送進約10公分, 肘彎也稍伸展. 左掌亦原體位隨腰向左側抽移約10公分, 離開右臂位置.
第二動: 左腳坐實, 身體下沉15公分, 帶動右拳軸轉到胸前正中翻腕向上. 同時也帶動左掌軸轉到胸前正中右肱下肘頭前, 橫插穿過至腕部, 掌心向上.
第三動: 左腕原空位不動, 腰胯後退右腳, 右肱隨身從左腕上面抽回, 同時鬆開右拳變掌朝上, 直到兩腕交叉時, 一同後退, 並分向兩側斜上方張開, 循半圓斜弧線向上盪至身體重心坐實右腳時,
兩掌已趁勢收轉到胸前, 合成一圓周, 掌心朝前立豎.
第四動: 身軀向前腳平正移進, 帶動豎立雙掌朝前直送, 如推大球狀, 必須手隨身動, 當身體達到左腳負重不動時, 兩掌趁慣性繼續前進數公分, 止於肘彎45度斜伸.
第十三式: 十字手
分解爲4動(如封似閉轉十字手)
第一動: 續前勢身軀移退右後腳坐實, 兩肘原體位帶回, 鬆持肘關節, 牽動兩掌向下沉降, 務使平肱與退坐後腳一同達到, 肘彎內角止於140度, 指尖對西, 掌心對下, 左腳原地虛踏.
第二動: 腰胯坐實右腳, 肩胸轉向北方. 左腳尖隨腰一同向右轉對北, 肩腰身帶動右掌作斜弧線向右上方展開伸對2點, 高約平額. 左掌原空位平肱伸展不變, 有如大鵬展翅狀.
第三動: 身軀重心回移左腳坐實, 右腳尖原位提膝點地不動, 右腳跟隨身向左弧轉45度, 向北方直踏. 右掌原空位掌根隨身收回. 左掌亦被帶動平肘轉肱送向右前, 右掌亦相對平肘朝左前, 左右相向如同大抱合, 兩肘彎大於直角, 恰在兩腿肩上外方.
第四動: 坐實左腳並下沉10公分, 同時右腳平地收回, 在右肩寬線上平行直踏虛支, 鬆持兩肩, 兩掌隨身沉降, 並腕部交叉抱合於胸前, 左掌在內, 右掌在外, 掌心對內.
第十四式: 抱虎歸山
分解爲6動 (十字手轉抱虎歸山)
第一動: 續前勢重心在左腳坐實, 右腳虛踏提膝起腳跟, 同時身軀左轉30度朝11點, 帶動右掌向左下擺動約20公分, 右拇指止於左肘頭.
第二動: 腰身右轉120度向東方, 提右膝腳尖原位點地不動, 左掌原體位不變, 斜橫在右前方, 手心仍對內, 高與肩平, 指尖對4點半方位. 鬆右肩使右掌下沉, 到左腿前約10公分處, 肘節微曲, 手心對內.
第三動: 提右腿向右後4點半斜伸虛踏, 在左腳跟右後45度斜交線上著地.
第四動: 身軀平移右腳坐實, 仍對東方不變, 右肩向4點半靠進成右弓步, 左掌臂原體位, 右掌隨身體帶動, 擺到右腿內側懸垂.
第五動: 腰胯右轉45度正向4點半, 帶動左腳尖向右轉90度對東方, 右掌繞膝至右腿外側軸轉對4點半, 肘稍彎曲, 左掌亦轉向4點半.
第六動: 身軀移退左後腿坐實, 帶動右掌肱浮升上托斜伸, 和左掌成爲前後合抱狀. 這時左肘稍彎曲下垂, 掌心對前下方. 右肘仍微屈, 掌高都與肩平.
第十五式: 斜攬雀尾
共分解爲10動 (抱虎歸山轉斜攬雀尾)
第一動: (右掤) 身軀移進右前腳4點半方位坐實. 右腕原空位肘進, 掌心朝胸, 右肘隨身向4點半方位平肩推進, 肘彎屈摺小於直角, 肱部斜橫掤於胸前. 左掌原體位垂肘隨身向右掌跟進, 肱部約作20度斜豎, 掌心朝前.
第二動: (左捋1) 腰身右轉30度到5點半, 帶動右掌循斜弧線盪向右上南方伸展, 掌心軸轉斜對右下方, 高約齊鼻. 左掌也被帶動盪向右下南方 (即右肘內下方), 掌心軸轉對右上肘端, 高齊乳部.
第三動: (左捋2)身軀移退左後腳坐實, 並左轉60度到3點半, 帶動兩掌隨身盪向左前東方. 左掌前半動經過橫掤胸前, 後半動隨身作斜弧動向伸展, 右掌作前半動循縱斜弧路線, 經由正前時直豎掌心向左, 然後盪到左側東方時在左肘彎上方, 掌心對肘彎, 兩掌左前高朝後上, 右後低對前下垂肘半伸.
第四動: (右擠1) 腰身繼續左轉50度向2點, 帶動左掌稍循下弧軸轉翻腕盪起, 掌心對前下, 右掌一同軸轉朝上對向左肘端, 同向左側盪進約45度向1點半.
第五動: (右擠2) 腰身右轉105度回向4點半, 右掌隨肩上升, 屈肘斜橫於胸前, 掌心朝胸, 腕齊乳部. 左掌原體位稍下沉隨身右轉向前, 斜豎屈肘下垂, 掌心正對右腕.
第六動: (右擠3) 身驅前進右腳坐實, 帶動左掌先接貼右腕上, 一同對4點半擠送止於右前弓步.
第七動: (雙按1) 鬆腰胯, 由前腿推送後退左腳坐實, 帶動兩掌軸轉朝下, 使右腕經由左腕下擦過, 隨身後退向兩側肩前拖平, 至坐實左腳時, 兩掌繼趁餘勢盪回, 摺肘豎掌朝前.
第八動: (雙按2) 前動兩掌摺肘收回剛要停止時, 身軀又由後腿推送向右前腳移進, 帶動兩掌向前進, 到重心剛達右腿坐實時, 兩掌以餘勢續進, 止於肘彎大於直角.
第九動: (雙按3) 前動兩掌止於45度斜伸時, 再又隨身退回向左後腳坐實時, 兩掌恰好平肱收回, 掌平為度.
第十動: (雙按4) 身驅剛坐實左腳, 腰身帶動兩掌與右腳尖一同向左轉90度對1點半.
第十六式: 斜單鞭
分解爲5動 (斜攬雀尾轉斜單鞭)
第一動: 身軀移右腳坐實, 並右轉60度朝向3點半, 鬆弛兩肩肘關節, 帶動右肱垂肘, 捏合五指成勾吊手, 向右橫盪收回, 同時左掌臂下沉落至左腿旁, 隨身盪向右側, 屈肘橫兜於右腹前右手下方, 翻掌向上.
第二動: 身軀左轉105度朝12點半, 提左膝腳尖點地, 同時右勾手隨身從原空對3點半平伸, 不隨身左轉, 肘彎微曲, 左掌原體位不變.
第三動: 提左腳橫向左側10點半方位伸出, 在右腳跟正交線左肩寬線上用腳跟著地.
第四動: 身軀向左腳移進, 並左轉45度朝11點, 左腳尖順勢落地對10點半直踏, 左掌隨身以肩肘帶向左上方盪進. 仰掌斜伸向頭面上方, 指尖高約齊鼻, 右勾手隨身帶動左轉15度到東方.
第五動: 腰胯轉正15度向10點半, 帶動右腳尖弧轉60度對11點半, 左掌隨腰身軸轉翻腕, 手心正對10點半下方, 右勾手隨身原體位轉對2點半.
第十七式: 肘底看捶
分解爲6動(斜單鞭轉肘底看捶)
第一動: 身軀移退右後腳坐實, 並右轉90度朝1點半, 左腳尖順勢蹺起, 左掌被牽引平直伸展並下沉40公分, 高與臍平, 掌指斜對10點半. 右勾手的腕部原空位, 伸開五指變掌式, 手心朝向北方, 右肘自然彎屈下垂, 豎肱立掌在右腿上方, 手指高不過額.
第二動: 腰胯左轉60度對11點半. 兩手原體位與左腿相隨轉向, 左腳跟落於右腳西側, 左掌隨肩向左上方盪起平肩, 伸向西方, 掌心對11點半. 右肘原體位不變, 在隨肩左轉時, 右掌被牽動倒向2點平伸, 掌心亦朝前北方, 高亦與胸平. 當兩掌平展的同時, 左腳隨身向左後橫擺半步, 伸到右腳跟約正西方, 向西以腳跟著地.
第三動: 身軀向西移進左前腳坐實, 腰身左轉15度對11點, 帶動左掌軸轉手心朝上, 隨身向左上方推進, 高不過鼻, 肘彎大於直角. 右掌由原體位下降擺伸2點半, 掌心朝下.
第四動: 腰胯續左轉60度對西方, 胸肩旋向8點, 右腳順勢提起向10點方位跟進半步, 在右肩寬線上作30度斜踏. 兩掌原體位左轉, 最後左掌稍沉降平肩, 指尖對7點半, 右掌隨身左轉並浮升平胸, 掌心軸轉朝左下方, 指尖對11點半.
第五動: 重心平移右腳坐實, 左腳提膝腳尖點地. 腰胯再左轉15度對8點半, 肩胸旋向6點半, 左掌隨身擺向左後下方, 側掌斜45度指1點半. 右掌隨身擺到左上方, 掌心轉向正前朝面部,指尖斜對4點半, 高不過肩.
第六動: 左拳、右掌、左腳一同收回在左脅下, 身轉西方, 此時拳掌互變, 再伸左腳左掌, 可分四個同時並進的部位說明:
6-1 坐實右腳, 腰胯和肩胸隨拳掌回轉正對西方.
6-2 左腳收回至兩足內踝相距約5公分處, 仍以腳尖點地, 再伸向西方, 以腳跟在肩寬中線右旁著地.
6-3 左肘向上提起, 左掌握拳先提至左脇旁, 再使左拳、左腕、左肱、左肘之內面依序經由左脇旁擦過, 左拳通過左脇後變掌 (掌心向右), 向前(西)上方側伸, 使左肱斜豎於胸前, 肘彎內角約80度, 指尖高不過額.
6-4 右掌隨腰帶動下沉於左脇旁, 仰掌於左拳下, 當腰身轉西時握拳, 左肱在胸前斜立時, 右拳眼朝上, 輕接在左肘端下面.
第十八式: 倒攆猴
共分解爲12動(肘底看捶轉倒攆猴)
第一動: 腰胯右轉30度對10點, 右膝正對腳尖, 肩胸續轉30度朝11點, 左腳尖在轉動時落地平踏. 左掌被肩推動覆掌向西平伸, 肘不伸直, 高約齊肩. 右拳變掌, 同時順勢下沉, 隨身帶向後上方盪起, 掌心朝下, 肘彎伸展, 平肱對2點, 高不過腋.
第二動: 身驅左轉回向西方, 腰胯下沉坐實右腳. 左掌就原空位軸轉掌心向上前伸. 右上臂原體位左轉15度, 右掌随肩肘擺向前方, 手尖斜對前上方, 肘端低於右肩.
第三動: 提左腳直伸後方, 在左肩寬線上平地直踏. 在提腳後踏時, 不得牽動身驅搖擺. 向後平地直踏的腳掌, 不得外偏變成斜踏.
第十九式: 斜飛勢
分解爲4動 (倒攆猴轉斜飛勢)
第一動: 腰身左轉75度對6點半, 帶動左手臂下沉再向東上方盪起, 覆掌曲肘斜伸, 高不過腋. 右掌原空位隨肩向前微伸.
第二動: 身軀正直回向右轉120度向10點半, 先鬆肩右臂下沉, 左臂隨身盪向右前上方, 屈右膝, 左腿下蹲15至20公分, 右腳尖順勢蹺起, 並隨身弧轉向北方. 左掌原體位繼續向右橫擺, 當上臂轉到9點半時須鬆開肘關節, 使得左掌趁勢繼續盪向北, 掌心朝右後下方, 右掌隨肩腰右轉並下沉而帶動軸轉翻掌向上, 止於左腹胯前, 手心對左上方, 與左手上下交叉.
第三動: 提右腳伸向1點半, 膝彎展直, 在左腳跟斜後方45度斜交肩寬線的1點半方位用腳跟著地.
第四動: 坐實左腿下沉約10公分, 右腳尖向1點半落地平踏, 身軀向右腳平移弓步坐實, 並右轉45度向北方, 然後帶動左腳尖弧轉60度向11點半, 右掌原體位隨身右轉, 順勢向右上方盪進, 仰掌斜伸1點半方位, 高不超過額. 左掌從原空位隨身垂直沉降, 到左胯前離腿約20公分處, 向左前下方覆掌斜伸, 左掌垂直地面恰與兩腳位置成三角形.
第二十式: 雲手
共分解爲十動 (斜飛勢轉雲手)
第一動: 腰胯右轉對北方, 胸肩由12點半右轉90度朝3點方向, 左腳隨身擺進半步, 膝彎伸直, 在右腳左側9點西向兩肩寬處落地, 腳尖向北直踏成右跨步. 鬆開右肩和肘節, 使得右胳膊橫肱曲肘向右脇旁沉降, 帶動掌軸轉朝下, 停在右胸乳前稍下約10公分處的空際. 左掌隨腰身左擺循斜弧路線擺向右側小腹前,
並橫肱軸轉翻掌向上, 兩掌心上下對正, 如捧大球.
第二動: 身驅平移左腳踏實, 肩胸左轉150度朝9點, 轉動間右腳尖隨身帶向左弧轉45度正對12點方向虛踏和左腳平行. 左肩帶肘, 肘帶左掌向左上方橫肱抽提, 同時掌心軸轉對內,右掌也隨身先沉降, 並向左下橫肱抄插, 掌心亦隨身軸轉對內, 當身體向左移的1/4對1點半方位時, 恰爲左轉角度的1/4, 面對1點半, 兩手掌均軸轉對內, 在右腹前作圓抱狀十指相對, 兩手指尖相距約3公分. 當身體經過兩胯腳距中點時, 應中直正對12點方向, 兩掌心上對喉與下對丹田仍如圓抱狀, 左上右下垂直對正, 相隔約40公分. 再繼續轉到西方, 右掌下沉, 盪到髖骨左側約3公分處軸轉朝上托, 左肩帶掌上抽, 惟肘下垂掌軸轉朝下, 兩掌心上下相對約20公分, 如抱大球.
第三動: 坐實左腳提起右腳横收半步, 在右肩寬處平地向北直踏虛支.
第二十一式: 單鞭
分解爲6動 (雲手轉單鞭)
第一動: 坐實左腳, 提起平地直踏虛支的右腳, 依左腳肩寬線向12點移進一步, 腳掌著地直踏虛支.
第二動: 身軀移進右腳坐實變弓步, 腰身右轉向11點半. 當轉動時, 鬆左肩肘掌下沉, 仰掌下垂與右掌相對稱, 一同隨身橫進達右腳, 即右轉身向11點半, 趁勢抽提右掌, 捏合五指成勾手, 在右脇前肘斜肱. 左手掌心正對右勾手, 相隔約20公分.
第三動: 身軀左轉90度向10點半, 左腳尖點地, 腳跟提起隨身順勢右轉120度, 使得腳尖向8點方位. 左掌原體位不動, 右勾手被身驅轉動力推送, 直向1點半方位伸展, 肘彎微曲, 腕高不過肩端.
第四動: 提起左腳伸直向左側橫擺一步, 在與右腳跟正交線的左側肩寬線上,用腳掌著地向9點方向直踏.
第五動: 身軀移進左腳成弓步, 腰身左轉30度向9點半. 左肩帶肘, 肘帶手向左上方仰掌盪進到9點方向, 指尖高與鼻齊, 掌背朝前下方, 上肘下膝垂直相對, 右勾手隨身從原體位向左帶動到1點.
第六動: 腰胯左轉15度正向9點方向, 帶動右腳尖左轉60度對10點, 左掌亦隨腰一同軸轉向前下西方, 肘彎約保持135度, 肘端下垂, 遙對膝蓋. 右勾手原空位不動. 肩胸雖未隨腰胯轉正, 但頭面必須正對9點方向(西).
第二十二式: 蛇身下勢
分解爲6動 (單鞭轉蛇身下勢)
第一動: 坐實左腿, 腰胯右轉45度向10點半, 肩胸頭面右轉75度對1點. 右腳尖向右弧轉105度對1點半斜踏. 腰身降低約5公分. 左掌和右勾手都在原空位不變.
第二動:
身軀低移右腳成弓步, 重心移到右腳後, 右膝向1點半前屈, 左腿伸直, 因此身驅又降低約7公分.
左腳尖隨身帶動向右弧轉90度對北方. 右勾手原體位隨身向1點半方位推進. 鬆左肩, 使左臂下沉保持伸展原狀側掌隨身, 盪落左大腿內側, 掌心朝向右, 指尖向地, 手背輕接腿內側爲度.
第三動: 加強右腳負重下沉, 腰身左轉向10點半, 並向西方傾斜, 左腿伸直, 腳尖亦漸轉向西方. 右勾手從原空位隨身向1點半推進. 左掌原體位於左膝內方隨身下降, 側掌垂直接近地面.
第四動: 蹲屈右腿, 腰胯隨身低沉, 更使上身左轉向(西)前下俯接腿, 左肩觸及左膝內側, 右膝向外張開, 臀部亦因而更趨向右後方. 左臂隨身下降而屈肘平肱, 幾已接近地面, 左掌心朝上與左肱將觸地面情況下向西伸進, 屈肘平肱止於左膝內方. 左肱接近地面, 左肩觸膝, 順勢使左腳尖蹺起向左弧轉30度擺向8點.
第五動: 右腿續向前伸, 同時側身前傾挨地進到左腳時, 左膝漸屈成直角, 且小腿直立負重爲止, 右膝開襠正對腳尖. 同時左掌心向右(北), 傍左膝內側前進, 並隨身屈肘成直角平肱前伸, 到掌基和腳尖垂直爲止. 右勾手伸指變掌依原體位隨身向前牽曳, 並鬆肩沉降, 到右膝上前方數公分處, 掌心軸轉向下, 掩護膝蓋.
第六動: 腰胯前進轉向正西, 左膝前傾加強左腳負重, 身驅向前上方慢慢升起. 右腳尖隨腰弧轉90度對10點半. 左掌原體位保持直角隨身提起, 肱部齊小腹平伸, 肘垂線不過左膝. 鬆開右肩關節, 使右臂原體位隨身弧轉前進到右腹前方斜伸,
掌心斜對後下方.
第二十三式: 左金雞獨立
分解爲2動 (蛇身下勢轉左金雞獨立)
第一動: 右腳尖著力伸展, 右腳跟離地以推使重心前移坐實左腳,
左膝超過腳尖3寸以上, 左掌原空位肘彎隨身稍伸展, 右掌隨身向前稍提.
第二動: 左腿保持高度負重坐實, 身軀向西趁勢豎正. 同時右腳隨身提起, 屈膝平腿, 腳尖下垂. 右手隨身帶動上舉到胸前豎肱立掌, 手心朝左, 肘膝上下相對. 左掌也隨身沉降, 懸垂左腿旁, 指尖對下, 掌心朝後 (東方).
第二十四式: 右金雞獨立
分解爲3動 (左金雞獨立轉右金雞獨立)
第一動: 身軀向西坐實左腿, 伸右腳向右後方半步斜踏, 兩腳斜距不過15公分, 腳尖斜向10點.
第二動: 身軀右轉45度對10點半, 右腳趁勢負重坐實. 左腳尖隨身向右轉60度對10點, 左掌隨身擺到右腹前斜伸. 同時帶動右掌隨身向前方倒落, 掌心向下, 右肱斜橫在左腹部前方, 指尖伸向左前方. 在左肱外上方兩腕交叉, 兩手掌心朝內.
第三動: 坐實右腳, 身軀向左迴轉45度對西方, 左腳隨勢先使腳跟提起隨身向右弧轉並趁勢提舉, 屈膝平腿, 腳尖懸空下垂. 左掌隨肩帶動向前上抽提, 從右掌內方拔出, 在胸前豎肱立掌, 手心朝右側北方, 指尖高不過眉, 肘端和膝腿垂直相對. 右掌沈降到右腿外側, 手心朝後(東)方.
第二十五式: 右分手踢腳
分解爲6動 (右金雞獨立轉右分手踢腳)
第一動: 腰身右轉30度對10點, 並前傾約30度, 左腳下沉伸向左後肩寬線一步, 落地平踏, 腳尖斜向6點半. 左掌隨身帶向右前倒落, 使平肱斜伸右胸前方約20公分, 指尖對11點, 手心對右後下方. 右掌約在原空位藉反作用力向左上方盪起齊左腕, 平肱曲肘在左肱內方, 指尖對左腕, 手心朝下.
第二動: 身軀平移左腳坐實, 腰胯左轉60度對8點, 肩胸左轉90度朝7點, 右腳提腳跟使腳尖點地. 左掌軸轉翻腕到右腕下, 掌心向上, 並隨身從右腕下向左腿抽收並左轉身, 止於左腹前. 右掌原空位, 因身體後退而使掌腕平伸, 似隨身從左腕上方穿出, 平肱垂肘伸向10點方位.
第三動: 身驅坐實左腿, 繼續左轉,腰胯轉45度對6點半, 帶動右腿隨身擺向正西方, 腳尖點地. 肩胸轉75度對4點半, 帶動兩掌隨身擺向左方. 右掌軸轉向左, 盪到胸前20公分處, 掌心對胸, 手尖對左肩. 左掌循弧線盪到左後側斜伸, 手心對東南方.
第四動: 肩胸向右迴轉45度朝南方, 帶動左掌循斜弧線向右上方盪到右肱的外面, 右肱保持原體位, 兩腕在胸前交叉圓抱.
第五動: 身軀繼續右轉45度對7點半, 兩掌就原空位隨身順勢翻轉向外, 並斜豎在左前方(南). 右掌原體位隨身旋轉到右側 (西), 側掌斜立, 掌心朝7點, 兩肘平衡, 比肩略低, 右肘端和右腿垂直相對.
第六動: 兩手上臂原空位不變, 趁前動餘勢未消時, 右掌向前西方倒落, 直到肘彎近乎平直伸展爲度, 高約平肩. 左掌也順勢稍向左後4點半伸展, 肘彎內角應不超過100度爲宜. 同時右腿原狀循縱弧線向前(西)提舉, 高約50公分,小腿成45度斜伸.
第二十六式: 左分手踢腳
分解爲6動 (右分手踢腳轉左分手踢腳)
第一動: 左腿中定坐實, 右腳掌下沉收回, 尖端懸直向下, 隨右鬆髖關節, 使整肢右腿下沉, 繼又伸展膝彎, 使腳掌順勢伸向右前方一步, 以腳跟落在右肩寬線上, 腳尖自然對西. 兩手臂原體位不變.
第二動: 落地之右腳掌隨身軀右轉使右腳尖轉向北方11點半斜踏, 並使身軀順勢移進右前腳, 成弓步坐實, 此時身體下沉使左腳跟隨勢離地, 利用左腳掌助送身體前進. 右掌定在原空位, 右上臂隨身前進時, 右肘自然彎曲, 並使肘端向11點半方位對準腳膝平肱突出, 右掌由原空位順勢收回對胸. 左肘彎被上臂隨身牽引拉直, 左掌沉降對4點半斜伸, 掌心斜向前下方, 高約平脅. 身軀仍正面向西.
第三動: 坐實右腿, 腰胯右轉75度對11點半, 帶動左腿隨身向右擺到正西方,在右腳正交線上腳尖點地. 肩胸充分右轉135度對1點半, 同時帶動兩掌一同擺向右方. 右肘節鬆開, 肘彎伸直右掌循平弧線, 盪到右後側斜指東南, 手心向東北1點半. 左臂鬆開肘節, 使左掌循斜弧線, 盪到胸前20公分處, 指尖對右肩, 手心對胸.
第四動: 肩胸向左迴轉45度對北方, 帶動右掌循斜弧線向左上方盪到左肱外面, 兩腕部在胸交叉圓抱.
第五動: 身軀繼續左轉45度朝10點半, 右掌原體位隨身自然軸轉向外(北), 曲肘斜掌在右額前掌心向北方. 左掌原體位隨身向左軸轉, 掌心向外(北), 側掌斜豎左額前, 掌心朝向11點, 肘端和左腿垂直相對, 左腿隨身體轉正, 膝節保持自然彎曲.
第六動: 兩掌臂肘端一對前一對後, 鬆開肘關節, 趁前動餘力, 使左掌向左前西方作縱弧線沉降平伸, 肘彎約保150度內角不可伸直, 掌高約與肩平. 右掌一同向右後1點半伸展, 曲肘斜豎, 肘彎內角約110度. 同時提舉左腳平腿前伸, 腳底成水平, 高約50公分, 身軀仍正面朝向10點半不變.
第二十七式: 轉身蹬腳
分解爲3動 (左分手踢腳轉轉身蹬腳)
第一動: 續前勢面對西北坐實. 身軀左旋135度, 腰胯轉向南方. 鬆右肩, 藉右掌下沉擺盪之勢及左腳小腿下盪收回帶動之勢, 使身體軸轉一同左旋向南. 左掌隨身帶動橫纏捲斜抱胸前左右, 兩腕交叉爲掤. 同時鬆左膝關節, 使腳掌加速懸空沉降, 趁勢著力收回到膝垂線以內, 腳尖向地面垂直, 輔助身體左旋作用. 這時負重的右腳, 須配合身手動作, 趁勢翹腳尖, 利用右腳跟駐地做軸心, 借身手轉動與擺動力, 一體向左旋轉, 使腳尖由11點半方位到南方弧轉165度. 再說左上臂隨原體位收轉. 先鬆肩肘關節, 左掌連同肱部被旋轉力牽動抽捲到胸前20公分處, 掌心軸轉向內, 曲肘斜肱圓抱. 右掌循下弧線由1點半方位沉降, 順勢隨身向左上方盪起, 此時宜緩慢輕鬆的盪到左肱外上方, 共歷285度弧轉, 兩腕右外左內同在胸前交叉圓抱, 右掌對左肩而向4點.
第二動: 肩胸續向左轉45度對4點半, 右掌就原空位隨身順勢翻轉向外 (南), 曲肘斜肱在右額角前. 左掌原體位隨身盪到左側, 斜豎左額前向東方, 掌心朝5點, 左肘端和左膝垂直相對. 左膝隨身左轉90度對東方, 左腳尖同時向上勾起, 小腿懸直, 腳底朝向東方.
第三動: 左腳加強懸空勾起姿勢, 使腳跟朝向東方平直伸展蹬出, 高度約50公分. 兩肘維持原體位不變, 趁前動餘勢沒有消退, 隨即鬆開肘關節, 使得左掌向東沉降, 曲肘平伸,肘彎保持約150度內角, 掌高約與腋平. 右掌同時順勢向右後方7點半斜降伸展, 曲肘斜立, 肘彎保持約105內角, 身軀仍正面朝向4點半.
第二十八式: 左樓膝拗步
分解爲5動: (轉身蹬腳轉左樓膝拗步)
第一動: 鬆左腿使蹬出的左腳懸空沉降收回到右腿旁, 再又伸出左前方肩寬線上著地平踏.
第二動: 身軀右轉45度朝南方 (胯腿不動). 兩掌隨身下沉, 先收回到肘彎接近直角時, 左掌隨身帶向右後, 止於右肩前, 右掌隨身沉降到右胯旁, 軸轉掌向前, 曲肘斜垂.
第三動: 身軀向前回轉45度對4點半, 右掌隨身從右肩後盪起到頭頸右側稍前, 斜肱側掌指向3點半, 掌心對喉頸, 肘端向西南, 高不過肩. 左掌順勢下沉, 斜落在右胯腿前約10公分處.
第四動: 身軀移進左腳坐實成弓步, 並續向左轉30度對3點半, 帶動左掌繞經左膝前擺到左腿外上方, 掌心向後下方斜垂, 右掌隨身沉肘向前方垂肘平正伸出.
第五動: 腰身轉正15度朝東方, 右腳尖隨腰弧轉60度向4點. 左掌隨身略後擺, 右掌隨身前進約3公分.
第二十九式: 右摟膝拗步
分解爲6動 (左樓膝拗步轉右摟膝拗步)
第一動: 身軀移回右後腳坐實, 鬆右肘右掌隨身向前倒平肘, 肘端離胸一掌約20公分保持原體位不變. 帶動左掌從原空位垂直浮升約20公分, 向前下方斜伸.
第二動: 右腳負重坐實, 腰胯左轉45度對1點半. 左腳尖隨身向左轉75度對12點半. 右掌隨身沉降到左側胯前約10公分處, 手心朝後下方. 左掌垂肘隨身帶向左腰胯前, 仰掌對前.
第三動: 身軀移進左前成弓步, 右掌在左胯前曲肘斜肱随身前進. 左掌循反作用隨身曲肘上翻到左肩耳垂側方, 肘端伸向後下方, 手心轉對前下方, 肘端在左肩後斜垂.
第四動: 坐實左腿, 提右腳伸向右前方肩寬線上落地直踏.
第五動: 身軀移進右前腳成弓步, 並右轉30度向2點半. 右掌隨身帶動經右膝前繞到右腿外側, 腕掌斜垂, 手心朝後下方. 鬆左肩, 左肱下沉, 左掌朝前方平正推出.
第六動: 腰胯轉正15度朝東方. 左腳尖隨腰胯向右轉30度對2點. 左掌趁勢更向前進約5公分. 右掌在右腿外側隨身向後略移.
第三十式: 摟膝栽捶
分解爲5動: (右摟膝拗步轉摟膝栽捶)
第一動: 身軀移後腳坐實, 左掌隨身沉降約20公分. 帶動右掌就原空位垂直浮升約20公分, 指尖對前下方, 右臂略低於左臂.
第二動: 左腳負重坐實, 腰胯右轉45度朝向4點半. 右腳尖向右轉45度對5點半. 左掌隨身右擺沉降到右腹前約10公分處, 手心朝內. 右掌隨身帶向右上側方盪起, 側掌斜肱伸向5點半轉45度, 指尖斜對右腳尖之前方約30公分處.
第三動: 身軀向右前腳移進成弓步, 當體重剛到右腿時, 加強兩膝彎屈下蹲右腿屈右膝, 左膝向左外腳尖開張, 使身驅低沉約20公分. 左掌原體位曲肘斜肱在右腹前隨身盪進, 鬆弛右肘關節, 右掌從原空位握拳隨身軸轉, 使拳背向前, 懸垂於右膝外旁平膝.
第四動: 坐實右腿, 提左腳伸向左前方邁進一大步, 在肩寬中線上落地直踏.
第五動: 身軀移進左前弓步, 移進時須屈膝再使身軀降低約15公分, 右膝開襠正對右腳尖不動, 肩胸左轉30度對3點半, 腰胯仍朝4點半方位未變, 因右腳原地平踏未動, 惟使踝關節鬆弛彎曲以適身驅低進. 鬆肩垂肘右拳隨身帶動下降至右膝外側, 屈肘平肱向前平進, 並軸轉使拳眼朝上, 由左膝右內方10餘公分處平肱送出, 右肘止於左膝內方. 左手隨身前進繞過左膝, 止於膝節外旁. 腰身稍向前傾, 重心完全壓於左腳.
第三十一式: 攬雀尾
共有16動 (摟膝栽捶轉攬雀尾)
分四式解說, 蘊藏掤摟擠按採栵肘靠八式
右掤: 上步右掤分解爲六動:
第一動: 接前勢左弓步, 身驅移退右腳負重坐實, 隨勢右轉30度向4點半, 並隨身稍收左腳恢復正常步法高度. 兩掌原體位隨身右轉向前下斜伸並攔摟向右側,
右拳於退身中伸指變掌手心朝下, 與左掌隨一同轉向右下側方斜伸.
第二動: 腰胯左轉90度朝1點半, 左腳尖向左轉90度對12點半平踏. 左掌随身帶動向左側曲肘收回, 在左脅前覆掌平肱前伸, 高約齊肋緣. 右掌隨身牽動軸轉翻掌向上, 在左胯前上方, 使兩手心上下相對約隔20公分.
第三動: 身軀向左腳移進弓步, 兩掌原體位如掤大球隨身前進.
第四動: 坐實左腿, 提起右腳向右前方伸出, 落在右肩寬線上直踏, 變成左坐式.
第五動: 身軀移進右腳, 變成右弓步, 並右轉30度朝向2點半. 右掌隨腰身帶動向前上方 (東) 由右肩帶轉旋升, 橫掤在胸前. 左掌在原體位隨右肱上升而轉變方向,
手心始終保持正對右掌.
第六動: 腰胯轉正15度朝向東方, 左腳尖向右轉45度對2點斜踏, 完成右掤. 左摟 分解爲下面二動:
第七動: 腰身右轉30度朝向4點, 鬆左肩肘節下垂, 右掌隨身原體位轉向右上外方對4點半, 手心斜對右前下方, 高約齊鼻. 左掌隨身盪向右下方, 手心軸轉對右肘, 高約齊乳部.
第八動: 身軀退移坐實左腳, 並左轉90度朝向1點半, 兩掌循斜弧線隨身盪向左方變爲左高齊肩. 右低平胸, 但右掌心正對左肘彎, 指尖一致斜對1點半方位. 右擠 分解爲下面三動:
第九動: 腰身繼續左轉45度朝向北方. 胸肩朝北方, 帶動左掌盪向左上方, 手心軸轉隨身轉對左外側正北前下方,
右掌隨身稍向左下移轉, 手心軸轉對左肘, 兩肘皆下垂, 坐實左腳.
第十動: 腰身右轉90度回向東方, 右掌隨肩帶肘隨身右轉掤起在胸前, 腕掌較肘端稍高, 拇指約齊喉部, 手心對胸. 左掌原體位隨身右轉, 垂肘立腕稍下沉, 掌指間正對右腕, 相隔約1公分爲止.
第十一動: 身軀向右腳移進爲弓步, 左掌隨原體位前進, 右掌原空位, 左右掌一接觸, 便推動右腕肱一同擠向東方, 至右腕垂線達膝爲止. 雙按 分解為下面5動:
第十二動: 右掌右膝原空位不動, 鬆腰胯, 使得左掌原體位隨腰胯脫離右腕黏貼.
第十三動: 身軀續向左腳移回坐實. 一開始, 兩掌隨身牽引拖平到左右兩側肩前, 兩掌相隔肩寬, 手心向下, 然後繼續一同隨身平直帶回, 直到身體重心坐實左腳後, 兩掌仍趁勢繼續收回, 在胸前摺肘豎掌對正前東方.
第十四動: 身體又向右腿前進, 兩掌隨身原體位豎直送出, 到坐實右腿停止前進時, 兩掌仍趁慣性繼續向前東方水平按出, 鬆肘節使腕掌直進而升高, 至兩肱達45度斜伸時為止.
第十五動: 身體再向後退, 平移左腿坐實. 兩肘原體位隨身收回時, 拉平兩肱部, 平胸帶回, 此一拉平動作應與身體坐回一同停止.
第十六動: 坐實左腿, 固定膝蓋不動, 腰身左轉105度朝向11點半. 兩掌隨身向左後側平盪120度對11點. 左膝伸直, 右腳尖和手掌上下相對, 一同向左弧轉90度, 對北方成勾腳式.
第三十二式: 單鞭
分解爲5動 (攬雀尾轉單鞭)
第一動: 身軀退移右腳, 並右轉60度朝1點半方位坐實. 右手隨身垂肘捏合五指變右勾手, 並沉肩平肱收回在右上方肋前. 同時鬆左肩肘關節, 左掌自然沉降, 隨身帶動擺向右側, 屈肘掌心對上橫抄至右腹前, 與勾手上下相對.
第二動: 坐實右腳, 左轉75度朝向11點, 體軸中線和駐地右腳跟垂直, 提膝使左腳尖點地, 膝胯原位不動. 右勾手以原體位方向離心性平直伸展, 直向1點半方位作離心性平伸. 右肘直而不挺, 肘尖對下, 腕背高不過肩. 左掌原體位隨身移轉不變.
第三動: 提左腳橫對左側西方伸出一步, 在左肩寬線上落地, 對西方直踏, 身軀和手臂原空位不變.
第四動: 身軀向西方移進成弓步, 左肩帶肘, 肘帶掌隨身向左轉西方. 左循旋轉而上, 掌腕斜向上前方伸向西方, 掌心斜對頭面. 右勾手隨腰身旋轉保持原空位不變.
第五動: 腰胯轉正朝西方, 帶動右腳尖向左轉60度對10點, 左掌隨腰胯帶動軸轉掌心對西方, 右勾手隨原體位轉向1點半方位.
第三十三式: 玉女穿梭艮式
分解爲6動 (單鞭轉玉女穿梭艮式)
第一動: 身驅平移右後腳坐實, 並右轉90度朝北方. 同時左腳尖也隨腰胯向右轉90度對北方. 同時鬆左肩使左掌下沉, 並抄到右腹前平褲帶, 曲肘斜肱, 手心向上. 右勾手原空位, 由於身體右轉後退, 迫使右臂橫肱屈肘約90度在右胸前方.
第二動: 身軀回向左腳平移坐實, 繼續右轉45度朝1點半. 提右膝使腳尖點地, 腳跟隨身左轉90度, 使腳尖旋對2點. 左掌隨身牽動從原體位浮升約10公分, 掌心向上. 右勾手伸張五指變掌翻腕對上, 右肱順勢下沉, 橫落在右腹前, 右腕恰好在左腕上方, 交叉相叠.
第三動: 右腳提回半步, 使腳跟在靠近左腳尖右後方約5公分處著地, 腳尖轉對4點半, 當右腳掌落地時, 立刻負重坐實, 左腳變爲虛支. 再提腳同時身軀自然右轉45度朝向東方.
第四動: 坐實右腳, 提左腳向左前方1點半方位伸出一步, 在肩寬線上落地平踏. 身手原位不動.
第五動: 身軀向左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 同時左轉15度朝2點半. 左肱被身體前進力及左肩旋轉帶動, 循斜弧線向前上方1點半方位盪起, 斜肱左掤, 掌心軸轉對胸, 高約齊頸, 肘臂高不過肩. 右掌先以原體位等候左肱由下方盪出後, 再跟蹤左腕側身一同盪向左前1點半方位上方, 但右掌在進行中翻腕朝前, 掌心直對左腕下隨身按送. 兩肘力求鬆弛下沉.
第六動: 腰胯左轉30度朝1點半方位, 帶動右腳尖向左前轉60度對2點半. 左肱以原體位隨身向左外上方軸轉, 手心翻對12點半方位, 斜掤齊額, 右掌就原體位也隨身配合左手直進1點方位, 當左手向上翻轉時, 右掌相繼送到左手下方爲度, 兩掌均應隨身體轉動, 右掌以不超過左手突出爲適當, 這時右掌根應在左膝直上方.
第三十四式: 玉女穿梭乾式
分解爲6動 (玉女穿梭艮式轉乾式)
第一動: 身軀退回右腳坐實. 兩掌隨身盪動, 鬆肩垂肘下沉於左腹前, 並横肱翻腕使手心向上. 左掌落在右腕上方, 兩腕交叠.
第二動: 坐實右腳, 身軀右轉120度朝向5點半方位, 左腳尖隨腰胯充分右旋弧轉135度對南方. 兩掌也隨身盪向右脇旁.
第三動: 身軀退移左腳負重坐實, 並繼續右轉60度向7點半. 提右膝使腳尖點地, 腳跟隨身向左轉, 使得腳尖轉對6點半.
第四動: 坐實左腳, 提右腳伸向右後10點半方位一步, 在肩寬線落地向前直踏. 胯與身手原位不動.
第五動: 身軀向右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 胸肩右轉15度朝9點半方位, 帶動左腳尖弧轉30度對7點. 右肱被帶向右前10點半方位上方盪起, 斜肱右掤, 掌心軸轉對胸, 高約齊頸, 肘臂高不過肩. 左掌先以原體位不變, 等候右肱由下方盪出後, 再隨身浮起並軸轉翻掌朝右腕向10點半方位跟進, 以手指貼於右腕內下方.
第六動: 腰胯右轉, 朝向10點半方位, 帶動左腳尖弧轉75度對9點半方位. 右肱以原體位隨身向外上方軸轉, 順勢斜掤齊額, 手心對外翻轉. 左掌原體位隨身在右腕下, 一同轉進11點方位, 直向右手下用意穿送按出. 兩掌均須隨身體盪動, 左掌止於右膝上方, 並不得超過右腕而突出.
第三十五式: 玉女穿梭坤式
分解爲6動 (玉女穿梭乾式轉坤式)
第一動: 身軀退回左腳坐實, 稍左轉30度朝9點半方位. 鬆肩兩掌自然隨身降落到右腹前, 翻腕掌心朝上, 右掌沉落在左腕上方, 兩肘下垂, 交腕相叠.
第二動: 身軀坐實左腿不動, 右腳隨身向左橫移約10公分平踏, 腳尖仍對10點半方位.
第三動: 身軀移進右腳坐實, 並繼續左轉15度朝向西方, 同時帶動兩掌繼續擺向右側脇旁移動約10公分.
第四動: 坐實右腳, 穩定重心, 左腳隨勢從腰轉左前方7點半方位伸出一步, 在肩寬線上落地平踏.
第五動: 身驅向左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 同時左轉15度朝8點半方位, 胯向10點方位. 左肱被肩帶動向左前7點半方位上方盪起, 斜肱左掤, 掌心轉對胸窩, 高約齊頸, 臂高不過肩. 右掌初以原體位不變, 等候左肱由下方盪出後, 再隨身體帶動, 軸轉翻掌斜對左腕向7點半方位跟蹤盪進, 止於左掌內下方.
第六動: 腰胯左轉向7點半方位, 帶動右腳尖弧轉60度對西方. 左肱隨身向左外上方軸轉, 斜掤齊額, 手心對6點半方位. 右掌亦從原體位隨身轉進7點方位, 配合左手向上軸轉時, 正對左腕下按進. 兩掌隨身一同移動, 但右掌按至左腕垂線至左膝爲止, 不可突出.
第三十六式: 玉女穿梭巽式
分解爲6動 (玉女穿梭坤式轉巽式)
第一動: 身軀退回右腳坐實. 兩掌隨身沉降於胸前, 手心翻轉對上, 左掌自然沉降到右腕上交腕相叠, 手心翻轉對上.
第二動: 身軀右轉135度向北方. 左腳尖隨腰胯亦右轉135度對北方, 兩掌隨身帶動向右側, 高約平胸窩.
第三動: 身軀移左腳負重坐實, 並提右膝點地繼續右轉60度向1點半方位. 同時以右腳尖點地, 兩掌在原空位, 由於身驅移轉稍向胸前左側移動.
第四動: 身驅隨勢右轉45度向東方, 胯向2點方位. 提起右腳伸向右後側4點半方位一步, 先用腳跟著地, 腳尖直踏向3點半方位, 是爲便於承接下一姿勢, 故與前面三勢不同.
第五動: 身驅向右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 胸肩右轉對3點半方位, 胯被牽制暫對2點半方位, 帶動左腳尖弧轉30度對1點方位. 右肱被帶向4點半方位前上方盪起, 斜肱右掤, 掌心轉對胸窩, 高約齊頸, 肘臂高不過肩. 左掌初以原體位不變, 等候右肱在下方盪出後, 左掌再隨身帶起, 翻掌斜對右腕, 向4點半方位跟蹤盪進.
第六動: 腰胯右轉朝向4點半方位, 帶動左腳尖弧轉60度對東方, 右肱以原體位向右外上方翻轉, 趁勢斜掤齊額, 手心斜對右外5點半方位. 左掌隨身跟蹤右腕轉進4點半方位, 兩掌應隨身盪動, 但左掌應在右肱下方剛剛送到右膝上方爲止, 不得超過右腕而突出.
第三十七式: 左野馬分鬃
分解爲5動 (玉女穿梭巽式轉左野馬分鬃)
第一動: 身軀下蹲數公分加強右腿坐實, 身軀中直左轉朝1點方位. 同時左腳提膝點地, 提腳跟隨身右旋90度使腳尖轉對北方. 鬆兩肩使左肘端原體位不變, 左掌隨身向左帶轉牽引沉降到胸腹右前方,
橫肱左掤離身10餘公分, 手心對右脅間, 大拇指. 右腕原體位, 沉肩使时端隨身下垂, 手心自然翻轉對左側.
第二動: 提起左腳伸向左側北方, 在右腳 (跟) 西方的肩寬線北端, 跨一大步落地平踏, 腳尖正對北方.
第三動: 坐實右前腳, 上身右回轉60度, 並中直下蹲, 朝東含胸收臀弓腰, 尾骨垂向腳跟, 上身稍向2點方位斜傾, 開檔鬆胯稍續向腳跟中直下蹲, 左膝微屈, 但尾閭不失中正. 右肘端原空位不變, 右掌隨身倒向前下方, 成爲橫肱 (30度) 掤胸前. 左掌以原體位隨身右轉伸向右肘下方, 並軸轉掌心向上.
第四動: 身軀向北平進, 左腳屈膝負重踏實, 胸肩在移進中左轉60度朝1點方位, 腰胯轉向1點半方位, 恢復中直姿勢. 左掌原體位隨身轉進, 腰身中直帶動左肱仰掌伸展橫掤前進. 伸轉前 (北) 上方, 手心斜對後上, 肘彎約成130度內角. 右掌原空位垂直降落, 隨身止於右胯旁 (東).
第五動: 腰胯左轉45度朝北, 帶動右腳尖向左弧轉75度對1點半方位. 右掌下垂腿旁不變, 左掌隨勢稍盪進, 但肘端垂線不過膝蓋, 手心仍斜對後上方, 指尖向上高不過額.
第三十八式: 右野馬分鬃
分解爲6動 (左野馬分鬃轉右野馬分鬃)
第一動: 續前勢向北方, 身軀退回右腳坐實, 腰身隨勢左轉45度朝向10點半方位. 左腳尖隨身向左弧轉90度對西方平踏. 左掌原空位, 肘彎隨身抽回而伸直, 手心軸轉對下. 平肩曲肘 (約160度) 前 (北) 伸. 右掌隨身左轉趁勢帶到左腹前方, 手指對11點方位, 手心向上, 與左手上下相對, 兩臂前伸如捧球狀.
第二動: 身軀向北平正移進左腳成弓步. 右掌原空位藉前進使肘彎自然屈曲橫肱於上腹左前方. 左掌原體位前伸, 使左肱在右手上方穿過, 止於左肘在右掌心上方.
第三動: 提起右腳伸向右前北方一步, 在肩寬線上落地直踏.
第四動: 腰身左轉30度朝向西方, 含胸弓腰收臀, 上身稍偏10點方位斜傾, 當身體左轉中垂直下蹲約15公分至20公分, 開右襠鬆胯,尾閭正對足跟, 左掌橫肱原體位隨身稍下沉. 右掌隨身左轉下伸 ,仰掌通過左肘下向左方(西)伸進, 指尖對8點方位, 兩肱上下近乎交叠.
第五動: 身軀向北平進右腳踏實成弓步, 同時頭胸右轉60度朝向11點方位, 腰胯轉向10點半方位, 並恢復中直姿勢. 右掌仰掌隨身轉進, 右肱被腰脊伸展力提起仰掌向右上 (北) 方, 斜掤而上, 手心斜向後上方, 肘彎約150度. 左掌原空位垂直降落, 停在左胯旁.
第六動:腰胯右轉45度對北方, 帶動左腳尖右轉30度對乾位. 左掌原空位, 取肘斜垂左胯外側. 右肱隨勢向北仰掌伸直, 手心斜向後上方, 肘垂腺不超過右膝, 指尖高不過額.
第三十九式: 提手
分作五動 (右野馬分鬃轉提手)
第一動: 續前勢弓步向北坐實右腿, 加強重心沉于腳心, 同時身軀左轉90度, 由腰胯帶動左腿使左腳尖向左弧轉45度, 一齊對西方. 兩肘端原空位不變, 右掌從原體位隨身橫移右外方, 軸轉翻掌對下, 腕部平肩, 指尖對北伸展, 左掌從原體位隨身帶起擺向左上 (西) 方, 上升約30公分平胸爲度, 掌心朝下.
第二動: 身軀平移左腿負重成弓步, 當重心剛剛偏重到左腿時, 亦即右腳伸推身體到左腳, 隨即帶動右腳尖平地向左弧轉60度對10點方位. 左掌隨身盪起平肩, 右掌隨身下降, 平胸帶回 , 兩手心仍對下面.
第三動: 坐實左腿, 加強下沉, 稍提右腳跟, 使腳尖點地並隨身右轉, 腳尖和身軀一同對向北方. 兩掌向左右張開, 隨身帶動垂肘向右前方作圓抱狀, 掌高齊胸.
第四動: 提起右腳在肩寬中線左旁, 離左腳大半步處, 用腳跟著地, 腳尖微蹺, 膝微弓. 同時兩掌向正前北方, 右前左後相對平肱合攏, 兩肱距離略小於肩寬爲度.
第五動: 身體重心坐實左腳下蹲約10公分, 右腳尖自然落地踏. 左掌與右肘原體位一同隨身下沉, 並軸轉左掌對著右下方的右肘彎. 右掌原空位軸轉對左後上方, 有如上提狀態, 與起重機的槓桿作用頗爲相似.
第四十式: 右靠
分解爲 5 動 (提手轉右靠)
第一動: 左腳仍負重坐實, 身軀稍下沉左轉45度向10點半方位. 鬆弛肩肘, 使右掌隨身軸轉降落到左胯旁, 離身體約5公分, 曲肘垂肱, 掌心向內. 左臂由原來形狀墜落, 肘彎角度不變, 掌隨肘落, 斜橫於左腹前約10公分處, 手指與右腕背相接. 右腳尖隨身左轉對10點半方位.
第二動: 腰胯繼續左轉30度向9點半方位, 加強坐實並下蹲約10公分. 同時平地勾回右腳, 用腳尖點在左腳右後方. 右掌趁勢繼續擺向下腹掩護檔部.
第三動: 提右腳向北方伸出在左腳跟正交線右旁, 離左腳一步處用腳跟落地直踏, 腳尖稍蹺. 身手原位不動.
第四動: 側身向北以肩爲前鋒, 往右前腳正身平進成弓步, 負重坐實. 同時上身右轉30度朝10點半方位. 右臂被帶動向北方盪進到右脅旁, 曲肘垂肱. 左掌隨身帶動擺向右上方, 輔貼於右肘彎撓骨外側.
第五動: 坐實右腳, 腰胯右轉30度向11點半方位, 左腳尖被帶動向右弧轉45度對10點半方位. 左掌輔助右肘彎隨身上提向北盪出約5公分, 肘端正對北方與膝蓋腳尖垂直一線, 肘進內起自左腳跟.
第四十一式: 白鶴亮翅
分解爲2動 (右靠轉白鶴亮翅)
第一動: 坐實右腿, 身軀左轉75度對西方. 左腳尖原位點地, 稍提腳跟右旋弧轉60度, 使腳尖對8點半方位. 先鬆兩肩使兩臂自然下墜, 右掌隨身帶動向右側北方盪出, 斜垂肱部, 掌高平腹, 斜伸右前方. 左掌隨身體旋轉帶動擺向左下方, 暫在左胯外側, 屈肘垂肱, 掌心對後方.
第二動: 接前動轉腰擺手之動勢輕提左腳向前西方伸半步, 在肩寬中線用腳尖點地, 就是在右腳後跟正交線前 (西) 方半步落地, 膝節微屈. 右掌趁勢繼續向上盪起到右額右前方, 肘端下垂在10點半方位, 肘彎大於直角爲度, 掌心對前面西方. 左肘乘左腳前移反作用力, 微向後方擺動約5公分, 掌背對前, 掌腕下垂.
第四十二式: 左摟膝拗步
分解爲5動 (白鶴亮翅轉左摟膝拗步)
第一動: 腰身右轉90度對北, 鬆右肩使右臂自然慢慢隨身沉降, 右掌在降落時軸轉手心向左側而下, 由前上方循縱弧路線經過右胯外側, 利用慣性力繼續向後上方盪起, 最後掌心向下, 至平胸窩爲度. 左掌隨腰轉帶動, 從左下方經由左外上方, 循縱弧路線向右前方盪起, 並使手心軸轉對下方, 至平肩爲度. 左腳提膝腳尖支點地面, 腳跟隨腰向左弧轉, 以適合腰腿動作.
第二動: 加強右腳負重坐實, 腰身回向左轉45度朝10點半方位, 並降低腰胯數公分. 右掌繼前動以肘端原體位為支點, 右肱循圓弧路線隨身擺向前 (西) 方, 在右耳外側約10公分處, 指尖對前方, 掌心稍偏向耳頸, 肘端斜伸在右肩後下方. 左掌從原空位直落, 在右胯前約20公分處. 曲肘垂肱. 左腳跟回復原狀使腳尖對西.
第三動: 提左腳向左側肩寬線上伸出一步, 腳掌著地直踏, 腳尖向西. 分解動作熟練後, 提腳應在第二動未完成前, 開始抬腳.
第四動: 身軀移進左腳成弓步, 腰胯同時左轉30度向9點半方位. 鬆右肩使右肘下沉, 右掌隨身帶動向正西直進, 掌心軸轉對前方按出, 當身體停止前進時, 手掌仍繼續盪進數公分, 右肘彎屈大於直角且下垂. 左掌以原體位隨身轉進時, 繞左膝上前方摟過, 停在左膝外上方, 掌心對後下方.
第五動: 腰胯左轉15度向西方, 隨身帶動右腳尖左轉60度對10點方位. 右掌亦被帶動更向前伸約3公分. 左掌隨身帶動擺到左腿外側, 掌心對後下方.
第四十三式: 海底針
分解為5動 (左摟膝拗步轉海底針)
第一動: 由摟膝拗步前進餘勢, 一面加強左腿負重坐實, 使全身中定. 一面右腳乘虛提起, 向西跟進小半步, 再落原地右偏75度橫踹, 即腳尖對11點半方位平地踏實. 這個跟步的起落都不要影響身軀的中定.
第二動: 身軀退移右腿坐實, 左掌從原空位隨身牽動直上浮升約30公分, 高與上腹平. 右肘原體位帶動右掌隨身平肱抽回, 稍下沉至離身體一手掌約18公分.
第三動: 輕提左腳, 收回在右腳跟左前方8點半方位約20公分處, 屈膝用腳尖點地, 腳跟提起成虛步. 同時身驅下蹲10餘公分, 左掌在原空位反似向上方升起約15公分, 右掌配合左腳同時平肱由原體位收回約18公分, 平伸於胸窩前, 停在左肱部內下方.
第四動: 上身右轉30度朝10點方位, 右掌原空位不動, 但隨身轉變成曲肘橫掤於胸腹前, 掌心轉對下方. 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動右轉, 挨向右手上面盪去, 止於對10點方位, 手心斜對下方, 高約平胸, 最後使左肱中部停於右腕背上方.
第五動: 上身含胸弓腰收臀, 左轉75度向7點半方位, 並屈右膝使身體垂直蹲下, 左膝隨之彎曲. 身體左轉垂直下降時, 帶動左臂在右臂上向左抽收, 屈肘橫肱側掌向內, 右掌指尖隨身轉變對前下方斜垂, 掌緣作後勾狀, 恰好從左掌內方作弧形插落到右膝前內下方離地約10公分處爲止. 右肱一面下插時, 一面因左肱之抽收而使右肱在其內下方滑移到掌指, 當左掌抽到右肱時, 即變原體位隨右肱下插, 最後使左掌指輔於右肱橈側肘節稍下方, 眼仍向前平視.
第四十四式: 扇通臂
分解爲4動 (海底針轉扇通臂)
第一動: 豎正腰身仍轉對西方, 恢復中直姿勢, 兩手原體位隨身帶動向上盪起, 高約平肩.
第二動: 身軀右轉45度朝10點半方位, 帶動右掌從原空位軸轉翻掌向外 (北), 右肘順勢升高平眉, 手心朝北方. 左掌指尖隨身輕輔右肱內下方 (即原處).
第三動: 左腳提起伸向前方, 在肩寬中線右旁, 相當右腳跟正西線上, 微斜平踏一步, 腳尖對9點半方位. 身手原位不動.
第四動: 身軀向左腿平正移進成斜弓步. 右掌原空位不動, 由於身體向9點半方位直進, 掌背自然靠近右額右前方約10公分處. 左掌原體位從右肱下方隨身向前推進, 手心對10點半方位, 肘彎半伸約成130度角彎曲.
第四十五式: 撇身捶
分解爲8動 (扇通臂轉撇身捶)
第一動: 身軀移退右腳負重坐實, 並轉正朝西. 同時鬆弛兩肩關節, 兩肘彎保持原狀, 左掌隨上膊自然下沉平心窩, 右肘向右外方翻落平肱垂於右脅, 與左掌一同在胸窩前平伸, 肘彎原式約130度, 右掌心對左肘在後平胸窩.
第二動: 腰胯右轉90度朝北方, 胸肩則轉向1點半方位, 同時左腳尖隨腰胯向右弧轉75度朝北. 並鬆開右肩關節, 右肘隨身帶動, 使肘端向右後方旋轉擺進, 仰掌平肱橫懸垂於右脅旁, 肘端對南方突出. 左掌墜肘豎肱, 隨身向右後上方擺動, 斜豎在左肩前10餘公分處.
第三動: 身軀移回左腳負重坐實, 並左轉向10點半方位. 同時鬆左肩, 左臂轉肱翻掌屈肘沉降, 肘端循弧線向左下後方 (南) 擺進, 橫肱仰掌止於左脅旁. 且右掌漸握拳隨身回轉帶過腹前, 拳心向上, 直向左上側 (西) 盪進, 經過左掌心上面, 使右拳背靠近左掌心擦過.
第四動: 加強左腿坐實, 身軀右轉90度, 再朝1點半方位. 右腳跟隨膝提起, 用腳尖點地隨身右轉對1點半方位. 右肘原空位不變, 右拳隨身右轉時從左腹前被帶動向右上豎起,
斜立於胸前, 拳心朝內, 肘彎角度減至約60度. 左掌以原體位手心隨身向內轉, 左掌心恰好沿右腕貼附移至右肘端, 二前臂之運轉均以上臂爲軸, 其軌跡對身體而言,皆成象限扇形.
第五動: 提右腳伸向右側肩寬線上一步 (身體坐左腳稍下蹲), 用腳掌著地虛踏, 右腳必須伸出腳距較大, 故體位不高者先用腳跟著地. 身手原位不動.
第六動: 身軀繼續右轉45度向東方. 這時身軀與右腿著地的距離縮短, 右腳跟著地者於是腳尖自然落地直踏向東方. 右拳隨腰身帶動以肘節靠近右脅作原體位爲支點, 斜對右上, 循斜弧線豎肱翻轉, 倒落右前東方, 仰腕平伸. 左掌隨身轉肱翻腕到右臂上方, 手心對右前下方, 約在右肘彎左上方約10公分處, 左肱斜橫胸前.
第七動: 身軀移進右腳變弓步, 肩胸原朝東方, 此時因腰胯被牽制而轉對2點半方位. 右拳原空位不變. 左掌隨身帶動, 經過右拳之上向前上方按進, 左肱朝前斜豎, 掌心到右拳上方爲止.
第八動: 腰胯轉正朝向東方, 左腳尖隨腰向右弧轉60度對2點方位. 右拳原空位不變. 左掌被帶動從右拳上方向前按進約10公分, 指尖高度不超過鼻.
第四十六式: 高探馬
分解爲6動 (撇身捶轉高探馬)
第一動: 身軀移退左腳負重坐實. 右拳伸指變掌在原空位不動. 左掌先以原體位隨身向後下方收回, 最後停在胸窩前約10公分處.
第二動: 身軀右轉45度向4點半方位. 右腳尖隨身向右平地弧轉75度對5點半方位. 右掌隨身帶動向右後上方挽一大圓弧盪起, 並軸轉翻掌到右肩前方, 右肱朝前斜豎, 指尖齊鼻. 手心對左前 (2點半方位) 下方. 左掌從胸前向左挽一小半圓弧軸轉翻腕仰掌, 隨身轉動向前 (東) 下方 (即轉身後之左下方) 斜伸平胯. 動作時兩掌應相對同時運行, 各成一前上弦縱面圓弧軌跡.
第三動: 身軀向右腳移進變成右弓步. 左掌順勢上升約30公分, 平肱向東, 肘彎約135度. 右掌原體位不變
第四動: 加強右腿坐實, 提左腳伸向左側肩寬線上一步, 向東直踏. 兩掌及身軀均保持原體位不動.
第五動: 身軀移進左腳負重, 成左弓步, 並轉向3點半方位. 左掌原空位平肱前伸. 右掌先從原體位隨身向前盪進, 於進行中使右肘下沉, 掌腕伸到胸前, 當身軀不動時, 右掌恰好達到左掌上方, 掌腕斜豎對前, 手心高約齊鼻.
第六動: 身軀轉正朝東方, 右腳尖隨腰胯向左弧轉45度對4點半方位. 左掌仍以原空位不變, 右掌隨身推動, 從左掌上方向前直進約10公分.
第四十七式: 左打虎
分解爲6動 (高探馬轉左打虎)
第一動: 身軀右轉30度向4點方位, 同時移退右後腳坐實, 頭面仍向東方, 左掌原空位不變, 左肘彎隨身牽拉近乎伸直, 右掌先藉原體位隨身帶回, 止於胸前10餘公分處.
第二動: 加強右腿坐實並下蹲約10公分, 身軀左轉45度朝向2點半方位. 左腳收回在右腳左前側旁用腳尖點地, 腳跟提離地面. 同時左掌隨身帶動盪回至左脇前10餘公分處, 垂肘平肱向前半伸,右掌原空位不變.
第三動: 提起左腳伸向左後側10點半方位, 在肩寬線上跨一大步, 腳尖向12點半方位, 落地橫踏. 此左腳移步時, 也可由平踏擦地向後推送而出. 身手原位不變.
第四動: 身軀退移左腳坐實, 並順勢左轉15度對2點方位. 右掌原空位不變, 隨身後退牽引, 使得肘彎自然伸展近乎平直. 左掌以原體位隨身帶回, 在左腹前垂肘横肱仰掌, 指尖向東. 右腳尖轉正對東方, 右膝彎伸直.
第五動: 上身左轉75度向11點半方位, 但腰胯向北方, 變成左前斜弓步, 也就是左橫跨步. 右腳尖隨腰向左弧轉90度對1點方位. 兩掌隨身帶動一同握拳, 各循縱圓弧線, 由胸前落下向左後上方盪起. 左手完成3/4圓圈, 到右額前15公分處斜豎, 拳心對外, 右手完成半圓弧線, 在左脅肋前10公分處即左肘下方橫肱平伸, 拳心對下.
第六動: 加強左腿坐實, 身軀右轉105度回向東方. 右腳跟離地左轉90度, 使腳尖作圓心轉對東方點地. 兩拳原體位隨身右轉不變, 兩目能從左肱上緣向前平視.
第四十八式: 右打虎
分解爲5動 (左打虎轉右打虎)
第一動: 身軀右轉30度朝向4點方位, 腰胯下蹲約10公分, 右腳尖仍點原地不移, 但腳跟隨身適度左轉. 兩拳伸指變掌, 右掌從原體位軸轉向上, 指尖隨身轉對2點方位. 左掌原空位不變, 鬆弛肩關節使左肘自然下垂, 左肱斜豎在左胸前上方, 手心在原空位軸轉對右後方, 掌高齊鼻.
第二動: 提右腳伸向右後側7點半方位, 在肩寬線上跨一大步, 腳尖對5點半方位, 落地平踏, 身手原位不動. 右腳移步時, 也可先跨半步落地平踏, 然後在地面向後推送成一大步
第三動: 身軀退移右腳坐實, 並順勢左轉15度對3點半方位. 左掌被身體牽引從原空位垂直沉降, 到指尖平胸爲度, 肘彎亦被牽引使左臂自然平伸. 右掌以原體位隨身平腰抽回, 在右腹前垂肘橫肱仰掌. 左腳尖擺直對東平踏, 膝彎自然伸直.
第四動: 上身右轉90度朝向6點半方位, 但腰胯受牽制只能向南方, 變成右前斜弓步, 即右橫跨步. 左腳尖隨腰胯向右弧轉90度對南方. 兩掌隨身循縱圓弧線, 先由胸腹前沉降, 然後趁勢向右後上方一同握拳盪起. 右手完成3/4圓圈弧線, 轉到左額前15公分處斜豎, 拳心朝外, 高不過頭頂. 左手完成半圓弧線, 繞到右脇肋緣前約10公分處, 即右肘下方, 橫肱平伸, 拳心對下.
第五動: 加強右腿坐實, 身軀左轉105度, 回向東方. 左腳跟離地向右弧轉90度, 使腳尖對東點地. 兩拳原體位隨身轉移不變, 兩目能從右肱上緣向前平視.
第四十九式: 回身蹬腳
分解爲6動 (右打虎轉回身蹬腳)
第一動: 身軀右轉90度朝南方. 帶動右拳循半圓縱弧線, 先由左側方盪起, 由上向右側7點半方位降落, 伸指側掌平肱, 掌心斜對4點半方位. 左掌隨身盪向右上側方, 伸指變掌橫肱對7點半方位, 約在右胸前20公分處掌心斜朝右後下方. 左腳跟隨身適度左轉.
第二動: 加強右腳坐實, 提左腳伸向左後方1點半方位一大步落地平踏. 身手原體位不動.
第三動: 身軀低移左腳負重, 並左轉135度朝向1點半方位, 右腳尖隨身向左弧轉90度對2點半方位成左前弓步. 帶動兩掌從右下方沉降, 一同循尖圓縱弧線向左上方1點半方位盪起, 兩腕在胸前約30公分處作十字交叉斜掌平伸, 右掌在上, 手尖對12點半方位, 手心對10點方位, 左掌在下, 手尖對2點半方位, 手心對5點方位, 外掌緣均對前下方.
第四動: 左腳坐實獨支身體中定不動, 提右腳屈膝收回, 平腿懸空, 腳尖垂下. 兩掌交叉內轉屈肘朝胸, 收回到胸前20公分處.
第五動: 身軀右轉60度朝向3點半方位. 左掌以原空位順勢軸轉向外, 手心對2點方位, 當身體轉動後, 即豎掌留在左後側. 右掌原體位隨身轉到右側, 斜豎掌緣對4點半方位, 手心對1點半方位. 右肘右膝隨身轉向4點半方位, 上下垂直對正, 同時右腳尖勾起向上懸空對4點半方位.
第六動: 接前動右腳鬆弛膝關節, 使腳跟朝前方4點半方位伸展蹬出, 動作時應使膝節原空位不變, 並使腳掌隨脛部向前擺出, 即成蹬腳, 高約離地50公分爲適當. 兩肱趁前動餘勢, 鬆開肘關節, 使右掌向4點半方位倒落, 曲肘平肱, 肘彎約160度. 左掌向11點方位伸展, 肘彎約110度, 曲肘斜豎. 於是兩肱對稱保持身體均衡.
第五十式: 雙風貫耳
分解爲4動 (回身蹬腳轉雙風貫耳)
第一動: 加強左腿坐實, 身驅右轉30度對4點半方位, 右腳懸空收回, 平腿屈膝, 足尖下垂. 兩掌原體位隨身右轉, 左掌循平弧線盪到左前方, 右掌隨肩收回到右前方, 兩掌都垂肘立腕對前方4點半方位, 兩肱微向前傾, 成爲對稱雙按姿勢.
第二動: 左腿下蹲10餘公分, 同時鬆開右髀關節, 使右腿先稍沉降, 隨著下蹲動作向4點半方位伸出一大步, 用腳跟著地. 身手原位不動.
第三動: 身軀向右前腳移進成弓步, 右腳尖先落地對4點半方位直踏, 上身配合雙掌稍稍含胸前俯, 同時帶動兩掌隨身向前方盪進, 當身體重心落到右前腳時, 兩掌仍藉慣性力趁勢按進, 並循象限縱弧線向前下方倒落, 順腰俯之勢對膝前按下, 兩手按到膝蓋上方約20公分時, 即翻掌向上, 最後停在平膝蓋兩側10公分處略上方.
第四動: 右膝原空位不動, 身軀豎正並乘勢向後仰. 由腰脊帶動兩掌伸臂, 從右膝兩旁分向左右兩後側方仰腕盪起, 各繞斜半圓弧路線翻腕握拳盪回到正前4點半方位上方對峙, 兩臂曲肘如環抱狀, 高不過額, 兩拳相距約20公分, 拳眼朝內下方, 以食指基節突起相正對, 拳心對外下.
第五十一式: 披身踢腳
分爲6動 (雙風貫耳轉披身踢腳)
第一動: 身軀移退左腿負重並左轉變成坐步, 右腳尖順勢稍蹺離地面. 兩拳隨身帶動, 伸指變掌, 依左右相對斜半圓弧線, 從額前向兩側平肩分開伸展, 然後鬆沉降落在下腹前方環抱相交, 一開始掌心先對外, 慢慢軸轉對下, 左右相對各畫一半圓軌跡, 降落在腹臍前方約10公分, 兩掌相對順勢翻轉向上, 兩腕交叉成斜十字狀, 右手在下, 左手在上, 此時兩手隨腰左轉45度朝東方.
第二動: 身軀右轉90度對南方, 下蹲約10公分, 同時右腳尖隨身向右弧轉對南方平踏, 兩掌原體位隨身右轉.
第三動: 身軀向南低移右腳負重, 同時全身再下蹲約30公分, 右腳屈膝平腿, 左腳屈膝下沉 (如欲跪狀), 左膝離地面約10公分, 左腳跟自然離地近乎直豎. 兩掌保持原空位高度 (約齊鼻部), 隨身前伸平進, 肘彎約成135度.
第四動: 身體上升恢復正常姿勢高度. 左腳隨身提起, 伸展膝彎移到左側東方一步處, 用腳尖伸直暫對4點半方位點地. 兩掌原體位 (指尖齊鼻) 略向內收回, 隨身對南方上舉.
第五動: 身驅左轉60度朝向4點方位, 左腳跟隨身向右弧轉45度, 使腳尖轉正對東方點地, 稍屈膝, 但使腳掌跗節伸直. 右掌在原空位順勢對外方(南方) 翻轉. 左掌原體位隨身轉到左側, 平伸上臂, 斜豎肱部, 掌緣對東方, 掌心對南, 左肘端垂直對正左膝.
第六動: 左腿和膝彎保持原狀, 用髀關節爲支點, 使全肢向東方提舉踢出, 腳尖離地約50公分爲度. 鬆開兩肘關節, 左掌依象限縱弧線向東降落, 曲肘平伸,右掌向7點半方位伸展, 曲肘斜豎.
第五十二式: 劈面掌
分解爲5動 (披身踢腳轉劈面掌)
第一動: 坐實右腳, 身手原位不變. 鬆開左腿膝關節, 先使脛部自然下垂, 腳尖伸直對地面, 隨即又鬆開髀關節, 再使腿膝自然下沉, 同時使腳尖向左前方伸出1步, 在肩寬線上用腳掌著地直踏.
第二動: 肩身右轉60度朝向南方, 胯腿原向不動, 下盤固定下沉. 左肘原體位隨身右旋, 帶動左掌盪到右肩前方 (南), 斜肱橫按, 掌心斜向右外. 鬆右肩關節, 使右手肘臂隨身旋轉沉降, 右肘肱順勢向右後(7點半方位) 方作軸轉降落, 在右脇旁曲肘平肱仰掌, 指尖對南.
第三動: 上身向左回轉60度向4點方位, 身軀下蹲約10公分, 加強右腳之坐實, 左腳尖仍正對東方直踏. 右掌原體位, 指尖隨身轉對東方. 放鬆左肩, 左手肘臂順勢自然降落在上腹前約10公分處, 橫肱翻掌對下, 左掌背止於右手指下.
第四動: 身軀移進左前腳成弓步. 左掌原體位不變. 右掌隨身帶動從左掌 (腕) 上方向東方直伸前進. 左肱不超過左膝, 右肘不超過左腕.
第五動: 身軀繼續左轉30度, 正向東方, 右腳尖隨腰向左弧轉60度對4點方位, 右掌左肱都隨身向前上方盪動約10公分.
第五十三式: 十字擺蓮
分解爲2動 (劈面掌轉十字擺蓮)
第一動: 身軀退回右腳仍向東坐實, 並提左膝使腳尖順勢伸直點地虛支. 左掌 (腕) 背以原體位輕托在右肘端下面不變. 但右掌於原體位隨身平胸抽回時, 軸轉翻掌向下.
第二動: 身手原體位不動, 充分含胸弓腰收臀, 右肱俯掌前伸, 保持與橫肱的左掌成十字交叉姿勢不變. 提左腳循縱半圓弧線繞從右側浮升, 又回向左側橫擺, 乘勢用腳尖或蹠背踢觸平胸前伸的右掌. 然後伸到左側原踏肩寬線上一步, 仍用腳掌著地直踏.
第五十四式: 攬雀尾
分解爲16動 (十字擺蓮轉攬雀尾)
上步掤 兩手上下旋轉, 隨身進右步, 平舉右肱, 分解爲6動:
第一動: 身軀順勢由東右轉45度朝向4點半方位, 左腳尖可順勢配合腰身向右弧轉. 帶動右掌先向上直升, 再以掌緣朝右外上方繼續隨身轉進, 終於循下弦縱半圓弧線而下, 斜伸於右外上方, 掌心朝右外下方, 手指止向7點半方位平肩, 左掌順勢下沉由左挽一半圓而上, 恰與右掌相反, 循小形上弦縱半圓弧路線, 隨身盪向東方平肋緣, 掌心始終朝下不變. 兩臂右高左低向前後伸展, 肘彎微曲.
第二動: 身軀向左回轉75度向2點方位, 左腳尖順勢回旋擺向左側12點半方位. 帶動右掌續前動向下循上弦半圓縱弧線進行, 轉到左腹前曲肘斜橫朝上. 左掌從原空位順勢提回胸前, 垂肘斜肱, 掌心向右下方, 高約齊乳,手心上下相對.
第三動: 左腳對12點半方位平踏, 身驅移進變爲左前弓步, 兩掌原體位隨身盪進
第四動: 坐實左腿, 提起右腳在右肩寬線上前進一步, 落地向正東直踏, 身手原位不動.
第五動: 身軀再移進變爲右前弓步. 左腕部原體位不變, 作爲肘端下垂的轉捩點, 右掌循象限縱弧線向前上掤, 左掌跟隨翻轉直立對前方. 當右肱隨身帶動向前盪起時, 兩掌心始終保持相對不變, 最後右臂橫肱在胸前作圜抱狀, 右掌平肩, 肘彎略低.
第六動: 腰胯右轉30度正向東方, 左腳尖隨身向右弧轉30度對2點方位後脛勁起, 右肱隨身向前略有盪進. 左摟: 兩手隨腰身從右方盪向左側, 分解爲2動:
第七動: 腰身右轉30度朝向4點方位, 右肘以原體位帶動右掌腕隨腰向右外上方5點方位盪伸, 掌心斜對右前下方, 高約齊鼻. 左掌隨腰向右下方盪伸, 手心軸轉翻掌對右後上方, 高約齊乳部.
第八動: 身軀後移左腳, 同時回轉60度向2點方位, 兩肘原體位不變, 右肱斜降, 左肱斜升, 隨身帶動盪向左下方. 先兩掌在右上方時爲左低右高, 後到左胸前變爲左手仰掌前伸略高10公分, 右手覆掌在左肘彎內上方指尖對1點方位.
右擠 左掌貼右腕隨身一同向前平送, 分解爲3動:
第九動: 腰身續左轉60度向北方. 帶動左掌盪向左上方, 手心轉對左前側. 右掌隨身稍向左下移盪, 手心轉對左後側. 兩掌手尖皆對11點半方位.
第十動: 身軀右轉回向東方. 右掌原體位略浮升, 並軸轉朝內, 恰好在胸前摺肘横肱, 拇指高約齊鼻, 肘端高不過肩,左掌隨身帶回右轉, 在胸前朝東斜豎, 肘端下沉, 手心恰好正對右腕, 相隔約5公分.
第十一動: 身軀向右腳移進變成弓步. 最初右掌原空位不動, 候左掌隨原體位前進, 接觸右腕後, 推動右肱, 一同前進擠向東方, 直到右腕送達右膝上方爲止.
雙按 兩掌收回再平送, 然後坐回, 掌腕平伸隨身左轉, 分解爲5動:
第十二動: 右掌右膝原空位不變, 鬆開腰胯並稍下沉, 使左掌原體位隨腰胯脫離右腕黏貼.
第十三動: 身軀移退左腳負重變爲坐步式, 右腳仍平踏勿翹, 牽動兩掌平肩分開, 在左右兩側平行抽回, 寬不過肩, 掌心向下. 當腰胯坐實後, 兩掌繼續趁勢盪回, 使腕肱順勢向上抬舉, 至摺肘豎掌向前爲止.
第十四動: 兩掌盪回快要豎直時, 身驅再向右腿移進, 迎合兩掌一同前進, 當右腳負重變成弓步, 身體停止前進時後脛勁起, 兩掌仍繼續向前盪進, 至前臂傾斜45度爲止.
第十五動: 續前動兩掌剛盪出原體位成45度時, 身軀馬上回向左腳移退, 於是帶動兩肘, 拉平兩肱, 兩掌平肱盪回, 上臂稍斜垂, 掌高約齊乳部. 右腳平踏勿蹺.
第十六動: 加強左腿坐實, 腰身左轉105度朝向11點半方位, 右腳尖隨身向左弧轉90度對北方成勾腳, 帶動兩掌平胸向左弧轉120度對11點方位. 兩掌最初原體位隨身以手尖配合腳尖, 上下方向與速度一致轉動, 直到腳尖止於北方時, 手尖仍繼續左轉30度,約超過身轉方向15度.
第五十五式: 單鞭
分爲五動 (攬雀尾轉單鞭)
第一動: 身軀平移右腳負重坐實, 並右轉60度朝向1點半方位, 同時右手鬆開腕肘和肩關節, 隨身盪動右轉, 先曲肘垂上臂, 並垂掌平肱. 此時鬆開掌指關節, 使五指自然捏合成爲右勾手, 停於右胸乳前約10公分. 鬆開左肩關節, 左掌依縱弧線自然沉降左腿前隨身向右側擺進, 並趁勢以手心對上横抄到右腹前方10公分, 懸垂上臂橫肱仰掌, 使手心和右勾手上下相對. 左腳原地平踏虛支.
第二動: 坐實右腳稍下沉, 身驅中直左轉105度對10點方位, 提左膝腳跟向上提起, 膝胯原位不動, 右勾手從原空位直向1點半方位平伸, 右肘微曲稍下垂, 腕高不過肩部. 左掌原體位隨身移轉.
第三動: 提起左腳横向左側西方伸出一步, 在左肩寬線上落地, 向正西直踏, 身驅及手臂原空位不變.
第四動: 身驅移進左腳成弓步, 並轉向9點半方位. 左肘原體位不變, 左掌隨身帶向左上方 (西), 循象限弧形路線前進, 伸向9點半方位, 掌心始終斜對本人面部. 右勾手保持原體位不變.
第五動: 腰胯左轉15度正向西方, 帶動右腳尖向左弧轉60度對10點方位使後脛勁起, 左掌被腰胯帶動, 翻轉手心正對前 (西) 下方, 右勾手原空位不變.
第五十六式: 蛇身下勢
分解爲6動 (單鞭轉蛇身下勢)
第一動: 加強左腿坐實負重並下蹲約5五公分,腰胯右轉45度向10點半方位, 帶動右腳尖向右弧轉105度對1點半方位直踏. 跨步因而加大. 右勾手和左掌原空位不變.
第二動: 身軀續右轉75度朝向1點方位, 同時向右腳低進成矮弓步. 右膝彎向前方對1點方位突出, 身軀再降低約10公分. 同時左腳尖被腰腿帶動向右弧轉90度對北方. 右勾手從原空位隨身向1點半方位推進. 且鬆左肩使左手側掌向下沉落, 並隨身收回左腿內側, 手心對1點方位, 指尖斜對左下方, 手背略與腿內側接觸.
第三動: 身軀左轉向西傾俯, 右腳負重踏實, 並隨身弓腰而摺叠膝彎, 左腿伸直, 腳尖順勢轉對西方. 右勾手原體位隨身更向1點半方位伸進, 左掌隨原體位由左膝內方沉降, 側掌伸對地面.
第四動: 上身繼續向左前低俯, 左肩向左腿靠近, 幾與地面平行, 左臂平肱手心向上垂肘下沉將近地面, 左腿伸直, 腳尖蹺起, 用腳跟著地弧轉擺向8點方位, 惟頭部仍平視前方, 右勾手原體位仍伸向右後上方.
第五動: 上身側向前 (西) 方傾俯直進, 狀如蛇身俯行, 成低式左弓步,左腿屈膝豎脛負重, 右腿隨身前進而使膝彎角度加大, 左手由左膝內方側掌平肱隨體位前伸, 掌基進到腳尖上方爲止, 右勾手伸指變掌隨身帶到右膝外上方曲肘斜伸.
第六動: 腰身轉對正西方, 同時右腿伸直, 使身體稍向前進, 左膝向前微傾加強左腳負重. 身驅順勢稍向上升起, 體軸和後伸的右腳成直線, 大致與地平成45度傾斜. 右腳尖隨身向左弧轉90度對10點半方位. 左掌原體位隨身提起, 平肱前伸, 高齊小腹, 肘端和腳尖上下對正. 鬆右肩使右掌自然向下沉降, 盪到左膝內側, 掌膝相隔約30公分, 指尖斜對前下方.
第五十七式: 上步七星
分爲2動 (蛇身下勢轉上步七星)
第一動: 接前勢面向西方, 由腳尖著地, 提起右腳跟, 利用右腳伸展彈力推使身體重心前移, 於是左膝更向前傾, 膝彎約90度, 由左腳完全負重踏實. 右掌原體位隨身前移盪到左肱下方, 左掌從原空位向右擺動約45度, 斜伸10點半方位. 左肘随身向左突出.
第二動: 上體伸腰豎正向西, 帶動兩掌握拳上舉, 左拳從原體位隨勢盪到胸前, 高不過鼻, 略向右斜, 兩肘約平乳部, 右拳隨身帶動盪起, 從左腕下方伸出, 高不過頰, 使兩腕交叉, 右拳伸出較左拳約長5公分, 拳心分別朝兩側外下, 拳眼斜對面部. 左腳膝彎更加曲折, 完全支負體重. 右腳屈膝提起伸到前方, 用腳尖在左腳右前方輕輕點地, 膝彎微曲,不宜伸直.
第五十八式: 退步跨虎
分解爲4動 (上步七星轉退步跨虎)
第一動: 右腳後退一步, 在右後方肩寬線上平踏斜對10點半方位. 身手原位不動.
第二動: 身軀退向後腳平移, 坐實右腿稍微下蹲, 正面仍向西方. 鬆弛肩肘, 兩拳伸指變掌垂肘下沉, 兩腕落到腹前約10公分處, 仍交叉向前下方斜伸, 手心朝內, 左腿伸展, 膝稍提起, 用腳尖點地.
第三動: 坐實右腿, 身驅右轉45度朝10點半方位, 左腳尖隨勢提起, 以原體位擺向右側10餘公分在肩寬中線右旁點地, 腳跟稍偏左方. 左掌向前 (西) 上方浮升約20公分, 未達平伸. 右掌隨身帶住盪向右後方斜伸, 高與腹齊, 手尖對1點半方位.
第四動: 身軀回轉45度朝西, 左腳尖在原地轉向前方. 左掌隨身盪到左胯外方約20公分, 稍提肘端, 腕肘下垂. 右掌隨腰帶動, 向右前上方盪起, 鬆肩沉肘順勢循斜弧線轉到右肩側稍前方, 垂肘立掌斜朝前方, 指高平肩端, 肘端伸出腋後.
第五十九式: 轉身擺蓮
分解爲五動 (退步跨虎轉轉身擺蓮)
第一動: 上身左轉45度朝向7點半方位. 帶動右掌軸轉手心對內, 並向左下方盪進, 在左胸前橫肱環抱低掤, 左掌先以原體位隨身向左後方盪動, 然後稍向左外展開約20公分.
第二動: 左腳提離地面約20公分, 左擺15度對8點半方位. 身手原位不動.
第三動: 身軀向右旋轉, 帶動兩掌暨左腿, 循平面圓圈線路隨身一同轉進, 同時提起右腳跟, 用腳掌前端立地支柱全身爲圓心, 直向右側旋動, 由8點半方位而北經東轉到4點半方位共歷230度, 左腳尖落地, 向4點半方位直踏, 右腳跟右轉210度落地, 腳尖對5點半方位. 兩掌亦對前下方4點半方位斜伸平下腹.
第四動: 身軀移轉左腳負重坐實, 先用左腳跟向東轉進著地, 同時腰胯右轉135度朝向西方. 右腳就原地屈膝提起腳跟, 先由腳尖點地轉向8點半方位後, 再右移數公分向西, 仍用腳尖點地. 同時左腳跟亦提起右轉90度落地, 使腳尖對7點半方位. 帶動兩掌依上弦斜半圓弧線, 隨身擺向右上方, 順勢從西方盪起, 正對前方 (西) 齊胸窩平伸, 手心對下.
第五動: 躬腰含胸收臀提舉右腿, 伸直腳尖, 先横過左膝, 對7點方位斜舉, 續從左側上舉循下弦縱半圓弧路線, 以髀關節爲支點, 提腿乘勢用腳尖或腳背, 連續踢觸前伸的雙掌, 然後沉降到右肩寬線上一步, 用腳掌著地.
第六十式: 彎弓射虎
分解爲3動: (轉身擺蓮轉彎弓射虎)
第一動: 續前勢向西坐實左腳, 上身含胸左轉30度對8點方位. 放鬆肩肘關節, 使兩掌隨身帶動從原體位稍沉降平肱盪回偏向7點半方位, 到兩肘端接近兩脇爲止.
第二動: 腰身含胸右轉90度對11點方位, 帶動兩掌循縱弧路線沉降下垂隨身橫過腹前, 轉向右側趁勢依左弦縱弧路線盪起, 右掌由右外側盪到右肩上前隅, 握拳向內斜豎, 高與耳平, 拳心對北, 拳眼朝左下方, 肘臂平肩. 左掌隨身向右盪到腹前, 左肘靠近左腰脅, 握拳平肱伸向正前方, 拳心對右下方, 拳眼朝右上方, 和右拳眼互相遙對.
第三動: 身軀平移右前腳成弓步, 並左轉75度對西方, 帶動右拳先隨原體位到達右腳後, 續向右前方盪出約8公分, 拳高不過額, 肘高不過肩, 拳頭斜對8點方位, 拳心反朝11點方位, 拳眼向左下方. 左拳隨身平肱盪向正面伸出約15公分, 高約齊腹, 肘彎不宜太伸直, 左右兩拳眼互相遙對.
第六十一式: 搬欄捶
分解爲8動 (彎弓射虎轉搬欄捶)
第一動: 趁前勢向西擊進餘勢, 當體重完全落在右腿中定時, 提起左腳向前跟進小半步, 再落回原地偏左75度橫踩, 腳尖對6點半方位平踏.
第二動: 身軀移回左後腳坐實. 右拳伸指變掌朝下, 從原空位垂直降落, 到平胸爲度, 右肘彎隨身牽引舒展成爲平肱斜伸10點半方位. 左拳變掌朝上, 以原體位隨身後退, 在上腹前平肱斜收於右脇旁.
第三動: 上身左轉90度對南方, 帶動兩掌各循縱弧線先降落, 橫過小腹前再向左側盪起. 左手斜肱側掌伸向左側南方, 手心向西, 高約齊胸. 右掌變拳, 在胸窩左前, 平肱垂肘斜伸如掤式, 拳心朝內. 同時帶動右腳左轉屈膝向南方提起, 平腿, 腳尖下垂.
第四動: 身軀向右回轉90度對西方, 右腳隨身轉對西北方, 先從前方繞到左腳跟右前隅即右腳跟正交線上約20公分處, 用腳跟著地, 腳尖稍蹺起.
第五動: 右腳尖轉對北方落地橫踏, 身驅平移右腿坐實. 同時腰身續向右轉45度朝10點半方位. 提起左腳跟, 使左膝下屈, 腳尖斜豎點地. 右拳隨腰身右轉翻腕向上, 即以右肱中部原體位不變, 而使拳頭隨腰使右肱軸轉擺向右外側, 肘端反向右脅靠攏. 左掌隨身帶動伸向西方側掌斜立, 手心向右 (北).
第六動: 提左腳伸到左側肩寬線上, 用腳跟著地, 腿長或久練步法低沉者, 用腳掌平踏. 當左腳提伸時不可牽動身體.
第七動: 左腳尖對西直踏, 身驅移進左腳成弓步. 腰胯順勢左轉30度向9點半方位. 右拳隨身軸轉向前直進, 從左掌指下平肱伸出, 拳心轉向左側, 當身體止於左腿時, 右拳利用慣性餘勁趁勢續進約10公分. 左掌從原空位向右側倒落, 不隨身體前進, 掩護在右肱上方, 手心向下, 橫肱如左掤式.
第八動: 腰胯左轉15度正向西方, 右拳隨腰繼續向西前進約3公分, 拳心轉對左下側. 右腳尖被牽動向左弧轉45度斜踏後脛勁起.
第六十二式: 如封似閉
分解爲5動 (搬欄捶轉如封似閉)
第一動: 腰身續向左轉15度朝8點半方位, 右拳從原空位向西直進10餘公分, 注意進拳不可隨身轉變方向, 而左掌則以原體位隨身左轉, 因此離開右肱, 並轉腕使掌心稍向內方, 作左棚式. 右膝中定原地不動.
第二動: 右拳就原空位翻轉向上, 鬆弛肩肘, 以便肘彎充分伸展, 使得右肱能稍向前方轉進. 腰身含胸下蹲約5公分, 並向右回轉15度正向西方, 帶動左掌翻腕向上, 並從右肘下面橫插穿過, 至左腕托住右肱近肘處爲度.
第三動: 先使左掌原空位不動, 身軀含胸向右腳移退, 帶動右肱由左腕上方抽回, 同時右拳伸指變掌, 手心向上. 當右腕抽退到與左腕相互交叉時, 即以兩掌一同隨身後退, 並保持含胸收臀姿勢, 直到右腿完全負重坐實時, 兩掌趁餘勢續向兩側盪開, 曲肘斜垂兩胯旁, 掌心向前方.
第四動: 坐實右腳不動, 舒展腰身, 且兩肩順勢向外側張開, 帶動兩掌各循相對半圓弧路線向左右斜上方盪起, 趁勢回轉到胸前, 使雙掌朝前 (西) 方豎立, 左腳直虛踏不動.
第五動: 身軀向左腳平正移進, 帶動雙掌朝前 (西) 方推進, 直到身體定在左腿時, 兩掌仍順勢續進約10餘公分. 左腳全力負重踏實.
第六十三式: 十字手
分解爲按4動 (如封似閉轉十字手)
第一動: 身軀移退右腿坐實, 牽動兩肘後退, 於是兩掌從原空位自然向前 (西) 方倒落, 俯掌平肱隨身收回至胸前.
第二動: 坐實右腿, 腰身右轉90度朝北方. 左腳尖隨腰弧轉90度對北方. 左掌原空位不動, 且掌心仍向下方不變. 右掌依斜平弧線隨腰身帶向右平肩盪起,
由西到1點半方位弧轉135度, 外掌邊稍偏向右外側, 肘彎稍低於肩, 掌尖朝1點半方位, 高不過頸.
第三動: 身軀回向左腳平移, 屈腿負重坐實. 右膝提起使腳尖點地, 右旋正對北方使得腳跟隨身向左弧轉. 右掌隨身牽引落到右肩外方對1點半方位斜伸, 掌心朝左側. 左掌隨身帶動盪到左肩外方, 側掌伸向10點半方位, 兩掌平胸窩對稱遙相抱合, 兩肘彎保持約150度內角.
第四動: 坐實左腳, 平地收回右腳, 在右側肩寬線上, 與左腳平行落地, 對北直踏, 虛支成平步式. 同時腰胯沉降15公分, 並含胸收臀, 鬆肩帶動兩掌配合右腳收回, 一同下沉抱回胸腹前, 兩腕平交, 左內右外如斜十字狀, 手心向內, 兩手外掌邊交接於兩腕上, 高可及乳部, 兩肘懸接於胸前.
第六十四式: 太極收勢
分爲3動 (十字手轉太極收勢)
第一動: 左腳仍加強坐實, 右腳虛支,膝腿伸直, 身體向上直升站立, 重心仍偏在左腿. 兩腕保持平交點原空位不變, 兩手隨身帶動以兩腕交叉點爲轉捩中心, 兩臂慢慢隨身上升, 兩掌被牽引慢慢下降, 左掌背從右肱內面擦過, 右掌心從左肱外面擦過, 最後兩掌仍以兩腕交叉在下腹前方俟身相接,
手心對內, 指尖對下方斜伸, 這時兩肘彎已伸展, 外觀似是兩掌沉降, 實在兩掌原空位未變.
第二動: 兩肩稍外張, 胸腰回復中直, 帶動兩掌擺向兩側, 肘臂下垂, 掌腕在兩胯旁掌心朝後懸斜垂. 拳架到此, 已回復預備姿勢, 及其原踏肩寬地位的向北立定式, 真氣歸復丹田, 調勻呼吸.
第三動: 重心完全移到右腳, 右腳後跟原地不變, 其腳前掌在重心移到時, 先向右方平地弧轉30度斜踏. 當體重移轉時, 帶動左腳以腳跟偏右30度平地向右腳靠攏, 至兩腳跟相接爲度, 隨即兩腿平均負重. 兩掌內轉以手心貼附大腿兩側, 肘彎伸直, 回復立正姿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