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堅 宗師簡歷
易簡太極拳宋志堅 宗師字石泉,號鑑清,民國前2年生於湖南省益陽市靈坳鄉牛眠石村,民國89年12月12日仙逝,享年九十有一。宗師從小因家學淵源,學習易理成為家族的文化傳承之一,因此,對大自然現象及身體各環節之陰陽變化,有其敏銳的洞察力。
宗師湖南農校畢業後,跟隨易邦正大師學習劍術,民國22年(公元1933年)從吳公藻大師,經過5年鬆柔拳法的啟蒙訓練後。民國36年(1947)來臺,民國41年(1952)拜入鄭曼青大師門下,學習簡易三十七式太極拳,對大師講解之太極拳經論要義及訓練法如:「美人手」、「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陸地游泳」、「吃虧即是佔便宜」,及「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等哲理,均有深切的體悟。
如司馬遷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宗師生前依鄭曼青大師的訓練法、相關哲理及個人的體悟,提出「鬆持法」、「內勁回收法」、「自然運動八法」、「拳架分解動作訓練法」、「五行生剋法」及「頂正頸鬆,吞天之氣、足下有根,接地之力、身正體鬆,壽人以柔」、「收臀必鬆腰,鬆腰腹內鬆,腹鬆則氣斂入骨,胸必自含」等等訓練法及精闢哲理,宗師除將畢生習拳心得,編寫成「《太極拳學》上、下兩冊」外,並創立「易簡太極拳」傳承鬆柔太極拳技藝。
目 錄
易簡太極拳的內涵------------------------01
易簡太極拳全民版套路訓練要點------02
易簡太極拳全民版套路名稱------------04
易簡太極拳的方位------------------------05
第一段預備勢------------------------------06
第二段抱虎歸山---------------------------39
第四段玉女穿梭---------------------------62
收勢------------------------------------------89
宋志堅宗師習拳筆記---------------------92
編後感言------------------------------------105
易簡太極拳的內涵
易簡一辭源出周易,繫辭傳說:「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是陰陽交變之自然造化,簡是無為而從,易學不繁;易簡乃乾坤之大德,自強不息,為化育萬物之根基。易曰:「夫乾天下之至健,德行恒易以知險。」蓋乾陽之道,創始萬物,常健永恒,真誠坦白,無所隱藏,使人容易明瞭,故示人以易者生也,易曰:「夫坤天下之至順,德行恒簡以知阻。」蓋坤陰之道,育成萬物,要約不煩,順從不拂,簡而知阻,靜受啟發而顯功能,故示人以簡者生也。生生之為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乾坤至德在貞,貞者正也,恒守中正乃可遠久,所以繫傳又說:「易簡之善配至德」。
孔子贊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存位乎其中矣。」拳涵斯義,故冠以名之。
易簡涵周易之義,拳勢涵周易之道,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重則六十有四,序云:「六十四卦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為其用。」又傳曰:「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又曰:「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遠則不禦,邇則靜而正。剛柔相推,變化在其中矣。」拳訣不外虛實剛柔之理,動靜變化之數,故曰太極。
兩儀者虛與實,四象者動靜與剛柔,八卦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也,拳有六十四勢,合併左右重複八勢暨末尾收勢,實以五十五勢拳名相連貫,全套拳架計三百六十五動作,三百八十四呼吸,故拳與易數無所不符矣,是故習者乃有天人合一之效,自強不息之功。
易簡太極拳全民版套路訓練要點
易簡太極拳是宋志堅 宗師,依據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的訓練法與哲理,如美人手、太極不動手、捨己從人等反向思考邏輯,搭配宗師自幼即根深蒂固的易理智慧,以及畢生鑽研鬆柔拳法的經驗,所精心設計出來的拳架。拳架動作及招法名稱與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類同,易簡太極拳分六段,六十四勢,三百六十五動作。全民版套路取一、二、四段,三十四勢,一百九十九個動作。拳架訓練法由細部分解動作、八個自然運動法、楊式太極拳十要、五種步法、九大關節的鬆定等要點組成。強調每一動作百分之百由單腿支撐身體重心,相關要點細節如下:
(1)拳架內含易理﹕
拳架動作內含身體虛實、動靜與剛柔之變。
(2)細部分解動作:
依照每一招式的難易程度細分數個分解動作,每一細部分解動作皆有明確的方位,藉由方位的轉變帶動身手產生拳架動作。
(3)自然運動八法:
依鄭曼青大師之「太極不動手」之哲理所設計出的訓練法,分為:原空位、原體位、反動、帶動、盪動、沉浮、趁勢前進、運動路線等八法。
(4)楊式太極拳十要:
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鬆腰、分虛實、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相連不斷、動中求靜、用意不用力。
(5)九大環節之鬆定:
肩、肘、腕、頸椎、背脊、腰、髖、膝、踝。
(6)太極八法之變換: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
(7)太極步法之變化:
進步、退步、左轉、右轉、中定。
(8)動作四字訣:
輕、慢、勻、正。
(9)心法五字訣:
靜、靈、歛、整、聚
(10)身手輕靈的秘訣:借地面反作用力、地心引力、
慣性力及腰腿之力。
易簡太極拳全民版套路拳勢 名稱及分解動作
易簡太極拳共六段,全民版套路取一、二、四段,三十四勢,一百九十九個動作。
1.預備勢 四動 2.太極起勢
六動
3.攬雀尾 二十一動 4.單鞭 五動
5.提手 三動 6.右靠 三動
7.白鶴亮翅 二動 8.摟膝拗步 五動
9.手揮琵琶 三動 10.摟膝拗步 五動
11.搬攔捶 八動 12.如封似閉
四動
13.十字手 四動
以上第一段,凡十三勢;計分七十二動。
14.抱虎歸山 六動 15.斜攬雀尾 十動
16.斜單鞭 五動 17.肘底看捶 六動
18.倒攆猴 十二動 19.斜飛勢 四動
20.雲手 十動 21.單鞭 六動
以上第二段,凡八勢;計分五十九動。
22.玉女穿梭(艮)六動
23.玉女穿梭(乾)六動
24.玉女穿梭(坤)六動
25.玉女穿梭(巽)六動
26.野馬分鬃(左)五動
27.野馬分鬃(右)六動
28.提手 五動 29.右靠 五動
30.白鶴亮翅 二動 31.摟膝拗步 五動
32.海底針 五動 33.扇通臂 四動
34.太極收勢七動
以上第四段含收勢,凡十三勢;計分六十八動。
第一段
一、預備勢(Yuh Bey
Shyh)
本勢為全身鬆柔及四肢軸轉運動。由立正變為立定式,分解為四動:
(1)面北立正,開始先鬆左腿,重心落在右腳,全身關節鬆開,掌心輕貼兩腿側,左腳跟稍鬆離地面。調勻呼吸、腰身中直、含胸收臀。
(2)提起左腳,斜踏在左方一肩寬的地方。兩手跟著自然展開大約15度。
(3)身體重心隨著左腳跟轉正而落實在左腳。兩手趁勢移轉到兩胯旁向前斜伸約15度。
(4)虛踏的右腳轉正和左腳平行。鬆肩關節,使雙手沈降到腿前,成立定式。
二、太極起勢 (Tai Chi
Chii Shyh)
續前立定平站姿勢,腰身開合和上肢關節運動。先平舉雙手再收回慢慢放下,分解為六動:
(1)屏除雜念,用意識引導雙手向前浮升約20度。
(2)兩手臂隨腰背內力繼續浮升平肩,肘端、手掌、指尖都下垂朝地,兩手距離一肩寬。
(3)兩腕原空位,兩肘鬆沈,帶動手掌浮升平肩,指尖向前。
(4)兩掌向兩肩靠攏,腕節曲折約90度。
(5)兩手指尖原空位不動,肩肘鬆沈,腕節隨著下沈,兩肱斜舉45度。
(6)鬆弛肘關節,使兩掌向前下方沈降,上臂向前斜伸約20度。
三、攬雀尾(一)(Lan Cheaw
Woeil-1)
本勢都是腰腿以下肌肉屈伸旋轉運動,和上肢各關節的輕鬆活動。
依序以左掤、右掤、左履、右擠、雙按,作五式分解共二十一動:
1、左掤-鬆持肩肘,側身進左步平舉左肱,分解為六動:
(1)上身中直,兩腿屈膝垂直下沈。右掌原空位,右肘隨身沈降屈摺。左掌原體位隨身沈降,掌心轉右。
(2)左腳踩實,右腳跟原地作圓心,右腳尖平地右轉90度向東方。右掌原空位,右肱隨勢橫掤在胸前。左掌趁勢抄在右掌下方;兩掌上下距離約30公分(如捧球狀),頭面向東方。
(3)身軀向東移進右腳坐實,左腳鬆膝節虛踏。
(4)提左腳向北平踏在左肩寬線上。
(5)身軀向北轉進左腳坐實。以肩帶肘、肘帶手成左上掤,頭臉向癸位(NNE),拇指約平鼻,掌心朝胸,肘低於肩,肘彎略大於直角。右掌隨身移動垂直沈降,掌心朝後。
(6)坐實左腳,腰胯向北轉正,右腳尖向左弧轉60度對丑位(NEN),成為左弓步掤式。轉腰時,注意前弓之左膝不得移退或稍晃動。
2、右掤—鬆持肩肘,右轉進步,平舉右肱,分解為五動:
(7)腰身左轉15度,鬆左肩,左掌軸轉沈降胸前;鬆右肩,右掌被腰身離心力帶動,趁勢抄到右腹前,和左掌上下相隔約30公分。
(8)提起右膝,腳尖點地,腰胯右轉60度向艮隅(NE),右腳跟隨勢向左旋轉,使腳尖轉向東方。兩掌維持原空位。
(9)左腳坐實,提起右腳,在右前巽隅(ES)肩寬線上向東直踏。
(10)身軀前移右轉30度朝甲位(NEE)。移進中,腰身帶動右肩肘(肩帶肘、肘帶手)借離心力向東弧轉旋升,至肘頭將平肩時(約轉25度),再鬆肩沈肘,使掌腕橫掤胸前,拇指高約平鼻。而左掌以原體位鬆沈肩肘跟進至掌肱斜豎。兩掌一直保持相對。
(11)腰胯向東方轉正,左腳尖隨腰帶動右轉60度對寅位(ENE)成為右弓步掤式。
3、左履—鬆持肩肘,兩手隨身右轉,再左旋盪動,分解為二動:
(12)腰身續前勢由正東右轉45度對巽隅(ES),右肩鬆沈,以原體位帶動右掌循斜弧線盪向右外方,掌心軸轉外翻,肘彎略大於直角,肘端離身一掌長度,高約齊鼻。同時鬆持左肘,以原體位隨身盪向右肘下方,掌心軸轉對右肘頭。
(13)身軀退轉左腳坐實,腰身配合左轉90度朝艮隅(NE)。右肘原體位沈降胸前;左肘原空位隨身左轉,帶動左肱斜升向艮隅,掌約平肩。右肱隨身斜橫胸前,掌心在左肘彎上方,約一拳距離。
4、右擠—合掌腕左轉向北然後右轉正東一同前送,分解為三動:
(14)續前坐實左腳,肩胸左轉45度帶動左掌盪向北方,掌心軸轉對右前下方,高約齊鼻。右掌隨之沈降軸轉到左肘下方,掌心高不過乳。
(15)腰身右轉90度回向東方。右肩循離心力帶肘腕旋升橫掤於胸前;左肘原體位稍沈,左掌隨身帶動轉向東,正對右腕,相距約兩公分。
(16)身軀向右腳移進坐實成弓步。前進時,右掌原空位,等左掌隨身前進接貼右腕後,推動右掌擠向前進,直到右腳負重踏實成弓步為止。
5、雙按—雙掌隨身盪回,又平舉前進,再後坐平伸左轉,分解為五動:
(17)由向東擠式,右掌原空位不動,左掌隨身含胸鬆腰向後脫離右腕約ㄧ公分。(擠手的貼合與分離,是身離非手離,像電插離合現象)
(18)腰胯續向左後腳移退,先鬆右肩,右肘沈降軸轉與左肘兩腕相交。兩掌掌心朝下,接著被帶動分向兩側拉成平伸狀態,高約平胸,兩掌相隔一肩寬。身軀移退左腳坐實不動時,兩掌趁慣性餘勢繼續向後平移收回,以至摺肘豎掌,掌心高約同面部。
(19)兩掌剛要豎正時,腰身又向前腳移進成右弓步,帶動兩掌向前方按出,到右腳坐實停止前進時,兩掌卻趁慣性餘勢,繼續向前平伸按出,直至兩肱斜豎45度為止,掌高約與鼻齊,肘不過膝。
(20)身軀再又向左後腳移退坐實。帶動兩掌隨身後退平伸收回。掌心朝下,高約平胸,肘端離胸約一手距離。
(21)當前動剛剛坐實左腳,腰身馬上左轉90度向北方,並帶動兩掌平伸左旋105度。兩掌循 離心力擺向北方,待身軀停止時,兩掌仍趁慣性餘勢續擺15度對壬位(WNN),前段原體位帶動,後段是趁勢前進(含有履化、橫挒及採式)。右腳跟原地不動,右腳尖向左平地弧轉90度對北,成為右勾腳。
四、單鞭(一)(Dan Bian-1)
以右腕節及腰胯運動為主,兩手收回到右脇,再前後平展成左弓步姿勢,分解為五動:
(1)身軀平移右腳坐實,並右轉45度向艮隅(NE),順勢帶動兩手一同移轉盪進。先鬆右肩、肘、腕關節,懸垂肘掌,捏合五指作勾手式,隨身平肱盪向右胸前約10公分處。左臂同時鬆肩肘關節,落向右腿,再隨身抄到右腹前,掌心朝上,正對下垂的右勾手尖端(如缽承滴水狀,含採履二意)。
(2)右腳負重坐實,尾骶垂直正對右腳跟,肩胸向左轉105度朝戌位(WNW),左膝隨身上提腳尖點地。同時右勾手向艮隅(NE)伸展,肘彎約160度,高與肩平。左掌原體位不變。
(3)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向正西落地。其餘不變。
(4)左腳屈膝前送至坐實負重成弓步,右腿也向前屈膝伸展推送。腰胯隨身左轉15度對辛位(WWN),左掌肩帶肘、肘帶手循離心力向左上方浮升,如摺扇開展狀,掌心斜對本人面目,肘垂線對準左膝;右勾手隨身帶動轉向丑位(NEN)。
(5)坐實左腳,腰胯左轉15度朝正西方,帶動右腳尖向左平地弧轉60度對戌位,同時帶動左腕軸轉,掌心朝前下方。右勾手空位不變,因此肩胸不能隨腰胯轉正,但頭面必須轉正向西方,這是單鞭特別的地方。
五、提手(一)(Tyi Shoou-1)
髖關節和肩關節活動與其有關肌肉運動為主。身軀右轉,兩手合抱,分解為三動:
(1)續前勢坐實左腳,腰胯右轉60度向亥位(NWN),提右膝使腳尖點地,腳跟隨腰向左弧轉60度,腳尖轉向北方。右肱與肘隨身沈降側轉,右勾手保持原空位,鬆開五指變掌式。左手也鬆肩肘關節隨腰轉向前方,兩掌相對約兩肩寬,作合抱姿勢。
(2)坐實左腳,提起右腳在左腳跟線右方以腳跟著地,膝節微彎。腰胯續向右轉15度朝壬位(WNN),鬆沈肩肘,帶動兩掌與雙肘朝兩膝上方,右掌伸展在前,左掌則與右肘平齊相輔。
(3)腰胯沈降轉向北方,並隨身下蹲5到10公分加強左腳坐實。同時兩掌隨腰胯、右腳一同
帶動提合,右腳落地平踏於左腳腳跟線右方。右腕原空位,隨右前臂軸轉,指尖向前上方,高不過鼻,右肘垂線在右膝上。左掌與左前臂隨身帶到右肘彎內側相隔約一拳,掌心向下。
肩肘關節活動及下肢運動為主。鬆肩收右腳左轉,再側身伸腳右進,分解為三動:
(1)續前勢左腳負重弓步坐實,身軀左轉75度朝辛位(WWN)。鬆弛肩肘關節,右掌沈降至左胯前護襠,肘彎如前勢提手彎度不變,(左)掌隨(右)肘落,手指落在右腕背上,兩掌心朝內。身軀左轉時,右腳收到左腳右側中央,以前腳掌點地。
(2)提右腳向左腳跟線右方伸出一步。
(3)身軀向右腳方向以側肩移進成右弓步。腰身移進中,右肩不前傾,隨身進至右腳,接著腰胯帶肩右轉,肘端隨身略上提,在右膝之上。右掌內收於左肘下,左手也隨身移進至右肘節上。當右肩右轉時,帶動左腳尖向右轉45度對乾隅。
七、白鶴亮翅(一) (Bor Heh Liang Chyh-1)
肩肘關節活動及腰胯運動為主。上身左轉,舉起右肱,伸左腳,分解為二動:
(1)續前勢右靠向北方。右腳負重坐實,腰身左轉向乾隅(WN),提左膝使腳尖點地,左腳跟隨腰左轉90度,腳尖對坤隅(SW)。鬆肩肘,左右兩掌隨身下落擺向身體兩側,離身約20公分,肘彎微屈,手心向後。
(2)腰身續轉45度朝西方,右掌趁勢伸臂上盪浮升於右額右前方,隨勢鬆肩掌心對前下方。同時輕提左腳曲膝半伸,擺移到右腳跟線左方,用腳尖點地。左掌趁左腳前移的反作用,稍向後方移擺約5到10公分。
八、摟膝拗步(一)左勢 (Lhou Shi Aw Buh-1-Left)
肩肘活動與兩手臂右旋前後平伸,再轉正落肘前按摟膝,分解為五動:
(1)接前勢坐實右腳,鬆右肩,腰右轉75度朝壬位(WNN),同時落右肘側掌沈降於右胯旁,並趁慣性餘勢向後盪至平腰,同時左掌前盪平肩胸。兩手掌心朝下,肘彎微屈。左腳落地平踏,肩腰右後轉動時,胯腿不可轉動,以免牽動下盤重心。
(2)肩胸向左回轉30度朝乾隅(WN),重心沈降加強右腳坐實,同時右臂轉至乾位,以肘為支點,帶動右掌心斜對耳頸部約5公分處,指尖朝前,肘端原空位在肩後下方向東北。左掌沈降到下腹前約20公分處。
(3)右腳加強坐實,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落地直踏。提腳時要中定身體,不可動盪。
(4)身軀向左腳移進坐實,並左轉30度朝辛位(WWN)。進身由右後坐步前推,帶動左膝前進至左腳完全負重(膝垂線過腳尖三寸),後腿伸展不挺直。同時右肱先鬆肘落到右肩前,掌心軸轉朝前,隨身朝西按出,在身體停止前進時,肘垂線正好與左膝上方比齊,肘彎約110度。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動繞到左腿上。
(5)腰胯左轉15度向西方, 帶動右腳尖弧轉60度對戌位(WNW),鬆肩肘右掌被帶動前伸約3公分。左掌隨身繞到左腿外側,掌心向後。
九、手揮琵琶—跟步 (Shoou Huei Pyi
Par-Gen Buh)
肩肘活動及下肢運動為主。右腳跟進負重坐實,舉左手合抱,分解為三動:
(1)續接摟膝拗步前進餘勢,身軀重心仍在左腳時,順勢提起右腳在原位落地橫踏,右腳尖斜對壬位(NNW)。
(2)身軀隨右腳踩地時,趁勢移回右腳坐實。右掌隨身沈降收回,右肱平伸於肘前,肘端離右脇約一掌距離,掌心向下。同時左掌原空位隨重心後移轉向右側,指尖高約齊臍。
(3)坐實右腳,腰身右轉15度朝辛位(WWN),同時提起左腳,隨腰胯右帶,落在右腳跟線左方,以腳跟著地。右掌原空位;左掌原體位隨同腰身右轉向上兜起,指尖高約齊肩,這時兩掌相對如抱合,手捧琵琶狀。頭部仍正面向西。
十、摟膝拗步(二)—左勢 (Lhou Shi Aw Buh-2-left)
左手隨身前進左摟,右掌順勢平伸,分解為五動:
(1)坐實右腳,腰身右轉60度朝壬位(WNN),胯腿不動。鬆弛右肘關節,右掌心軸轉向左,隨身帶動沈降胯旁,再趁勢向後方盪起至腰,掌心向下。左掌隨腰轉前伸平肩。
(2)腰身向左回轉30度向乾隅(WN),重心沈降加強右腳坐實,同時右臂轉至乾隅,以肘為支點(原空位),帶動右掌心斜對耳頸部約5公分處,指尖朝前,肘端原空位在肩後下方向東北。左掌沈降到下腹前約20公分處。
(3)右腳加強坐實,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落地直踏。提腳時要中定身體,不可動盪。
(4)身軀向左腳移進坐實,並左轉30度朝辛位(WWN)。進身由右後坐步前推,帶動左膝前進至左腳完全負重(膝垂線過腳尖三寸),後腿伸展不挺直。同時右肱先鬆肘落到右肩前,掌心軸轉朝前,隨身朝西按出,在身體停止前進時,肘垂線正好與左膝上方比齊,肘彎約110度。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動繞到左腿上。
(5)腰胯左轉15度向西方, 帶動右腳尖弧轉對戌位(WNW),鬆肩肘右掌被帶動前伸約3公分。左掌隨身繞到左腿外側,掌心向後。
十一、搬攔捶(一)進步 (Ban Lan Chwei-1-Step Forward)
肩肘活動與腰腿運動為主。右手隨身後坐向左旋轉,翻掌握拳前伸,左手盪向前方斜豎,提右腳旋到右前坐實,再進左腳前弓,右拳在左掌掩護下伸出,分解為八動:
(1)由前勢身軀移回右腳坐實,鬆沈右肩肘,右掌隨之沈降在右肘前平伸;左掌原空位在左腹前,掌心向下。左腳尖蹺起。
(2)右腳負重坐實,腰胯左轉45度朝坤隅(WS),左腳尖也轉向西南。右掌隨身帶向左腹前;左掌向坤位盪起平胸,掌心對右方。
(3)身軀移進左腳坐實,兩臂與肘亦隨身向上盪起約五公分,右掌隨身握拳,曲肘平肱拳眼向上,在左胸前。左肱隨身斜升,左掌齊肩。(以上為撇身走化)
(4)坐實左腳,提右腳平腿腳尖下垂,腰身右轉向西方,腳尖向上勾收,帶動右膝隨身轉向乾隅(WN);然後鬆股膝二關節,使右腳跟落在左腳腳跟右方約15公分處,以腳跟著地,腳尖對乾隅。
(5)腰身右轉45度朝乾隅。右腳尖隨身轉向北方落地橫踏,重心趁勢移到右腳坐實,左腿順勢屈膝提腳跟,腳尖點地向西。右拳隨身盪起軸轉翻腕握拳平伸,肘端接觸肋緣;左掌原體位隨身向西,腕肱斜豎,肘彎稍向前伸展,掌心對右(北)。(有阻攔貼附待變之意)
(6)坐實右腳,提起左腳向西方左前肩寬線上,以腳跟著地。
(7)左腳尖落地平踏,身軀順勢前進左弓步坐實,並左轉30度向辛位(WWN)。右拳隨身軸轉向前直進,拳心轉向左方,拳眼朝上。同時左肘鬆弛,左掌順勢倒落在右拳上,右拳經由左手指下方送出,當身體重心移到左腳時,左掌(原空位)已在右肱中點,左肘端恰在左膝上方。
(8)腰胯轉15度正向西方,帶動右拳續進約3公分,拳心轉向左下方(食指基節朝上),左掌(原空位)止於右肱上;右腳尖向左弧轉45度對乾隅(WN)。
十二、如封似閉(一) (Ru Feng Shy Bih-1)
肩肘活動及腰腿運動為主。左腕在右肱下隨身仰掌收回坐右腳,兩掌再趁勢收轉到胸前豎掌前送,成為左弓步,分解為四動:
(1)接前勢坐實左腳,腰身左轉15度向庚位(SWW),右拳原體位平直向前送出約10公分;左掌亦原體位,隨腰向左側抽移離開右臂約10公分。
(2)左腳坐實,身體下沈15公分,兩肩內合含胸,帶動右拳軸轉到胸前正中翻腕向上。肩合同時也帶動左掌軸轉到胸前正中右肱下肘頭前,橫插穿過至腕部,掌心向上。
(3)左腕原空位不動,腰胯後退右腳,右肱隨身從左腕上抽回,同時鬆開右拳變掌朝上,直到兩腕交叉時,一同後退,並分向兩側循半圓弧線向上盪至身體重心坐實右腳時,兩掌趁勢收轉到胸前,掌心朝前立豎。
(4)身軀向前腳平正移進,帶動豎立雙掌朝前直送,手隨身動,如推大球狀,當身體前進直到左腳負重時,兩掌趁慣性餘勢朝前續進數公分,直到肘彎45度斜伸。
十三、十字手(一) (Shyr Tzyh Shoou-1)
肘節活動及下肢運動為主。兩手隨身抽退後坐,帶右掌轉向右伸,然後兩手抱合交叉,平步坐回左腳,分解為四動:
(1)續前勢身軀移退右腳坐實,同時鬆持兩肩肘,兩掌沈降平肱,指尖朝前,掌心對下。
(2)腰胯坐實右腳,肩胸轉向北方。左腳尖隨腰右轉,向北直踏。右掌隨肩腰帶動向右上方寅位(ENE)伸展,高約平額。左掌原空位平肱伸展不變,有如大鵬展翅狀。
(3)身軀重心移回左腳坐實,右腳尖原位提膝點地,隨著右腳跟向左弧轉而向北。右腕原空位,掌心與右肱隨身軸轉,掌心向內。左掌也被帶動平肘轉肱向前,與右掌相對如左右大抱合,兩肘彎大於直角,恰在兩腿外上方。
(4)坐實左腳並下沈10公分,同時右腳平地收回,在右肩寬線上落地,與左腳平行。鬆持兩肩,兩掌隨身沈降,並抱合於胸前。左掌短距先到在內,右掌長距後到在外,兩腕交叉如斜十字平喉。兩手和胸部環抱中空,略像扁圓五邊形。
第二段
十四、抱虎歸山 (Baw Hwu
Guei Shan)
肩肘活動及腰腿運動為主。右腳隨身轉伸向右後方,右手隨身擺落右胯旁,左掌原體位隨身向右腳方向按進,右手向上合抱,分解為六動:
(1)續前勢重心在左腳坐實,右腳虛踏提腳跟,同時身軀左轉30度向亥位(NWN),鬆右肩隨身帶動右掌向左下擺動約20公分,右拇指剛好在左肘端。
(2)腰身右轉120度向東方,提右膝前腳掌原位貼地轉東。左掌原體位隨身斜橫右肩前,手心朝內,高與肩平,指尖對巽隅。鬆右肩使右掌沈降到左腿前約10公分處,手心向內。
(3)提右腳向右後東南方斜踏,提腳時不可牽動重心。
(4)身軀向右平移,右肩向巽隅靠進成右弓步;左掌臂原體位,右掌隨身帶動,擺到右腿內側懸垂。
(5)腰胯右轉45度向巽隅(ES),帶動左腳尖右轉90度向東方,右掌繞膝到右腿外側,再隨身軸轉向巽位,肘彎微曲;左掌也轉向巽隅。
(6)身軀移退左後腳坐實,帶動右掌肱浮升上托斜伸,和左掌成為前後合抱狀。左肱斜豎,掌心對前下方。兩掌高度平肩。
十五、斜攬雀尾 (Shye Laan
Cheaw Woei)
腰身及下肢運動為主,包含四式,共分解為十動:
1、右掤-這勢只有一個動作。
(1)身軀移進右前腳巽隅坐實。右手腕原空位,右肘隨身向巽隅平肩推進,右手腕隨之軸轉,掌心朝胸,右肘彎大於直角,肱部斜橫掤於胸前。左掌原體位隨身向右掌跟進,肱部斜豎,掌心朝前。
2、左履-分解為下面二動:
(2)腰身右轉30度到丙位(ESS),帶動右掌盪向右上南方,掌心軸轉斜對右下方,高約齊鼻。左掌同時也被帶動盪向右下南方,掌心軸轉在右肘之下,高約齊乳。
(3)身軀移退左腳坐實,並左轉60度到乙位(EES),帶動兩掌隨身盪向左前東方。左掌前半動橫掤胸前,後半動左肘原空位,隨身左轉,帶動左肱斜升向東,掌約平肩;右掌於前半動經由身體正前方直豎掌心向左,接著右肱隨身向左側東方落在左肘彎上方,掌心對肘彎。
3、右擠-分解為下面三動:
(4)腰身繼續左轉45度向寅位(ENE),帶動左掌隨身盪向艮隅(NE),高約齊鼻。右肘掌隨之沈降軸轉到左肘下方,掌心高不過乳。
(5)腰身右轉75度回向巽隅(ES),右肩循離心力帶肘腕旋升橫掤於胸前;左肘原體位稍沈,左掌隨身帶動轉向巽隅,正對右腕,相距約兩公分。
(6)身軀向右腳移進坐實成右弓步。前進時,右掌原空位,等左掌隨身前進接貼右腕後,推動右掌擠向巽隅前進,直到右腳負重踏實成弓步為止。
4、雙按-分解為下面四動:
(7)鬆腰胯,續向左後腳移退,帶動兩掌軸轉朝下,然後被帶動分向兩側拉成平伸狀態,高約平胸,兩掌相隔一肩寬。身軀移退左腳坐實不動時,兩掌趁慣性餘勢盪回,摺肘豎掌朝前。
(8)前動兩掌摺肘收回,身軀又向前腳移進成右弓步,帶動兩掌向前方按出,到右腳坐實停止前進時,兩掌以餘勢續進,直到肘彎大於90度為止。
(9)前動兩掌45度斜伸時,身軀再又向左後腳移退坐實。帶動兩掌隨身後退平肱收回。
(10)身軀剛坐實左腳,腰身隨即帶動兩掌與右腳尖一同向左轉90度對艮隅(NE)。
十六、斜單鞭 (Shye Dan
Bian)
右腕節及腰胯運動為主。兩掌收回右脇變一勾一掌,然後左掌前伸,右勾後展,成左弓步,分解為五動:
(1)身軀移右腳坐實,並右轉60度朝向乙位(EES),順勢帶動兩手一同移轉盪進。先鬆右肩、肘、腕關節,懸垂肘掌,捏合五指作勾手式,隨身平肱盪向右胸前約10公分處。左臂同時鬆肩肘關節,落向右腿,再隨身抄到右腹前,掌心朝上,正對下垂的右勾手尖端。兩腳原地不動。
(2)坐實右腳,身軀左轉90度朝向癸位(NNE),提左膝腳尖點地,同時右勾手隨身向乙位(EES)平伸,肘彎微曲;左掌原體位不變。
(3)提左腳向左側乾隅(WN)左肩寬線上用腳跟著地。身手原位不動。
(4)身軀由兩腿屈伸向左腳移進,腰胯左轉45度對亥位(NWN),左掌肩帶肘、肘帶手循離心力向左上方浮升,掌心斜對本人面目,肘垂線對準左膝;右勾手隨身帶動左轉15度向東方。
(5)腰胯轉15度正向乾隅(WN),帶動右腳尖平地弧轉轉60度對壬位(WNN),左掌隨腰身軸轉翻腕,手心正對前(乾隅)下方,右勾手隨身再轉15度向甲位(NEE)。
十七、肘底看捶 (Joow Dii Kann Chwei)
腰腿運動為主,兩手隨身右轉再左旋,並隨身進步作右坐式,使左肱回向前豎,右拳接在左肘下,分解為六動:
(1)身軀移退右腳坐實,並右轉90度向艮隅,左腳尖順勢蹺起,左掌被牽引下沈40公分,高與臍平,掌指斜對乾下。右勾手的腕部原空位,伸開五指變掌式,手心朝左,右肘則自然彎屈沈降,豎肱立掌在右腿上方,手指高不過額。
(2)腰胯左轉60度對壬位(WNN),兩手原體位與左腿隨身轉向。左掌隨身盪起平肩,掌心朝前。右掌則被牽動倒向寅位(ENE)平伸,掌心也朝前(北)方,兩掌高與胸平。當兩掌平 展時,左腳隨身橫擺於右腳腳跟線左方,腳尖向西,以腳跟著地。
(3)身軀向西移進左腳坐實,腰身左轉15度對亥位(NWN),帶動左掌軸轉手心朝上,指尖高不過鼻,肘彎大於直角。右掌原體位沈降下擺甲位(NEE),掌心朝下。
(4)接著腰胯左轉60度對西方,肩胸轉向申位(WSW),右腳順勢提起,在右肩寬線上作30度斜踏,右腳尖不超過左腳心的正交橫線。兩掌原體位左轉,左掌稍沈平肩,指尖對坤隅(WS);右掌掌心軸轉朝左下方,指尖對壬位(WNN)。
(5)重心平移右腳坐實,左腳提膝腳尖點地。腰胯再左轉15度對庚位(SWW),肩胸轉向丁位(SSW),左掌隨身擺向左後下方,斜指艮隅(NE)。右掌隨身擺向左上方,指尖斜對巽隅(ES),高不過肩。
(6)身軀回轉向西方,帶動左拳、右掌、左腳一同收回在左脇下,此時拳掌互變,再伸出左掌、左腳。可分四個並進過程:[1]坐實右腳,腰胯與肩胸回轉正對西方(W)。[2]左腳收回,腳尖落在右腳腳跟左邊,相距約5公分處。[3]左手握拳,拳心向上,由身後轉至左脇旁,落在隨身軸轉橫在左脇的右掌上。[4]左拳變側掌,掌心朝北,先接貼在由掌變拳,拳眼朝上的右手上,再向前(西)伸出,左肱斜豎,左肘移至右拳眼上;同時左腳伸出,腳跟落在右腳腳跟線左方。
十八、倒攆猴 (Daw Nean Hour)
肩關節活動及腰胯運動為主。右掌隨身向後擺再回盪到右耳側,左掌向前方伸展,兩掌皆覆掌。接著身隨左腳後退一步坐實,右掌向前平伸,左掌落在胯旁。左右重演三次,每次四動,共分解為十二動:
(1)續前勢身軀坐實右腳,肩胸轉60度朝亥位(NWN),左腳尖在身轉時落地平踏。左掌被 肩推動覆掌向前(西)方平伸,肘不伸直,高約齊肩。右拳變掌,同時順勢下沈,隨身帶向後方寅位(ENE),掌心朝下,肘彎伸展,高不過腋。
(2)身軀左轉回向西方,步式原地不動,腰胯下沈坐實右腳。左掌原空位軸轉掌心向上前伸。右上臂原體位左轉15度,鬆開肘關節,右掌隨肩肘擺向面頰側方,掌心朝前下方,手尖斜對前上方,肘端低於右肩。
(3)提左腳直伸後方,在左肩寬線上平地直踏。這一動作要注意兩點:第一在提腳後踏時,不得牽動身軀搖擺。第二向後平地直踏的腳掌,不得外偏變成斜踏。
(4)由兩腿伸屈使身軀平移左後腳坐實,右腳尖趁勢轉正對前方(W)直踏。同時鬆左肩,左臂保持原狀,隨身後退沈降懸垂於左胯旁,肘彎微屈,手心朝前上方。右掌原空位,隨身移退使身手距離拉長,覆掌平肱前伸。
(5)腰身左轉,肩胸朝向丁位(SSW)。右掌原空位隨肩向前方(西)平伸,右臂伸展近乎平直。左掌隨身帶動向後方盪起,覆掌平伸,高不過腋。
(6)身軀右轉回向西方。右掌原空位隨肩軸轉,掌心朝上。左掌隨上臂原體位帶動,回轉前盪到面頰側方,掌心斜對前下方,摺肘斜沈。
(7)坐實左腳,提右腳伸向後方右肩寬線上平地直踏。注意提腳不牽動身體,腳掌踏地要與左腳平行。
(8)身軀依步法移退右後腳坐實。鬆肩使右掌隨身自然沈降到右胯旁,肘彎微屈,手心朝前(西)。左掌原空位,隨身移退使身手距離拉長,覆掌平肱前伸。
(9)腰身右轉,肩胸轉75度向壬位(WNN),左掌原體位隨肩前伸,手心向下。右掌隨身帶
動向後方盪起,覆掌平伸,高不過腋。
(10)身軀回轉西方。左掌原空位隨肩軸轉,掌心朝上。右掌隨上臂原體位帶動,回轉前盪到面頰側方,掌心斜對前下方,肘端在肩後稍低。
(11)提左腳伸向後方,膝彎展直,在左肩寬線上平地直踏。注意腳跟不得內偏斜踏。
(12)身軀依步法移退左後腳坐實。鬆肩使左掌隨身自然沈降到左胯旁,肘彎微屈,手心朝前(西)。右掌原空位,隨身移退使身手距離拉長,覆掌平肱前伸。
十九、斜飛勢 (Shye Fei Shyh)
腰腿運動為主,先左轉身,帶動兩手左上右下交叉斜伸,左手隨身右轉向下斜展,右手隨身向右上方斜伸,分解為四動:
(1)腰身左轉75度向丁位(SSW),左掌隨身帶動向後方盪起,覆掌平伸,高不過腋。右掌原空位隨肩向前方(西)平伸。
(2)身軀向右回轉120度向乾隅(WN)。先鬆沈右臂,屈右膝,左腿下蹲15到20公分,右腳尖順勢蹺起,並隨身弧轉向北方。左臂隨身盪向右前上方,原體位續向右擺,屈肘斜肱,掌心斜向右方。右手隨腰轉沈降翻掌朝上於左腹前,手心對左上方,與左手上下交叉。
(3)提右腳伸向艮隅(NE),膝彎展直,用腳跟著地。
(4)坐實左腿下沈約10公分,右腳尖向艮隅落地平踏,身軀依屈伸步法向右腳平移弓步坐實,並右轉45度向北方(N),然後帶動左腳尖弧轉60度向壬位(WNN),右掌原體位隨身右轉,仰掌斜伸艮隅,高不過額。左掌原空位隨身垂直沈降,到左胯前離腿約20公分處,向左前下方覆掌斜伸,左掌垂直地面恰與兩腳位置成三角形。這是兩掌掤採並用上下斜分姿勢,肩雖具有偏向艮隅靠出的作用,但仍須保持重心中定。
二十、雲手 (Yun Shoou)
肩肘活動為主。腰身右轉兩手相抱於右脇,同時左腳平進一步,接著左手隨身左轉提回左脇,右手抄到左手下方相合,右腳向左平移半步,兩手再合於右脇。如此左右重演三次,首次二動,第二、三次各四動,共分解為十動:
(1)腰胯右轉向北,肩胸則右轉90度朝東方(E),左腳提起前進半步,膝彎伸直,在右腳左側
兩肩寬處落地,腳尖向北直踏成右跨步。同時鬆右肩與肘節,使右胳膊橫肱曲肘沈降在右脇旁,並帶動右掌軸轉朝下,距右胸前乳下約10公分。左掌隨腰右擺至右側小腹前,橫肱軸轉翻掌向上,兩掌心上下相對,如捧大球。
(2)身軀藉兩腿伸屈平移左腳踏實,肩胸左轉180度朝西方(W),右腳尖隨身向左弧轉45度正對北方虛踏和左腳平行。左肩帶肘,肘帶掌肱向左脇橫擺軸轉,掌心向下,約在左胸前乳下10公分處。右掌隨身沈降,轉肱橫擺在左側小腹旁,掌心朝上,兩掌上下相對約20公分。以下是兩掌肱隨身軸轉過程:當身體向左平移四分之一對艮隅時,兩掌軸轉到右腹前,掌心朝內,十指相對,指尖相距約3公分。當身體轉到正對北方,兩掌心上對喉下對丹田,左上右下垂直,相隔約40公分。再繼續轉到西方,兩肱橫擺,兩掌上下相對約20公分,如抱大球。以上第一次勢完。
(3)坐實左腳,提起右腳向左橫收一步,在肩寬線上,向北直踏。
(4)身軀藉兩腿平移右腳負重坐實,肩胸右轉180度朝東方(E)。兩掌肱先隨身軸轉至乾位時(即身體右移四分之一),兩指尖相對,相距約3公分。接著身軀轉向正北,兩掌心隨之軸轉向內,右上(對)左下(對丹田),上下垂直,相距約40公分。身體繼續轉向東方時,左掌轉到髖骨右側,掌心朝上;右肱轉到右胸側方,掌心朝下。兩掌上下相對約距20公分,如捧大球。
(5)坐實右腳,提左腳向西橫伸兩肩寬一大步,與右腳平行。
(6)身軀由兩腳平移左腳負重踏實,肩胸左轉180度對西方。身軀旋轉至艮位時,兩指尖相對,到正北時,兩掌朝內,上下垂直。到左側時,左上右下,兩掌心相對,如抱大球。
(7)與第3動同。
(8)與第4動同。
(9)與第5動同。
(10)與第6動同。
二十一、單鞭(二) (Dan Bian-2)
進右步坐實,兩手平腹隨腰盪轉到右脇,再左轉身,右勾手向後展,左掌隨身前伸,成左弓步,分解為六動:
(1)由前勢兩肩寬平步式,坐實左腳,提起右腳依左肩寬線向北移進一步,腳掌著地直踏。
(2)身軀移進右腳坐實成右弓步,腰身右轉向艮隅(NE)。開始轉腰時,先鬆沈左肩肘,掌肱隨之軸轉,使掌心向上與右掌指尖相接,再隨身右轉向艮隅,然後趁勢抽提右掌,捏合五指成勾手。左掌心朝上,正對下垂的右勾手尖端,相隔約20公分。
(3)身軀左轉90度向乾隅(WN),左腳尖點地,腳跟提起隨身順勢右轉120度,使腳尖朝向申位(WSW)。左掌原位不動;右勾手被身軀轉動力推送,向艮隅伸展,肘彎微屈,右手腕高不超過肩頭。
(4)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向正西落地。其餘不變。
(5)身軀以兩腳屈伸移進左腳成弓步,腰胯隨身左轉30度對辛位(WWN),左肩帶肘、肘帶手循離心力向左上方浮升,指尖高與鼻齊,掌心斜對本人面目,肘垂線對準左膝;右勾手隨身帶動轉向丑位(NEN)。
(6)坐實左腳,腰胯左轉15度朝正西方,帶動右腳尖向左平地弧轉60度對戌位(WNW),同時帶動左腕軸轉,掌心朝前下方。右勾手空位不變,因此肩胸不能隨腰胯轉正,但頭面必須轉正向西方。
第四段
二十二、玉女穿梭-艮 (Yuh Neu Chuan suo-Genn)
腰腿左轉運動為主。兩掌隨身右轉交叉,右掌隨身向東北從左肱下按出。分解為六動:
(1)續前勢弓左腳向西方,身軀平移右後腳坐實,並右轉90度朝北方。左腳尖隨腰胯向右平地弧轉90度對北。鬆左肩使左掌下沉抄到右腹前平腰帶,曲肘斜肱,手心向上。右勾手原空位,由於身體右轉後退,迫使右臂橫肱屈肘(約90度)在右胸前方。
(2)身軀回向左腳平移坐實,繼續右轉45度朝艮隅(NE)。提右膝使腳尖點地。左掌隨身浮升約10公分,掌心朝上。右勾手伸張五指變掌翻腕,順勢沈降,落在右腹前,左腕上方,此時兩手腕交叉相疊。
(3)提起右腳,將腳跟放在左腳尖前約5公分處,腳尖朝向巽隅(ES),當右腳掌落地時,立刻負重坐實,身軀自然右轉45度朝向東方。
(4)坐實右腳,提左腳向左前方艮隅伸出一步,在肩寬線上落地平踏。身手原位不動。
(5)身軀向左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同時左轉十五度。左肱被身體前進力及左肩旋轉帶動,循斜弧線向前上方艮隅盪起,斜肱左掤,掌心軸轉對胸,高約齊頸,肘臂高不過肩。右掌原體位不變,待左腕盪向左前艮隅(NE)上方,右掌隨之翻腕朝前,掌心對左腕下隨身按進。兩肘力求鬆弛下沈。
(6)腰胯左轉三十度朝艮隅(NE),帶動右腳尖向左弧轉60度對甲位。左肱以原體位隨身向左外上方軸轉,手心翻轉向外,斜掤齊額;當左手向上翻轉時,右掌也送到左手下方,這時右掌根在左膝上方(行進中兩掌均應隨身轉動)。
二十三、玉女穿梭-乾 (YuhNeuChuanSUO-Chyan)
腰腿右轉運動為主。兩掌收回,隨身右轉向西北隅,左掌從右肱下按出,分解為六動:
(1)身軀退回右腳坐實。鬆肩垂肘兩掌下沉於左腹前,並橫肱翻腕使手心向上。左掌落在右腕上方,兩腕交疊。
(2)坐實右腳,身軀右轉120度朝向丙位,左腳尖隨腰胯右旋弧轉對南方。兩掌也隨身盪向右脇旁。
(3)身軀退移左腳負重坐實,並繼續右轉60度向坤隅(SW)。提右膝使腳尖點地,腳跟隨身左轉,達到適合右轉的自然坐姿。兩掌原空位,停留左脇旁,以稱身體軸轉姿勢。
(4)坐實左腳,提右腳伸向右後乾隅(WN)一步,在肩寬線落地直踏。胯與身手原位不動。
(5)身軀向右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胸肩右轉,順勢帶動左腳尖弧轉30度對未位(SWS),右肱肩向右前乾隅上方盪起,斜肱右掤,掌心轉對胸窩,高約齊頸,肘臂高不過肩。左掌原體位不變,待右肱從下方盪出,即隨之向右腕軸轉翻掌跟進,左手指貼於右腕下方。
(6)腰胯右轉,朝向乾偶(WN),帶動左腳尖順勢弧轉75度對辛位(WWN)。右肱趁勢斜掤齊額,手心對外翻轉。左掌隨之轉進至右手下用意穿送按出,此時左掌根位於右膝上方。
二十四、玉女穿梭-坤 (YuhNeuChuanSuo-Kuen)
腰腿左轉運動為主。兩掌收回於腹前。隨身轉向西南隅進一步,用右掌從左肱下按出,分解為六動:
(1)身軀退回左腳坐實,稍左轉30度朝辛位(WWN)。鬆肩兩掌自然隨身降落到右腹前,翻腕掌心朝上,右掌沉落在左腕上方,兩腕相疊。
(2)身軀坐實左腿,右腳隨身向左橫移約10公分平踏,腳尖仍對乾隅(WN)。兩手亦順勢右移數公分。
(3)身軀移進右腳坐實,並繼續左轉15度朝向西方,同時帶動兩掌繼續擺向右脇旁。
(4)坐實右腳,左腳隨腰轉趁勢向左前方坤隅(SW)伸出一步,在肩寬線上落地平踏。
(5)身軀向左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同時左轉15度朝庚位(SWW),左肱被肩帶動向左前坤隅(WS)上方盪起,斜肱左掤,掌心轉對胸窩,高約齊頸,臂高不過肩。右掌原體位不變,待左肱盪出,隨身帶動軸轉翻掌,跟進左掌下方。
(6)腰胯左轉向坤隅(SW),帶動右腳尖弧轉45度對西方。左肱隨身向左外上方軸轉,斜掤齊額。右掌隨著左手向上軸轉時,正對左腕下按進。此時右掌根在左膝上方。
二十五、玉女穿梭-巽 (YuhNeuChuanSuo-Shiunn)
腰腿右轉運動為主。兩掌隨身右轉收回,向東南隅用左掌從右肱下穿按,隨步直送,分解為六動:
(1)身軀退回右腳坐實。兩掌隨身沉降於左腹前,手心翻轉向上,左掌在右腕上,交腕相疊。
(2)身軀右轉135度向北方。左腳尖亦隨腰胯右轉向北,兩掌隨身帶動向右側。
(3)身軀移左腳負重坐實,並提右膝點地繼續右轉45度向艮隅(NE)。兩掌原空位,由於身軀移轉稍向左側移動。
(4)身軀隨勢右轉45度向東方。提右腳伸向巽隅(ES)先用腳踵著地,腳尖直踏向乙位(EES),是為便於承接下一姿勢,故與前面三勢不同。
(5)身軀向右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胸肩右轉對乙位(EES),胯被牽制暫對甲位(NEE),帶動左腳尖弧轉30度對丑位(NEN)。右肱被帶盪向巽隅(ES)前上方,斜肱右掤,掌心轉對胸窩,高約齊頸,肘臂高不過肩。左掌原體位不變,候右肱由下方盪出後,左掌再隨身帶起,翻掌斜對右腕。
(6)腰胯右轉朝向巽隅(ES),帶動左腳尖弧轉對東方,右肱以原體位向右上方翻轉向外,斜掤齊額。左掌隨著右掌向上軸轉時,正對右腕下按進。此時左掌根在右膝上方。
二十六、野馬分鬃(左) (YeeMaaFenTsung-Left)
左臂提舉及腰胯左轉運動為主。腰身左轉,左腳跨進一大步,左肩帶動左臂作橫挒式低身向北方平進,分解為五動:
(1)身軀下蹲數公分加強右腿坐實,身軀中直左轉朝北位。同時左腳提膝點地,腳踵隨身右旋使腳尖正對北方。鬆左肩使左掌隨身向左軸轉沉降到胸腹右前方,橫肱左掤離身十餘公分,手心對右脇間,大拇指接近右肘端。同時鬆右肩使肘端隨身下沈,手心自然翻轉對左側。
(2)提左腳在左側肩寬線上,向前跨一大步落地平踏,腳尖正對北方。
(3)坐實右腳,上身右轉60度朝寅位(ENE),並中直下蹲,含胸收臀弓腰,尾骨垂向腳跟,上身稍向前(寅位)斜傾,開襠鬆胯向腳跟中直下蹲,左膝微屈,但尾閭不失中正。右肘端原空位不變,右掌隨身倒向前下方,成為橫肱(30度)掤胸前。左掌以原體位隨身右轉伸向右肘下方,並軸轉掌心向上。
(4)身軀向北平進,左腳屈膝負重踏實,腰胯轉向艮隅,恢復中直姿勢。腰身帶動左肱仰掌伸展橫掤前進。手心斜對後上方,肘彎約成130度內角。右掌原空位,垂直沈降於右胯旁(東)。
(5)腰胯左轉45度朝北,帶動右腳尖向左弧轉60度向艮隅。右掌在腿旁,左掌隨勢稍盪進,但肘端垂線不過膝蓋,手心仍斜對後上方,指尖向上高不過額。
二十七、野馬分鬃(右) (YeeMaaFenTsung-Right)
右臂提舉及腰胯右轉運動為主。右腳跨進一步,右肩臂作橫挒式,隨腰右轉低身向北方平進,分解為六動:
(1)身軀退回右腳坐實,腰身左轉45度朝向乾隅(WN)。左腳尖隨身向左轉90度對西方平踏。左掌原空位,肘彎隨身抽回而伸直,手心軸轉對下,平肩曲肘(約160度)前(北)伸。右掌隨身左轉趁勢帶到左腹前方,手心向上,與左手上下相對,兩臂前伸如捧球狀。
(2)身軀向北平正移進左腳成弓步。右掌原空位藉前進使肘彎自然屈曲橫肱於上腹左前方。左掌原體位前伸,使左肱在右手上方穿過,直到左肘在右掌心上方。
(3)提起右腳伸向右前北方一步,在肩寬線上落地直踏。
(4)腰身左轉45度朝向西方,含胸弓腰收臀,上身稍向前斜傾,身體左轉中垂直下蹲約15公分鞥至20公分,開右襠鬆胯,尾閭正對足跟,左掌横肱原體位隨身稍下沉。右掌隨身左轉下伸,仰掌通過左肘下向左方伸進,兩肱上下近乎交疊。
(5)身軀向北移進右腳踏實成弓步,腰胯轉向乾隅時,恢復中直姿勢。右掌肱隨身被腰脊伸展力提起仰掌向右上(北)方,斜掤而上,手心斜向後上方,肘彎約成130度內角。左掌原空位,垂直沈降在左胯旁。
(6)腰胯右轉45度對北方,帶動左腳尖右轉45度對乾隅。左掌原空位,曲肘斜垂左胯外側。右肱隨勢向北仰掌斜伸,手心斜向後上方,肘垂線不超過右膝,指尖高不過額。
二十八、提手(二) (TyiShou-2)
身先左轉,進坐右腳,再右轉合抱兩手上提,分解為五動:
(1)向北坐實右腿,加強重心沉于腳心,身軀左轉90度,由腰胯帶動使左腳尖(踵作圓心)向左弧轉45度,齊向西方。兩肘端原空位不變,右掌從原體位隨身橫移右外方,軸轉翻掌對下,腕部平肩,指尖對北伸展;左掌從原體位隨身帶起擺向西方,上升約30公分,胸部高度,掌心朝下。
(2)身軀平移左腳負重成弓步,隨即帶動右腳尖平地向左弧轉60度對戌位。左掌隨身盪起平肩,右掌隨身下降平胸,兩手心仍向下。
(3)坐實左腳,加強下沉,稍提右腳跟,使腳尖點地並隨身右轉,腳尖和身軀一同朝向北方。鬆沈兩肘,兩掌向左右張開,作圓抱狀,掌高齊胸。
(4)提起右腳朝左腳跟線右方,用腳跟著地,腳尖微蹺,膝微弓。同時兩掌向正前北方,右前左稍後,兩肱相對分別在兩腿上方。
(5)身體重心坐實左腳下蹲約10公分,右腳尖自然落地平踏。左掌與右肘原體位一同隨身下沈而軸轉,左掌對著右肘彎。右掌原空位軸轉對左後上方,有如上提狀態,與起重機的槓桿作用頗為相似。
二十九、右靠(二) (YouKaw-2)
續前勢左坐步,兩臂鬆沉隨身左轉,重心沉於左腳,然後隨右腳進身,用右肩膀靠出,分解為五動:
(1)左腳仍負重坐實,身軀稍下沉左轉45度向乾隅(WN)。鬆弛肩肘,右掌沈降至左胯前護襠,肘彎如前勢提手彎度不變,(左)掌隨肘落,手指落在右腕背上,兩掌心朝內。右腳尖隨身左轉對乾隅。
(2)腰胯繼續左轉三十度向辛位(WWN),加強坐實並再下沉約10公分。同時平地勾回右腳,用腳尖點在左腳右後方。右掌則續掩襠部。
(3)提右腳向北方前伸,在左腳跟線右方,約一步幅長度,以腳踵落地直踏,腳尖稍蹺。身手原位不動。
(4)側身向北以肩為前鋒,往右前腳正身平進成弓步,負重坐實。同時上身右轉30度朝乾隅(西北)。右臂被帶動向北方盪進到右脇旁,曲肘垂肘。左掌隨身帶動移向右上方,輔貼於右肘彎撓骨外側。
(5)坐實右腳,腰胯右轉三十度向壬位(WNN),左腳尖被帶動向右弧轉45度對乾隅。左掌輔助右肘彎隨身上提向北盪出約5公分,肘端正對北方與膝蓋腳尖垂直一線。
三十、白鶴亮翅(二) (BairHehLiangChyh-2)
續前勢右靠向北,腰身左轉,右手順勢上升到額前,左手下垂,左腳尖向前半伸點地,分解為二動:
(1)坐實右腳,身軀左轉75度對西方。左腳尖原位點地,稍提腳踵右旋弧轉60度,使腳尖對庚位(SWW)。鬆肩肘,左右兩掌隨身下落擺向身體兩側,離身約20公分,肘彎微屈,手心向後。
(2)趁前動轉腰擺手之動勢,右掌趁勢伸臂上盪浮升於右額右前方,隨勢鬆肩掌心對前下方。同時輕提左腳曲膝半伸,擺移到右腳跟線左方,用腳尖點地。左掌趁左腳前移的反作用,稍向後方移擺約5到10公分。
三十一、摟膝拗步(五)—左勢 (LhouoShiAwBuh-5-Left)
肩肘活動與兩手臂右旋前後平伸,再轉正落肘前按摟膝,分解為五動:
(1)腰右轉90度朝北,同時落右肘側掌沈降於右胯旁,再趁慣性餘勢向後盪至平腰,同時左掌前盪平肩胸。左腳提膝腳尖點地。
(2)肩胸向左回轉45度朝乾隅(WN),重心沈降加強右腳坐實,同時右臂轉至乾隅,以肘為支點,帶動右掌心斜對耳頸部約5公分處,指尖朝前,肘端原空位在肩後下方向東北。左掌沈降到下腹前約20公分處。左腳平踏。
(3)右腳加強坐實,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落地直踏。提腳時要中定身體,不可動盪。
(4)身軀向左腳移進坐實,並左轉30度朝辛位(WWN)。進身由右後坐步前推,帶動左膝前進至左腳完全負重(膝垂線過腳尖三寸),後腿伸展不挺直。同時右肱先鬆肘落到右肩前,掌心軸轉朝前,隨身朝西按出,在身體停止前進時,肘垂線正好與左膝上方比齊,肘彎約110度。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動繞到左腿上。
(5)腰胯左轉15度向西方,帶動右腳尖弧轉60度對戌位(WNW),鬆肩肘右掌被帶動前伸約3公分。左掌隨身繞到左腿外側,掌心向後。
三十二、海底針-跟步 (HaeDiiJen-FollowStep)
腰背屈曲運動為主。右腳跟進負重坐實,左手上提,右手收回向地面下插,同時左腳收回點地,分解為五動:
(1)由摟膝拗步前進餘勢,一面加強左腿負重坐實,使全身中定,一面右腳乘虛提起,再落原地腳尖對壬位(WNN)平地踏實。這個跟步的起落都不要影響身軀的中定。
(2)身軀退移右腳坐實,左掌原空位隨身向上浮升約30公分,高與上腹平。右肘原體位帶動右掌隨身平肱收回,肘端離身體約一手掌。
(3)輕提左腳,收回在右腳跟左前方,同時身軀下蹲約10餘公分,腳尖點地,腳踵提起成虛步。左掌原空位有如向上方升起;右掌由原體位收回約18公分,平伸於胸前。
(4)上身右轉30度朝戌位(WNW),右掌原空位不動,但隨身轉變成曲肘橫掤於胸腹前,掌心朝下。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動右轉,最後使左肱中部停於右腕背上方。
(5)上身含胸弓腰收臀,左轉75度朝向坤隅(SW),並屈右膝使身體垂直蹲下,左膝亦隨之彎曲。同時右肱隨身左轉,帶動右掌軸轉向坤隅,接著右掌指尖隨身轉變對前下方,作弧形插落到右膝前內下方離地約10公分。左臂則在右臂上隨身向左抽收,屈肘橫肱,掌心軸轉朝內,並隨著右肱下插,最後左掌指輔於右肱肘節稍下方,眼向前平視。
三十三、扇通臂 (ShannTongBih)
腰背伸展運動為主。左手輔右臂隨腰身向上抬舉對前伸,右轉側身進左步,左掌隨身沿右臂推出,分解為四動:
(1)豎正腰身轉向西方,恢復中直姿勢,兩手原體位隨身帶動向上盪起,高約平肩。
(2)身軀右轉45度朝乾隅,帶動右掌原空位軸轉翻掌向外(北),右肘順勢升高平眉,手心朝北方。左掌指尖隨身輕輔右肱內下方(即原處)。
(3)左腳提起伸向前方,在右腳跟線左方,微斜平踏,腳尖對辛位(WWN)。身手原位不動。
(4)身軀向左腳平正移進成斜弓步。右掌原空位不動,由於身體向辛位(WWN)直進,掌背自然靠近右額右前方約十公分處。左掌原體位從右肱下方隨身向前推進,手心對乾偶,肘彎半伸約成130度角彎曲。
三十四、太極收勢
(TaiChiShouShyh)
身軀移退後坐,帶右掌轉向右伸,然後兩手抱合交叉,平步坐回左腳。兩腕相交於胸前,身軀上升起立,兩手腕交叉下沈,擺到兩胯旁,恢復立定和立正姿勢,共分解為七動:
(1)身軀移退右腳負重坐實,並轉正朝西。同時鬆弛兩肩關節,左掌自然下沈側掌平肱,右肘向右外方翻落,右掌心對左肘。
(2)腰胯坐實右腳,肩胸轉向北方。左腳尖隨腰右轉。右掌隨肩腰帶動向右上方伸展,高約平肩。左掌平肱伸展不變,掌心轉向下方。
(3)身軀重心移回左腳坐實,右腳尖原位提膝點地,順著腳跟隨身左轉向北。右腕原空位,掌心與右肱隨身軸轉,掌心向內。左掌也被帶動平肘轉肱向前,與右掌相對如左右大抱合,兩肘彎大於直角,恰在兩腿外上方。
(4)坐實左腳並下沈15公分,同時右腳平地收回,在右肩寬線上落地,與左腳平行。鬆持兩肩,兩掌隨身沈降,並抱合於胸前,兩腕平交,左內右外如斜十字,手心向內。
(5)左腳加強坐實,膝腿伸直,身軀向上直升站立,兩腕保持平交點原空位不變,兩手隨身帶動,以兩腕交叉點為轉捩中心,兩臂慢慢隨身上升,兩掌被牽引慢慢下降,最後兩腕交叉在下腹前方,手心對內,指尖對下方斜伸。
(6)兩肩稍外張,胸腰回復中直,帶動兩掌擺向兩胯旁,肘臂下垂。
(7)重心移至右腳,右腳跟原地不變,右前腳掌先向右方平地弧轉30度斜踏。當重心移轉時,帶動左腳以腳跟偏右30度向右腳靠攏,至兩腳跟相接,兩腳平均負重。兩掌內轉以手心貼附大腿兩側,肘彎伸直,回復立正姿勢。
宋志堅 宗師習拳筆記
宋志堅宗師民國47年(戊戌年)、48年(己亥年)跟隨鄭曼青大師學拳筆記,文中記錄宗師領悟鬆柔拳法的過程,諸多細微之處,值得太極同道反覆思考與推敲,因而形諸文字,發揮心得。今列於下,以饗同道。
一、太極之益
1.健身:「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神凝靜心。
2.去病:氣沈丹田,運動臟腑,促進循環與代謝。
3.修養:鬆沈虛實中定。
4.禦侮:懂勁至神明之時。
二、
1.學習應有恆、用心,要點如下:
2.不動手,頭正眼平視,半開內斂,鼻息勻細,舌搭橋合
唇,顎微收,身意所至,眼神注視。
3.肩沈而不塌,肘垂而不夾,胸含而不陷,背拔而不駝。
4.腹、腰、胯鬆沈,忌僵滯,肩收尾閭中正。
三、
1.履宜向斜下方,按宜向正上方,擠則可平可上,雙手被
牽制時宜以肩靠。
2.人若先靠須分清真偽,真靠時須以肩靠之。
3.掤不可脫手先離,以免門戶空虛也。
戊戌正四
四、
1.四兩超過即可打出,故可以四兩之物以習之。
2.步宜湧泉著實覆地,而後再舉他足,一足著地即生根,
不被搖動。
3.走化將畢即宜發出,走而不發謂之死手,被人聽問之處
不宜走動,必待彼動之際,始先動制人也。
4.進退不宜到底,應一、二分餘地以備走化。
戊戌正四
五、
1.指直有力,指彎無氣,應保持兩者之間。
2.沈氣求自然,行拳雖慢不可滯,手隨腰轉。
3.不可過分自動(胯正則手正;指手動,非腰動也)。
4.頭正不可自轉盼,應隨腰轉。
戊戌二月十四
六、
1.不論練拳、柔手(推手)均應沈肩不可自動。
2.發勁時先粘住,速沈鬆腰腿而後發之即跌出矣。
戊戌二月十五
七、
1.定勁乃身向下沈,敵推我時更沈下,其姿勢使敵勁達於
地面則安若磐石,推之,身固不動,若敵速鬆之亦不前
後擺動也。
2.倘我用抗勁堵力,若彼速鬆之,我即前仆前傾矣;反
之,推人應力由地發可得中定。
3.若用衝勁,固可掀起彼足根,但彼鬆之則我必仆無疑。
戊戌六月廿八日
八、
1.師諭(編者案,指鄭曼青):發勁出乎背、肩,先伸前足向
地面用勁踏實,而後腿伸直送勁,助身體前移(胯宜正,
不論左右腿,凡後往時,均宜正直也)。
2.但手指著敵身時,應先探聽,迅即發出(一探不成再探,
又不成三探),或敵擊來時,未待發盡,稍順勢略引,迅
即發出,無有不中者。
3.最要者,雙手須鬆淨,切不可被人拉住,故平時宜練手
之聽勁跳出。
九、
1.站立時,須如拳架肩沈,不可站成直線而易橫倒也。
2.又進擊與退敗之際,不可頭仰神散,仍須保持中定沈
氣。
3.受擊時不顧來勢凶惡,只須探聽粘貼即應發出,不可退
避。
以上為民國四十七年,戊戌正月四日
十、
1.發人之際,應思想對方後足之拔起,同時本身注意虛實
(右攻勢用左手,右坐勢亦用左手),久之自可應心得手。
2.全身若能鬆透則重在腳跟,不易被拔動。
十一、
1.呼吸配合開合至關重要,開吸合呼。
2.發勁時叫出廢氣即以增內勁,併免本身氣滯而致疾也。
十二、
走即應發,左走右發,上走下發,不可失機。
十三、
打拳推手不宜出汗,至皮燥將汗為止,則功夫自可入骨,出汗則境界限也。
戊戌正念
十四、
1.太極拳每千人中難得三、五人練到底,即練亦大多因好
勝,不用心而不能精進。
2.被人打一次即應深思如何能鬆開走化,二次、三次、十
次……百次,終有一次可成功化盡也。
十五、
如果被打時,非但用力頂住而且妄加還擊,被打三分,還擊五分、八分,則永無進取也。
十六、
能進之人永遠虛心,不自滿足,非得機勢不亂發人。
十七、
人體應如漂空之紙,牽之即來,推之即去,毫無抵抗。
十八、
1.發人見硬即速退一寸,隨即發出一寸,其速如彈道之簧
弓上之弦,一發無有不中,千斤之力亦可應聲而倒。
2.此發勁不可大,宜用四兩為準,漸而進之(大哉漸也。急
進非真功,漸進者真功)。
3.所謂見硬乃指身手接近之時,以手試推、試探也。倘探
之為虛(或走化、或無頂抗、或非重心點),絕不可妄動而發之,否則必陷險境也,慎之!
十九、
1.踏地時須湧泉著實貼地,牢不可動,惟踝關節為活動之
樞紐也。
2.此地上之勁由腿而達於腰,故平日宜搖鬆此節。
二十、
1.發人之際,應注視對方倒地之處,故平日練拳伸手即有
此意為是(師云:動手不可過,更不可太過,有過則害也)。
2.練拳時身手與空氣接觸即當空氣為敵人,走拳如水中興
波作浪之意。
以上為戊戌二月四日
二十一、
1.身體不可與接觸,對方實力有若羽毛之感,即須將感觸
部隨之鬆退,不使對方摸著。
2.鬆時即腕進速,來即迅去,速度雖可至大,而莫能過於
觸覺靈敏之快,切不可畏人之速到,也不可畏人之力大,但畏你自己能被人摸著。
3.出手時肘不宜高,頭不可搖擺。
4.打拳宜平正均勻(讓我之速度、沈氣、腰力均佳),全體不
可有絲毫牽掛或不鬆處。
5.平日散步應使步隨腰拖走,氣沈丹田,一步踏出即須透
入地之感。
戊戌三月十六日
二十二、
1.鬆化要在中定範圍內轉動,動作全依頭腦之感應,所謂
「聽勁」。
2.胯、腹部不可挺出,宜尾閭、背夾、玉枕一貫正中,方
能神貫頂。
3.發勁時,後足伸送,前足踏地向上伸立,但絕忌雙重。
戊戌三月卅日
二十三、
夫功夫乃備而不用者也,非必要時不可妄用,遇高我者,應學習不可發人,學習者化也。
二十四、
發人如擊球然,接而後發者,能如我意而中的,不接而撞出者,雖出,亦不如我意也。
二十五、
1.用勁不可過度,過則掛他人之身上,失去自立之能力
矣,等於送資本給他人,而賺我血本然,故曰:「我不是肉架子,何將死肉掛我身。」
2.人身既握在我,則加四兩而送之,自跌出矣。
二十六、
送出時必須全身一致協作,故四肢關節非鬆盡不能用力,手接有觸則足趾有感,則功夫高矣。
二十七、
人按我兩肘,則肘化而腕進人胸矣。不可退而無進,乃謂之逃。
二十八、
腿腰之鬆如吊橋之盪動。一動無有不動,其潛在力之大無窮盡也。
以上為戊戌四月十四日
二十九、
1.將發人時,如知我己被人所制,則不可發也,伸手遇
硬,我即縮回,而感人已隨我(謂之吸著),是得機也,發之無不中。
2.對方推手感其確有力時,即鬆開使力落空再發出或牽動
重心,使搖擺未定時,連即發出無不中。
3.發出之手先端之掌斜向上方,肘端向下。
戊戌六月廿八日
三十、
發勁之前即粘勁,輕輕粘著敵方至得機勢時即提放發出,粘送之間必須留有空隙,不可著實,著實則增敵人之感覺,減本身之靈敏。
三十一、
胸膛不能給粘著或空著挨打。
三十二、
按人不可雙手都按,在敵人掤手上,另一手在胸或另一手上。
三十三、
擒敵手時不可使敵知覺。
三十四、
肩靠如撞山,必須自身立穩步法。
以上為戊戌八月二日
三十五、
掤式使掤手始終保持與身體間有一距離,右偏重不宜發出,不正時亦只可裝妥向前上方發出,但左單重發出稍長亦無妨。
三十六、
粘著前進如遇有頂力時,速即收回寸許,使力落空迅即發出,無不中。
三十七、
人力推來時,切不可讓身體或手臂任其密接,否則即受制於人矣,當來粘緊時即開始走化。
戊戌九月廿八日
三十八、
遇敵猛擊,應退半步,避其鋒,如敵落空,隨即進步追擊之(如拳擊是),練習時可如此連續進擊之,以試用聽勁、懂勁之妙。
三十九、
一觸即發,一發即進而粘之再發。
四十、
粘而如在彈簧,適可而止,手各退速彈出,而全身仍保持輕鬆,尤其遇觸硬處,速即鬆開,連發出。
以上為戊戌十月六日
四十一、
1.氣斷意不斷:打拳時,注意假想敵人來襲處之粘著應付
(與氣相接為粘,走化發擊為應付)。
2.掌退肘進,右退左進,形雖斷,意仍續者。
3.推手時,決不可退步而讓之,此乃氣真斷也。須左走右
發,上退下攻,肘化掌進,則形離氣續也。
3.攻我右手,我左轉化時以右手履掤,亦氣不斷也;又左
發不成速改以右發,亦氣不斷之一種。
四十二、
1.發勁有七十二線,最多用者為左、右、中三線,上、
中、下三點必分虛實,且成一直線(腳尖、手臂、敵之中
心線)。
2.勁自腳、腿、尾閭以達於著點,最後將肩胛鬆開,集於
背心(肩胛下方之中點),是為發勁點,久之移於腰際而尾閭。
3.粘敵得機時,速鬆下即發出,如敵乘虛入時,即提脅借
勁向左右發搬之。
4.平日上手下腳交叉練習彈動,如右改左發時,右腿向前
上斜方彈動,右手發為坐勢彈動左腿,久之勁自增長,足心踏實。
5.手宜至輕,如敵頂抗速退再發,如不抗即隨勢送之,未
有不中者,平日尤宜練提勁。
四十三、敵以虎口吞我頸喉解法
1.接勁發出。
2.偏仰頭部化而發之,用手提其後脅,借勢送向我側後
方。
3.不使接貼,左手握其拇指,擒拉右手,推其額頭,即應
手倒矣。
4.不待接近,引送併掃其腳。
5.側身斷其肘。
四十四、
氣沈丹田,工夫愈多愈進氣多,出氣少,並配合呼吸。
四十五、
敵粘我時,應盡速擺脫使空,方可找機勢發出,如未粘著,則先找機勢發出。
四十六、
有化即有發,有退即有進,脫離攻勢或握手時,速即攻出,如不真攻,也得粘敵身以備之而待其動也。
以上戊戌十一月十八日,與王、梁二兄同聆教也
四十七、
對方推來感其有力時,即鬆開使落空,隨之發出或牽動重心使搖擺。未定時發出,皆無不中(手先端向上)。
四十八、
定勁乃身下沉,被推時更下沉,使敵勁達向地面,則安若磐石(不前後擺動或前傾)。
四十九、
發勁按之,氣滿即提放,此際勁由脊出(工夫深則尾閭出,腿腳出)。
五十、
接勁以手接聽來力,達五分之三時,順勢引發之。敵勁來時,我掤手不可貼胸接受其力,應由腰腿先化,對方必落空。
以上為己亥正月
五十一、
我受按力時,以手粘著不丟、「不自動」,聽而不抗,於腰退到底時再化而發之。初期不必求化,發任其推出,絲毫不頂,所謂「絕處逢生」,妙訣在此也。
五十二、
坐腿固應曲後腿,而進步時,亦應曲後腿低進(我受按,肩緊張,受師責,應反接觸,立即腰退,其他部一致鬆開)。
五十三、
宜常與力大之人(視為沙包)練習,并應請其打我,打至其打不著時,則我工夫成矣。
五十四、
採勁應握其腕部,向下壓之。
以上為己亥清明日
五十五、
搭手宜粘住粘緊(密接),不丟不離,完全以對方之動向而動,捋手不可扳動,隨按力而動之。
五十六、
1.走化必有發放,發出應專注一點。
2.此點與對方之一線相接即成,對方之壓力絕不使落於身
膚,對方將接我膚,我即伸入彼力發出之後方,聽其力
動五分,我即牽之。
4.最上乘功夫,即以其將發未發之際,我即發之,則妙不
可言。
以上己亥三月初六日
五十七、
1.走為直退,化為圓轉,故走不如化,化不如接,接者接
勁也。
2.化即發即打,若化而不打乃呆化,化亦不了,能以化為
打則近接勁矣。
五十八、
1.右手左腳發勁須坐正,方可發出最大之勁力,發勁必須
腕、臂、肩、背之勁,串貫而成由腿送之。
2.走化須鬆淨,使力鬆於足心(指支持之力)。發勁須尋找一
線,應多與鬆沉之人練習。
己亥七月廿一日
五十九、
1.彼推我時,我支撐圓轉,使來力化向彼身。
2.彼力未化或未出身接貼而發之,是即「彼不動,我不
動;彼微動,我先動」。
六十、
1.彼力突出擊我,我速鬆胸腰,粘著來手,坐實後腿,待
彼力已盡,即隨粘勁發出,無不中。
2.或待彼突擊時,我當搶先發彼要害(如眼、頭)。
六十一、
1.彼壓我肩時,我掌、腕速隨來力旋轉發出,反搶先擊中
彼身矣。
2.發時手、腕、肩均鬆淨,粘彼作支點,如手指有力即不
能聽。
3.我左手在支,擺正腰胯之同時,右前足用勁踏實足心,
以腿力向上送出。右手在支,先正腰胯,進身近彼,踏實左足,以腿力向上送出,身手愈近彼身,發之愈遠。
4.最要者,我不可以勁之方向暗示彼方;我露勁,彼即乘
機追蹤擊我矣。
5.只可粘聽,不可自動;反之,聽彼有力,即察其力之方
向速鬆化,不接受其來力,(鬆化)轉向而發之,故高手一觸即發出尋丈。
己亥九月八日甲子(由台北南下之日)
六十二、
1.彼捋我腰,當隨其捋勁,鬆腰踏實前足,向彼中線按而
發之,無不中。
2.提放之間距離太大,則機已過去,費我力矣;太小則機
未至,亦費力矣。
3.發勁先鬆淨則能放遠,放時欲高則眼神上盼,低放則下
望,遠放則遠觀,神至氣到,妙用無窮。
己亥十一月廿日南遷之先日
六十三、得入鬆境宜練
1.一塵不染,一羽不著,非但不頂,沉亦不可也。當絲毫
不接來力之同時,應以他側手(功深者同側亦可)捋聽之,但不可加絲毫之勁,非俟其動靜,至彼無能制我而落空,乃可發之,此三者程序也,越一不可。
2.楊家摺疊法,左手右旋,上來下打,此不外槓桿權衡與
迴旋作用也。如肘化掌出,腕化肘出,掤上力轉化從下發出是。
3.按推不可輕進亦不可猛進,適可時,提打之或停觀動靜
再打之。
編後感言:
易簡太極拳共分六段,六十四勢,三百六十五動作。為了全面推廣此一難得的鬆柔武術瑰寶,中華太極館及易簡太極拳協會幹部及教練團,經過密集的開會與討論後,決定擷取全套拳法中之一、二、四段,共三十四勢,一百九十九個動作,訂定為全民套路精簡版,編訂期間承蒙藍文伶老師,擇要整理宗師《太極拳學》上冊內文。王木盛、黎玉東、董卓成、彭成奎等會長,協助整合各地教練的意見,並安排教練示範演練。卞獨敏、簡承禾、楊閔滄教練協助文字校對,使易簡太極拳全民套路精簡版得以順利完成,在此一併表達敬意。
全民版太極拳套路第一版在太極同道的熱烈支持下,銷售一空。為了回饋習者,第二版內容新增宋志堅 宗師於民國47、48年跟隨鄭曼青大師習拳時的筆記,內容包含推手技藝之心法與要訣,提供習者在完成鬆柔拳架訓練後,繼續學習進階推手課程時參考
吳榮輝 劉德榮
109.4.2 於中華太極館
出版者:財團法人中華太極館 中華易簡太極拳協會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二段151-7號12樓 電話:(02)2736-5086 傳真:(02)2736-4090 中華易簡太極拳協會網址: www.yj-taichi.com.tw FB粉絲專頁: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定價:台幣300元整 初版日期:2020年3月 本書有著作權,書本所得全數捐助易簡太極拳之推廣,任何文字及圖案部分或全部,不得以任何方式抄錄發表或盜印。
|
易簡太極拳內涵天地陰陽變化的哲理
人生哲理修養功夫
天(亁)→易→知→親→久→德
地(坤)→簡→從→功→大→業
財團法人中華太極館、中華易簡太極拳協會
FB粉絲專頁: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二段151-7號12樓
宋志堅 宗師簡歷
易簡太極拳宋志堅 宗師字石泉,號鑑清,民國前2年生於湖南省益陽市靈坳鄉牛眠石村,民國89年12月12日仙逝,享年九十有一。宗師從小因家學淵源,學習易理成為家族的文化傳承之一,因此,對大自然現象及身體各環節之陰陽變化,有其敏銳的洞察力。
宗師湖南農校畢業後,跟隨易邦正大師學習劍術,民國22年(公元1933年)從吳公藻大師,經過5年鬆柔拳法的啟蒙訓練後。民國36年(1947)來臺,民國41年(1952)拜入鄭曼青大師門下,學習簡易三十七式太極拳,對大師講解之太極拳經論要義及訓練法如:「美人手」、「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陸地游泳」、「吃虧即是佔便宜」,及「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等哲理,均有深切的體悟。
如司馬遷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宗師生前依鄭曼青大師的訓練法、相關哲理及個人的體悟,提出「鬆持法」、「內勁回收法」、「自然運動八法」、「拳架分解動作訓練法」、「五行生剋法」及「頂正頸鬆,吞天之氣、足下有根,接地之力、身正體鬆,壽人以柔」、「收臀必鬆腰,鬆腰腹內鬆,腹鬆則氣斂入骨,胸必自含」等等訓練法及精闢哲理,宗師除將畢生習拳心得,編寫成「《太極拳學》上、下兩冊」外,並創立「易簡太極拳」傳承鬆柔太極拳技藝。
目 錄
易簡太極拳的內涵------------------------01
易簡太極拳全民版套路訓練要點------02
易簡太極拳全民版套路名稱---------04
易簡太極拳的方位------------------------05
第一段預備勢------------------------------06
第二段抱虎歸山---------------------------39
第四段玉女穿梭---------------------------62
收勢-------------------------------------89
宋志堅宗師習拳筆記-------------------------------------92
編後感言----------------------------------105
易簡太極拳的內涵
易簡一辭源出周易,繫辭傳說:「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是陰陽交變之自然造化,簡是無為而從,易學不繁;易簡乃乾坤之大德,自強不息,為化育萬物之根基。易曰:「夫乾天下之至健,德行恒易以知險。」蓋乾陽之道,創始萬物,常健永恒,真誠坦白,無所隱藏,使人容易明瞭,故示人以易者生也,易曰:「夫坤天下之至順,德行恒簡以知阻。」蓋坤陰之道,育成萬物,要約不煩,順從不拂,簡而知阻,靜受啟發而顯功能,故示人以簡者生也。生生之為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乾坤至德在貞,貞者正也,恒守中正乃可遠久,所以繫傳又說:「易簡之善配至德」。
孔子贊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存位乎其中矣。」拳涵斯義,故冠以名之。
易簡涵周易之義,拳勢涵周易之道,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重則六十有四,序云:「六十四卦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為其用。」又傳曰:「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又曰:「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遠則不禦,邇則靜而正。剛柔相推,變化在其中矣。」拳訣不外虛實剛柔之理,動靜變化之數,故曰太極。
兩儀者虛與實,四象者動靜與剛柔,八卦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也,拳有六十四勢,合併左右重複八勢暨末尾收勢,實以五十五勢拳名相連貫,全套拳架計三百六十五動作,三百八十四呼吸,故拳與易數無所不符矣,是故習者乃有天人合一之效,自強不息之功。
易簡太極拳全民版套路訓練要點
易簡太極拳是宋志堅 宗師,依據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的訓練法與哲理,如美人手、太極不動手、捨己從人等反向思考邏輯,搭配宗師自幼即根深蒂固的易理智慧,以及畢生鑽研鬆柔拳法的經驗,所精心設計出來的拳架。拳架動作及招法名稱與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類同,易簡太極拳分六段,六十四勢,三百六十五動作。全民版套路取一、二、四段,三十四勢,一百九十九個動作。拳架訓練法由細部分解動作、八個自然運動法、楊式太極拳十要、五種步法、九大關節的鬆定等要點組成。強調每一動作百分之百由單腿支撐身體重心,相關要點細節如下:
(1)拳架內含易理﹕
拳架動作內含身體虛實、動靜與剛柔之變。
(2)細部分解動作:
依照每一招式的難易程度細分數個分解動作,每一細部分解動作皆有明確的方位,藉由方位的轉變帶動身手產生拳架動作。
(3)自然運動八法:
依鄭曼青大師之「太極不動手」之哲理所設計出的訓練法,分為:原空位、原體位、反動、帶動、盪動、沉浮、趁勢前進、運動路線等八法。
(4)楊式太極拳十要:
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鬆腰、分虛實、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相連不斷、動中求靜、用意不用力。
(5)九大環節之鬆定:
肩、肘、腕、頸椎、背脊、腰、髖、膝、踝。
(6)太極八法之變換: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
(7)太極步法之變化:
進步、退步、左轉、右轉、中定。
(8)動作四字訣:
輕、慢、勻、正。
(9)心法五字訣:
靜、靈、歛、整、聚
(10)身手輕靈的秘訣:借地面反作用力、地心引力、
慣性力及腰腿之力。
易簡太極拳全民版套路拳勢 名稱及分解動作
易簡太極拳共六段,全民版套路取一、二、四段,三十四勢,一百九十九個動作。
1.預備勢 四動 2.太極起勢
六動
3.攬雀尾 二十一動 4.單鞭 五動
5.提手 三動 6.右靠 三動
7.白鶴亮翅 二動 8.摟膝拗步 五動
9.手揮琵琶 三動 10.摟膝拗步 五動
11.搬攔捶 八動 12.如封似閉
四動
13.十字手 四動
以上第一段,凡十三勢;計分七十二動。
14.抱虎歸山 六動 15.斜攬雀尾 十動
16.斜單鞭 五動 17.肘底看捶 六動
18.倒攆猴 十二動 19.斜飛勢 四動
20.雲手 十動 21.單鞭 六動
以上第二段,凡八勢;計分五十九動。
22.玉女穿梭(艮)六動
23.玉女穿梭(乾)六動
24.玉女穿梭(坤)六動
25.玉女穿梭(巽)六動
26.野馬分鬃(左)五動
27.野馬分鬃(右)六動
28.提手 五動 29.右靠 五動
30.白鶴亮翅 二動 31.摟膝拗步 五動
32.海底針 五動 33.扇通臂 四動
34.太極收勢七動
以上第四段含收勢,凡十三勢;計分六十八動。
易簡太極拳全民版套路(精
第一段
一、預備勢(Yuh Bey
Shyh)
本勢為全身鬆柔及四肢軸轉運動。由立正變為立定式,分解為四動:
(1)面北立正,開始先鬆左腿,重心落在右腳,全身關節鬆開,掌心輕貼兩腿側,左腳跟稍鬆離地面。調勻呼吸、腰身中直、含胸收臀。
(2)提起左腳,斜踏在左方一肩寬的地方。兩手跟著自然展開大約15度。
(3)身體重心隨著左腳跟轉正而落實在左腳。兩手趁勢移轉到兩胯旁向前斜伸約15度。
(4)虛踏的右腳轉正和左腳平行。鬆肩關節,使雙手沈降到腿前,成立定式。
二、太極起勢 (Tai Chi
Chii Shyh)
續前立定平站姿勢,腰身開合和上肢關節運動。先平舉雙手再收回慢慢放下,分解為六動:
(1)屏除雜念,用意識引導雙手向前浮升約20度。
(2)兩手臂隨腰背內力繼續浮升平肩,肘端、手掌、指尖都下垂朝地,兩手距離一肩寬。
(3)兩腕原空位,兩肘鬆沈,帶動手掌浮升平肩,指尖向前。
(4)兩掌向兩肩靠攏,腕節曲折約90度。
(5)兩手指尖原空位不動,肩肘鬆沈,腕節隨著下沈,兩肱斜舉45度。
(6)鬆弛肘關節,使兩掌向前下方沈降,上臂向前斜伸約20度。
三、攬雀尾(一)(Lan Cheaw
Woeil-1)
本勢都是腰腿以下肌肉屈伸旋轉運動,和上肢各關節的輕鬆活動。
依序以左掤、右掤、左履、右擠、雙按,作五式分解共二十一動:
1、左掤-鬆持肩肘,側身進左步平舉左肱,分解為六動:
(1)上身中直,兩腿屈膝垂直下沈。右掌原空位,右肘隨身沈降屈摺。左掌原體位隨身沈降,掌心轉右。
(2)左腳踩實,右腳跟原地作圓心,右腳尖平地右轉90度向東方。右掌原空位,右肱隨勢橫掤在胸前。左掌趁勢抄在右掌下方;兩掌上下距離約30公分(如捧球狀),頭面向東方。
(3)身軀向東移進右腳坐實,左腳鬆膝節虛踏。
(4)提左腳向北平踏在左肩寬線上。
(5)身軀向北轉進左腳坐實。以肩帶肘、肘帶手成左上掤,頭臉向癸位(NNE),拇指約平鼻,掌心朝胸,肘低於肩,肘彎略大於直角。右掌隨身移動垂直沈降,掌心朝後。
(6)坐實左腳,腰胯向北轉正,右腳尖向左弧轉60度對丑位(NEN),成為左弓步掤式。轉腰時,注意前弓之左膝不得移退或稍晃動。
2、右掤—鬆持肩肘,右轉進步,平舉右肱,分解為五動:
(7)腰身左轉15度,鬆左肩,左掌軸轉沈降胸前;鬆右肩,右掌被腰身離心力帶動,趁勢抄到右腹前,和左掌上下相隔約30公分。
(8)提起右膝,腳尖點地,腰胯右轉60度向艮隅(NE),右腳跟隨勢向左旋轉,使腳尖轉向東方。兩掌維持原空位。
(9)左腳坐實,提起右腳,在右前巽隅(ES)肩寬線上向東直踏。
(10)身軀前移右轉30度朝甲位(NEE)。移進中,腰身帶動右肩肘(肩帶肘、肘帶手)借離心力向東弧轉旋升,至肘頭將平肩時(約轉25度),再鬆肩沈肘,使掌腕橫掤胸前,拇指高約平鼻。而左掌以原體位鬆沈肩肘跟進至掌肱斜豎。兩掌一直保持相對。
(11)腰胯向東方轉正,左腳尖隨腰帶動右轉60度對寅位(ENE)成為右弓步掤式。
3、左履—鬆持肩肘,兩手隨身右轉,再左旋盪動,分解為二動:
(12)腰身續前勢由正東右轉45度對巽隅(ES),右肩鬆沈,以原體位帶動右掌循斜弧線盪向右外方,掌心軸轉外翻,肘彎略大於直角,肘端離身一掌長度,高約齊鼻。同時鬆持左肘,以原體位隨身盪向右肘下方,掌心軸轉對右肘頭。
(13)身軀退轉左腳坐實,腰身配合左轉90度朝艮隅(NE)。右肘原體位沈降胸前;左肘原空位隨身左轉,帶動左肱斜升向艮隅,掌約平肩。右肱隨身斜橫胸前,掌心在左肘彎上方,約一拳距離。
4、右擠—合掌腕左轉向北然後右轉正東一同前送,分解為三動:
(14)續前坐實左腳,肩胸左轉45度帶動左掌盪向北方,掌心軸轉對右前下方,高約齊鼻。右掌隨之沈降軸轉到左肘下方,掌心高不過乳。
(15)腰身右轉90度回向東方。右肩循離心力帶肘腕旋升橫掤於胸前;左肘原體位稍沈,左掌隨身帶動轉向東,正對右腕,相距約兩公分。
(16)身軀向右腳移進坐實成弓步。前進時,右掌原空位,等左掌隨身前進接貼右腕後,推動右掌擠向前進,直到右腳負重踏實成弓步為止。
5、雙按—雙掌隨身盪回,又平舉前進,再後坐平伸左轉,分解為五動:
(17)由向東擠式,右掌原空位不動,左掌隨身含胸鬆腰向後脫離右腕約ㄧ公分。(擠手的貼合與分離,是身離非手離,像電插離合現象)
(18)腰胯續向左後腳移退,先鬆右肩,右肘沈降軸轉與左肘兩腕相交。兩掌掌心朝下,接著被帶動分向兩側拉成平伸狀態,高約平胸,兩掌相隔一肩寬。身軀移退左腳坐實不動時,兩掌趁慣性餘勢繼續向後平移收回,以至摺肘豎掌,掌心高約同面部。
(19)兩掌剛要豎正時,腰身又向前腳移進成右弓步,帶動兩掌向前方按出,到右腳坐實停止前進時,兩掌卻趁慣性餘勢,繼續向前平伸按出,直至兩肱斜豎45度為止,掌高約與鼻齊,肘不過膝。
(20)身軀再又向左後腳移退坐實。帶動兩掌隨身後退平伸收回。掌心朝下,高約平胸,肘端離胸約一手距離。
(21)當前動剛剛坐實左腳,腰身馬上左轉90度向北方,並帶動兩掌平伸左旋105度。兩掌循 離心力擺向北方,待身軀停止時,兩掌仍趁慣性餘勢續擺15度對壬位(WNN),前段原體位帶動,後段是趁勢前進(含有履化、橫挒及採式)。右腳跟原地不動,右腳尖向左平地弧轉90度對北,成為右勾腳。
四、單鞭(一)(Dan Bian-1)
以右腕節及腰胯運動為主,兩手收回到右脇,再前後平展成左弓步姿勢,分解為五動:
(1)身軀平移右腳坐實,並右轉45度向艮隅(NE),順勢帶動兩手一同移轉盪進。先鬆右肩、肘、腕關節,懸垂肘掌,捏合五指作勾手式,隨身平肱盪向右胸前約10公分處。左臂同時鬆肩肘關節,落向右腿,再隨身抄到右腹前,掌心朝上,正對下垂的右勾手尖端(如缽承滴水狀,含採履二意)。
(2)右腳負重坐實,尾骶垂直正對右腳跟,肩胸向左轉105度朝戌位(WNW),左膝隨身上提腳尖點地。同時右勾手向艮隅(NE)伸展,肘彎約160度,高與肩平。左掌原體位不變。
(3)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向正西落地。其餘不變。
(4)左腳屈膝前送至坐實負重成弓步,右腿也向前屈膝伸展推送。腰胯隨身左轉15度對辛位(WWN),左掌肩帶肘、肘帶手循離心力向左上方浮升,如摺扇開展狀,掌心斜對本人面目,肘垂線對準左膝;右勾手隨身帶動轉向丑位(NEN)。
(5)坐實左腳,腰胯左轉15度朝正西方,帶動右腳尖向左平地弧轉60度對戌位,同時帶動左腕軸轉,掌心朝前下方。右勾手空位不變,因此肩胸不能隨腰胯轉正,但頭面必須轉正向西方,這是單鞭特別的地方。
五、提手(一)(Tyi Shoou-1)
髖關節和肩關節活動與其有關肌肉運動為主。身軀右轉,兩手合抱,分解為三動:
(1)續前勢坐實左腳,腰胯右轉60度向亥位(NWN),提右膝使腳尖點地,腳跟隨腰向左弧轉60度,腳尖轉向北方。右肱與肘隨身沈降側轉,右勾手保持原空位,鬆開五指變掌式。左手也鬆肩肘關節隨腰轉向前方,兩掌相對約兩肩寬,作合抱姿勢。
(2)坐實左腳,提起右腳在左腳跟線右方以腳跟著地,膝節微彎。腰胯續向右轉15度朝壬位(WNN),鬆沈肩肘,帶動兩掌與雙肘朝兩膝上方,右掌伸展在前,左掌則與右肘平齊相輔。
(3)腰胯沈降轉向北方,並隨身下蹲5到10公分加強左腳坐實。同時兩掌隨腰胯、右腳一同
帶動提合,右腳落地平踏於左腳腳跟線右方。右腕原空位,隨右前臂軸轉,指尖向前上方,高不過鼻,右肘垂線在右膝上。左掌與左前臂隨身帶到右肘彎內側相隔約一拳,掌心向下。
六、右靠(一)(You Kaw-1)
肩肘關節活動及下肢運動為主。鬆肩收右腳左轉,再側身伸腳右進,分解為三動:
(1)續前勢左腳負重弓步坐實,身軀左轉75度朝辛位(WWN)。鬆弛肩肘關節,右掌沈降至左胯前護襠,肘彎如前勢提手彎度不變,(左)掌隨(右)肘落,手指落在右腕背上,兩掌心朝內。身軀左轉時,右腳收到左腳右側中央,以前腳掌點地。
(2)提右腳向左腳跟線右方伸出一步。
(3)身軀向右腳方向以側肩移進成右弓步。腰身移進中,右肩不前傾,隨身進至右腳,接著腰胯帶肩右轉,肘端隨身略上提,在右膝之上。右掌內收於左肘下,左手也隨身移進至右肘節上。當右肩右轉時,帶動左腳尖向右轉45度對乾隅。
七、白鶴亮翅(一) (Bor Heh Liang Chyh-1)
肩肘關節活動及腰胯運動為主。上身左轉,舉起右肱,伸左腳,分解為二動:
(1)續前勢右靠向北方。右腳負重坐實,腰身左轉向乾隅(WN),提左膝使腳尖點地,左腳跟隨腰左轉90度,腳尖對坤隅(SW)。鬆肩肘,左右兩掌隨身下落擺向身體兩側,離身約20公分,肘彎微屈,手心向後。
(2)腰身續轉45度朝西方,右掌趁勢伸臂上盪浮升於右額右前方,隨勢鬆肩掌心對前下方。同時輕提左腳曲膝半伸,擺移到右腳跟線左方,用腳尖點地。左掌趁左腳前移的反作用,稍向後方移擺約5到10公分。
八、摟膝拗步(一)左勢 (Lhou Shi Aw Buh-1-Left)
肩肘活動與兩手臂右旋前後平伸,再轉正落肘前按摟膝,分解為五動:
(1)接前勢坐實右腳,鬆右肩,腰右轉75度朝壬位(WNN),同時落右肘側掌沈降於右胯旁,並趁慣性餘勢向後盪至平腰,同時左掌前盪平肩胸。兩手掌心朝下,肘彎微屈。左腳落地平踏,肩腰右後轉動時,胯腿不可轉動,以免牽動下盤重心。
(2)肩胸向左回轉30度朝乾隅(WN),重心沈降加強右腳坐實,同時右臂轉至乾位,以肘為支點,帶動右掌心斜對耳頸部約5公分處,指尖朝前,肘端原空位在肩後下方向東北。左掌沈降到下腹前約20公分處。
(3)右腳加強坐實,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落地直踏。提腳時要中定身體,不可動盪。
(4)身軀向左腳移進坐實,並左轉30度朝辛位(WWN)。進身由右後坐步前推,帶動左膝前進至左腳完全負重(膝垂線過腳尖三寸),後腿伸展不挺直。同時右肱先鬆肘落到右肩前,掌心軸轉朝前,隨身朝西按出,在身體停止前進時,肘垂線正好與左膝上方比齊,肘彎約110度。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動繞到左腿上。
(5)腰胯左轉15度向西方, 帶動右腳尖弧轉60度對戌位(WNW),鬆肩肘右掌被帶動前伸約3公分。左掌隨身繞到左腿外側,掌心向後。
九、手揮琵琶—跟步 (Shoou Huei Pyi
Par-Gen Buh)
肩肘活動及下肢運動為主。右腳跟進負重坐實,舉左手合抱,分解為三動:
(1)續接摟膝拗步前進餘勢,身軀重心仍在左腳時,順勢提起右腳在原位落地橫踏,右腳尖斜對壬位(NNW)。
(2)身軀隨右腳踩地時,趁勢移回右腳坐實。右掌隨身沈降收回,右肱平伸於肘前,肘端離右脇約一掌距離,掌心向下。同時左掌原空位隨重心後移轉向右側,指尖高約齊臍。
(3)坐實右腳,腰身右轉15度朝辛位(WWN),同時提起左腳,隨腰胯右帶,落在右腳跟線左方,以腳跟著地。右掌原空位;左掌原體位隨同腰身右轉向上兜起,指尖高約齊肩,這時兩掌相對如抱合,手捧琵琶狀。頭部仍正面向西。
十、摟膝拗步(二)—左勢 (Lhou Shi Aw Buh-2-left)
左手隨身前進左摟,右掌順勢平伸,分解為五動:
(1)坐實右腳,腰身右轉60度朝壬位(WNN),胯腿不動。鬆弛右肘關節,右掌心軸轉向左,隨身帶動沈降胯旁,再趁勢向後方盪起至腰,掌心向下。左掌隨腰轉前伸平肩。
(2)腰身向左回轉30度向乾隅(WN),重心沈降加強右腳坐實,同時右臂轉至乾隅,以肘為支點(原空位),帶動右掌心斜對耳頸部約5公分處,指尖朝前,肘端原空位在肩後下方向東北。左掌沈降到下腹前約20公分處。
(3)右腳加強坐實,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落地直踏。提腳時要中定身體,不可動盪。
(4)身軀向左腳移進坐實,並左轉30度朝辛位(WWN)。進身由右後坐步前推,帶動左膝前進至左腳完全負重(膝垂線過腳尖三寸),後腿伸展不挺直。同時右肱先鬆肘落到右肩前,掌心軸轉朝前,隨身朝西按出,在身體停止前進時,肘垂線正好與左膝上方比齊,肘彎約110度。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動繞到左腿上。
(5)腰胯左轉15度向西方, 帶動右腳尖弧轉對戌位(WNW),鬆肩肘右掌被帶動前伸約3公分。左掌隨身繞到左腿外側,掌心向後。
十一、搬攔捶(一)進步 (Ban Lan Chwei-1-Step Forward)
肩肘活動與腰腿運動為主。右手隨身後坐向左旋轉,翻掌握拳前伸,左手盪向前方斜豎,提右腳旋到右前坐實,再進左腳前弓,右拳在左掌掩護下伸出,分解為八動:
(1)由前勢身軀移回右腳坐實,鬆沈右肩肘,右掌隨之沈降在右肘前平伸;左掌原空位在左腹前,掌心向下。左腳尖蹺起。
(2)右腳負重坐實,腰胯左轉45度朝坤隅(WS),左腳尖也轉向西南。右掌隨身帶向左腹前;左掌向坤位盪起平胸,掌心對右方。
(3)身軀移進左腳坐實,兩臂與肘亦隨身向上盪起約五公分,右掌隨身握拳,曲肘平肱拳眼向上,在左胸前。左肱隨身斜升,左掌齊肩。(以上為撇身走化)
(4)坐實左腳,提右腳平腿腳尖下垂,腰身右轉向西方,腳尖向上勾收,帶動右膝隨身轉向乾隅(WN);然後鬆股膝二關節,使右腳跟落在左腳腳跟右方約15公分處,以腳跟著地,腳尖對乾隅。
(5)腰身右轉45度朝乾隅。右腳尖隨身轉向北方落地橫踏,重心趁勢移到右腳坐實,左腿順勢屈膝提腳跟,腳尖點地向西。右拳隨身盪起軸轉翻腕握拳平伸,肘端接觸肋緣;左掌原體位隨身向西,腕肱斜豎,肘彎稍向前伸展,掌心對右(北)。(有阻攔貼附待變之意)
(6)坐實右腳,提起左腳向西方左前肩寬線上,以腳跟著地。
(7)左腳尖落地平踏,身軀順勢前進左弓步坐實,並左轉30度向辛位(WWN)。右拳隨身軸轉向前直進,拳心轉向左方,拳眼朝上。同時左肘鬆弛,左掌順勢倒落在右拳上,右拳經由左手指下方送出,當身體重心移到左腳時,左掌(原空位)已在右肱中點,左肘端恰在左膝上方。
(8)腰胯轉15度正向西方,帶動右拳續進約3公分,拳心轉向左下方(食指基節朝上),左掌(原空位)止於右肱上;右腳尖向左弧轉45度對乾隅(WN)。
十二、如封似閉(一) (Ru Feng Shy Bih-1)
肩肘活動及腰腿運動為主。左腕在右肱下隨身仰掌收回坐右腳,兩掌再趁勢收轉到胸前豎掌前送,成為左弓步,分解為四動:
(1)接前勢坐實左腳,腰身左轉15度向庚位(SWW),右拳原體位平直向前送出約10公分;左掌亦原體位,隨腰向左側抽移離開右臂約10公分。
(2)左腳坐實,身體下沈15公分,兩肩內合含胸,帶動右拳軸轉到胸前正中翻腕向上。肩合同時也帶動左掌軸轉到胸前正中右肱下肘頭前,橫插穿過至腕部,掌心向上。
(3)左腕原空位不動,腰胯後退右腳,右肱隨身從左腕上抽回,同時鬆開右拳變掌朝上,直到兩腕交叉時,一同後退,並分向兩側循半圓弧線向上盪至身體重心坐實右腳時,兩掌趁勢收轉到胸前,掌心朝前立豎。
(4)身軀向前腳平正移進,帶動豎立雙掌朝前直送,手隨身動,如推大球狀,當身體前進直到左腳負重時,兩掌趁慣性餘勢朝前續進數公分,直到肘彎45度斜伸。
十三、十字手(一) (Shyr Tzyh Shoou-1)
肘節活動及下肢運動為主。兩手隨身抽退後坐,帶右掌轉向右伸,然後兩手抱合交叉,平步坐回左腳,分解為四動:
(1)續前勢身軀移退右腳坐實,同時鬆持兩肩肘,兩掌沈降平肱,指尖朝前,掌心對下。
(2)腰胯坐實右腳,肩胸轉向北方。左腳尖隨腰右轉,向北直踏。右掌隨肩腰帶動向右上方寅位(ENE)伸展,高約平額。左掌原空位平肱伸展不變,有如大鵬展翅狀。
(3)身軀重心移回左腳坐實,右腳尖原位提膝點地,隨著右腳跟向左弧轉而向北。右腕原空位,掌心與右肱隨身軸轉,掌心向內。左掌也被帶動平肘轉肱向前,與右掌相對如左右大抱合,兩肘彎大於直角,恰在兩腿外上方。
(4)坐實左腳並下沈10公分,同時右腳平地收回,在右肩寬線上落地,與左腳平行。鬆持兩肩,兩掌隨身沈降,並抱合於胸前。左掌短距先到在內,右掌長距後到在外,兩腕交叉如斜十字平喉。兩手和胸部環抱中空,略像扁圓五邊形。
第二段
十四、抱虎歸山 (Baw Hwu
Guei Shan)
肩肘活動及腰腿運動為主。右腳隨身轉伸向右後方,右手隨身擺落右胯旁,左掌原體位隨身向右腳方向按進,右手向上合抱,分解為六動:
(1)續前勢重心在左腳坐實,右腳虛踏提腳跟,同時身軀左轉30度向亥位(NWN),鬆右肩隨身帶動右掌向左下擺動約20公分,右拇指剛好在左肘端。
(2)腰身右轉120度向東方,提右膝前腳掌原位貼地轉東。左掌原體位隨身斜橫右肩前,手心朝內,高與肩平,指尖對巽隅。鬆右肩使右掌沈降到左腿前約10公分處,手心向內。
(3)提右腳向右後東南方斜踏,提腳時不可牽動重心。
(4)身軀向右平移,右肩向巽隅靠進成右弓步;左掌臂原體位,右掌隨身帶動,擺到右腿內側懸垂。
(5)腰胯右轉45度向巽隅(ES),帶動左腳尖右轉90度向東方,右掌繞膝到右腿外側,再隨身軸轉向巽位,肘彎微曲;左掌也轉向巽隅。
(6)身軀移退左後腳坐實,帶動右掌肱浮升上托斜伸,和左掌成為前後合抱狀。左肱斜豎,掌心對前下方。兩掌高度平肩。
十五、斜攬雀尾 (Shye Laan
Cheaw Woei)
腰身及下肢運動為主,包含四式,共分解為十動:
1、右掤-這勢只有一個動作。
(1)身軀移進右前腳巽隅坐實。右手腕原空位,右肘隨身向巽隅平肩推進,右手腕隨之軸轉,掌心朝胸,右肘彎大於直角,肱部斜橫掤於胸前。左掌原體位隨身向右掌跟進,肱部斜豎,掌心朝前。
2、左履-分解為下面二動:
(2)腰身右轉30度到丙位(ESS),帶動右掌盪向右上南方,掌心軸轉斜對右下方,高約齊鼻。左掌同時也被帶動盪向右下南方,掌心軸轉在右肘之下,高約齊乳。
(3)身軀移退左腳坐實,並左轉60度到乙位(EES),帶動兩掌隨身盪向左前東方。左掌前半動橫掤胸前,後半動左肘原空位,隨身左轉,帶動左肱斜升向東,掌約平肩;右掌於前半動經由身體正前方直豎掌心向左,接著右肱隨身向左側東方落在左肘彎上方,掌心對肘彎。
3、右擠-分解為下面三動:
(4)腰身繼續左轉45度向寅位(ENE),帶動左掌隨身盪向艮隅(NE),高約齊鼻。右肘掌隨之沈降軸轉到左肘下方,掌心高不過乳。
(5)腰身右轉75度回向巽隅(ES),右肩循離心力帶肘腕旋升橫掤於胸前;左肘原體位稍沈,左掌隨身帶動轉向巽隅,正對右腕,相距約兩公分。
(6)身軀向右腳移進坐實成右弓步。前進時,右掌原空位,等左掌隨身前進接貼右腕後,推動右掌擠向巽隅前進,直到右腳負重踏實成弓步為止。
4、雙按-分解為下面四動:
(7)鬆腰胯,續向左後腳移退,帶動兩掌軸轉朝下,然後被帶動分向兩側拉成平伸狀態,高約平胸,兩掌相隔一肩寬。身軀移退左腳坐實不動時,兩掌趁慣性餘勢盪回,摺肘豎掌朝前。
(8)前動兩掌摺肘收回,身軀又向前腳移進成右弓步,帶動兩掌向前方按出,到右腳坐實停止前進時,兩掌以餘勢續進,直到肘彎大於90度為止。
(9)前動兩掌45度斜伸時,身軀再又向左後腳移退坐實。帶動兩掌隨身後退平肱收回。
(10)身軀剛坐實左腳,腰身隨即帶動兩掌與右腳尖一同向左轉90度對艮隅(NE)。
十六、斜單鞭 (Shye Dan
Bian)
右腕節及腰胯運動為主。兩掌收回右脇變一勾一掌,然後左掌前伸,右勾後展,成左弓步,分解為五動:
(1)身軀移右腳坐實,並右轉60度朝向乙位(EES),順勢帶動兩手一同移轉盪進。先鬆右肩、肘、腕關節,懸垂肘掌,捏合五指作勾手式,隨身平肱盪向右胸前約10公分處。左臂同時鬆肩肘關節,落向右腿,再隨身抄到右腹前,掌心朝上,正對下垂的右勾手尖端。兩腳原地不動。
(2)坐實右腳,身軀左轉90度朝向癸位(NNE),提左膝腳尖點地,同時右勾手隨身向乙位(EES)平伸,肘彎微曲;左掌原體位不變。
(3)提左腳向左側乾隅(WN)左肩寬線上用腳跟著地。身手原位不動。
(4)身軀由兩腿屈伸向左腳移進,腰胯左轉45度對亥位(NWN),左掌肩帶肘、肘帶手循離心力向左上方浮升,掌心斜對本人面目,肘垂線對準左膝;右勾手隨身帶動左轉15度向東方。
(5)腰胯轉15度正向乾隅(WN),帶動右腳尖平地弧轉轉60度對壬位(WNN),左掌隨腰身軸轉翻腕,手心正對前(乾隅)下方,右勾手隨身再轉15度向甲位(NEE)。
十七、肘底看捶 (Joow Dii Kann Chwei)
腰腿運動為主,兩手隨身右轉再左旋,並隨身進步作右坐式,使左肱回向前豎,右拳接在左肘下,分解為六動:
(1)身軀移退右腳坐實,並右轉90度向艮隅,左腳尖順勢蹺起,左掌被牽引下沈40公分,高與臍平,掌指斜對乾下。右勾手的腕部原空位,伸開五指變掌式,手心朝左,右肘則自然彎屈沈降,豎肱立掌在右腿上方,手指高不過額。
(2)腰胯左轉60度對壬位(WNN),兩手原體位與左腿隨身轉向。左掌隨身盪起平肩,掌心朝前。右掌則被牽動倒向寅位(ENE)平伸,掌心也朝前(北)方,兩掌高與胸平。當兩掌平 展時,左腳隨身橫擺於右腳腳跟線左方,腳尖向西,以腳跟著地。
(3)身軀向西移進左腳坐實,腰身左轉15度對亥位(NWN),帶動左掌軸轉手心朝上,指尖高不過鼻,肘彎大於直角。右掌原體位沈降下擺甲位(NEE),掌心朝下。
(4)接著腰胯左轉60度對西方,肩胸轉向申位(WSW),右腳順勢提起,在右肩寬線上作30度斜踏,右腳尖不超過左腳心的正交橫線。兩掌原體位左轉,左掌稍沈平肩,指尖對坤隅(WS);右掌掌心軸轉朝左下方,指尖對壬位(WNN)。
(5)重心平移右腳坐實,左腳提膝腳尖點地。腰胯再左轉15度對庚位(SWW),肩胸轉向丁位(SSW),左掌隨身擺向左後下方,斜指艮隅(NE)。右掌隨身擺向左上方,指尖斜對巽隅(ES),高不過肩。
(6)身軀回轉向西方,帶動左拳、右掌、左腳一同收回在左脇下,此時拳掌互變,再伸出左掌、左腳。可分四個並進過程:[1]坐實右腳,腰胯與肩胸回轉正對西方(W)。[2]左腳收回,腳尖落在右腳腳跟左邊,相距約5公分處。[3]左手握拳,拳心向上,由身後轉至左脇旁,落在隨身軸轉橫在左脇的右掌上。[4]左拳變側掌,掌心朝北,先接貼在由掌變拳,拳眼朝上的右手上,再向前(西)伸出,左肱斜豎,左肘移至右拳眼上;同時左腳伸出,腳跟落在右腳腳跟線左方。
十八、倒攆猴 (Daw Nean Hour)
肩關節活動及腰胯運動為主。右掌隨身向後擺再回盪到右耳側,左掌向前方伸展,兩掌皆覆掌。接著身隨左腳後退一步坐實,右掌向前平伸,左掌落在胯旁。左右重演三次,每次四動,共分解為十二動:
(1)續前勢身軀坐實右腳,肩胸轉60度朝亥位(NWN),左腳尖在身轉時落地平踏。左掌被 肩推動覆掌向前(西)方平伸,肘不伸直,高約齊肩。右拳變掌,同時順勢下沈,隨身帶向後方寅位(ENE),掌心朝下,肘彎伸展,高不過腋。
(2)身軀左轉回向西方,步式原地不動,腰胯下沈坐實右腳。左掌原空位軸轉掌心向上前伸。右上臂原體位左轉15度,鬆開肘關節,右掌隨肩肘擺向面頰側方,掌心朝前下方,手尖斜對前上方,肘端低於右肩。
(3)提左腳直伸後方,在左肩寬線上平地直踏。這一動作要注意兩點:第一在提腳後踏時,不得牽動身軀搖擺。第二向後平地直踏的腳掌,不得外偏變成斜踏。
(4)由兩腿伸屈使身軀平移左後腳坐實,右腳尖趁勢轉正對前方(W)直踏。同時鬆左肩,左臂保持原狀,隨身後退沈降懸垂於左胯旁,肘彎微屈,手心朝前上方。右掌原空位,隨身移退使身手距離拉長,覆掌平肱前伸。
(5)腰身左轉,肩胸朝向丁位(SSW)。右掌原空位隨肩向前方(西)平伸,右臂伸展近乎平直。左掌隨身帶動向後方盪起,覆掌平伸,高不過腋。
(6)身軀右轉回向西方。右掌原空位隨肩軸轉,掌心朝上。左掌隨上臂原體位帶動,回轉前盪到面頰側方,掌心斜對前下方,摺肘斜沈。
(7)坐實左腳,提右腳伸向後方右肩寬線上平地直踏。注意提腳不牽動身體,腳掌踏地要與左腳平行。
(8)身軀依步法移退右後腳坐實。鬆肩使右掌隨身自然沈降到右胯旁,肘彎微屈,手心朝前(西)。左掌原空位,隨身移退使身手距離拉長,覆掌平肱前伸。
(9)腰身右轉,肩胸轉75度向壬位(WNN),左掌原體位隨肩前伸,手心向下。右掌隨身帶
動向後方盪起,覆掌平伸,高不過腋。
(10)身軀回轉西方。左掌原空位隨肩軸轉,掌心朝上。右掌隨上臂原體位帶動,回轉前盪到面頰側方,掌心斜對前下方,肘端在肩後稍低。
(11)提左腳伸向後方,膝彎展直,在左肩寬線上平地直踏。注意腳跟不得內偏斜踏。
(12)身軀依步法移退左後腳坐實。鬆肩使左掌隨身自然沈降到左胯旁,肘彎微屈,手心朝前(西)。右掌原空位,隨身移退使身手距離拉長,覆掌平肱前伸。
十九、斜飛勢 (Shye Fei Shyh)
腰腿運動為主,先左轉身,帶動兩手左上右下交叉斜伸,左手隨身右轉向下斜展,右手隨身向右上方斜伸,分解為四動:
(1)腰身左轉75度向丁位(SSW),左掌隨身帶動向後方盪起,覆掌平伸,高不過腋。右掌原空位隨肩向前方(西)平伸。
(2)身軀向右回轉120度向乾隅(WN)。先鬆沈右臂,屈右膝,左腿下蹲15到20公分,右腳尖順勢蹺起,並隨身弧轉向北方。左臂隨身盪向右前上方,原體位續向右擺,屈肘斜肱,掌心斜向右方。右手隨腰轉沈降翻掌朝上於左腹前,手心對左上方,與左手上下交叉。
(3)提右腳伸向艮隅(NE),膝彎展直,用腳跟著地。
(4)坐實左腿下沈約10公分,右腳尖向艮隅落地平踏,身軀依屈伸步法向右腳平移弓步坐實,並右轉45度向北方(N),然後帶動左腳尖弧轉60度向壬位(WNN),右掌原體位隨身右轉,仰掌斜伸艮隅,高不過額。左掌原空位隨身垂直沈降,到左胯前離腿約20公分處,向左前下方覆掌斜伸,左掌垂直地面恰與兩腳位置成三角形。這是兩掌掤採並用上下斜分姿勢,肩雖具有偏向艮隅靠出的作用,但仍須保持重心中定。
二十、雲手 (Yun Shoou)
肩肘活動為主。腰身右轉兩手相抱於右脇,同時左腳平進一步,接著左手隨身左轉提回左脇,右手抄到左手下方相合,右腳向左平移半步,兩手再合於右脇。如此左右重演三次,首次二動,第二、三次各四動,共分解為十動:
(1)腰胯右轉向北,肩胸則右轉90度朝東方(E),左腳提起前進半步,膝彎伸直,在右腳左側
兩肩寬處落地,腳尖向北直踏成右跨步。同時鬆右肩與肘節,使右胳膊橫肱曲肘沈降在右脇旁,並帶動右掌軸轉朝下,距右胸前乳下約10公分。左掌隨腰右擺至右側小腹前,橫肱軸轉翻掌向上,兩掌心上下相對,如捧大球。
(2)身軀藉兩腿伸屈平移左腳踏實,肩胸左轉180度朝西方(W),右腳尖隨身向左弧轉45度正對北方虛踏和左腳平行。左肩帶肘,肘帶掌肱向左脇橫擺軸轉,掌心向下,約在左胸前乳下10公分處。右掌隨身沈降,轉肱橫擺在左側小腹旁,掌心朝上,兩掌上下相對約20公分。以下是兩掌肱隨身軸轉過程:當身體向左平移四分之一對艮隅時,兩掌軸轉到右腹前,掌心朝內,十指相對,指尖相距約3公分。當身體轉到正對北方,兩掌心上對喉下對丹田,左上右下垂直,相隔約40公分。再繼續轉到西方,兩肱橫擺,兩掌上下相對約20公分,如抱大球。以上第一次勢完。
(3)坐實左腳,提起右腳向左橫收一步,在肩寬線上,向北直踏。
(4)身軀藉兩腿平移右腳負重坐實,肩胸右轉180度朝東方(E)。兩掌肱先隨身軸轉至乾位時(即身體右移四分之一),兩指尖相對,相距約3公分。接著身軀轉向正北,兩掌心隨之軸轉向內,右上(對)左下(對丹田),上下垂直,相距約40公分。身體繼續轉向東方時,左掌轉到髖骨右側,掌心朝上;右肱轉到右胸側方,掌心朝下。兩掌上下相對約距20公分,如捧大球。
(5)坐實右腳,提左腳向西橫伸兩肩寬一大步,與右腳平行。
(6)身軀由兩腳平移左腳負重踏實,肩胸左轉180度對西方。身軀旋轉至艮位時,兩指尖相對,到正北時,兩掌朝內,上下垂直。到左側時,左上右下,兩掌心相對,如抱大球。
(7)與第3動同。
(8)與第4動同。
(9)與第5動同。
(10)與第6動同。
二十一、單鞭(二) (Dan Bian-2)
進右步坐實,兩手平腹隨腰盪轉到右脇,再左轉身,右勾手向後展,左掌隨身前伸,成左弓步,分解為六動:
(1)由前勢兩肩寬平步式,坐實左腳,提起右腳依左肩寬線向北移進一步,腳掌著地直踏。
(2)身軀移進右腳坐實成右弓步,腰身右轉向艮隅(NE)。開始轉腰時,先鬆沈左肩肘,掌肱隨之軸轉,使掌心向上與右掌指尖相接,再隨身右轉向艮隅,然後趁勢抽提右掌,捏合五指成勾手。左掌心朝上,正對下垂的右勾手尖端,相隔約20公分。
(3)身軀左轉90度向乾隅(WN),左腳尖點地,腳跟提起隨身順勢右轉120度,使腳尖朝向申位(WSW)。左掌原位不動;右勾手被身軀轉動力推送,向艮隅伸展,肘彎微屈,右手腕高不超過肩頭。
(4)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向正西落地。其餘不變。
(5)身軀以兩腳屈伸移進左腳成弓步,腰胯隨身左轉30度對辛位(WWN),左肩帶肘、肘帶手循離心力向左上方浮升,指尖高與鼻齊,掌心斜對本人面目,肘垂線對準左膝;右勾手隨身帶動轉向丑位(NEN)。
(6)坐實左腳,腰胯左轉15度朝正西方,帶動右腳尖向左平地弧轉60度對戌位(WNW),同時帶動左腕軸轉,掌心朝前下方。右勾手空位不變,因此肩胸不能隨腰胯轉正,但頭面必須轉正向西方。
第四段
二十二、玉女穿梭-艮 (Yuh Neu Chuan suo-Genn)
腰腿左轉運動為主。兩掌隨身右轉交叉,右掌隨身向東北從左肱下按出。分解為六動:
(1)續前勢弓左腳向西方,身軀平移右後腳坐實,並右轉90度朝北方。左腳尖隨腰胯向右平地弧轉90度對北。鬆左肩使左掌下沉抄到右腹前平腰帶,曲肘斜肱,手心向上。右勾手原空位,由於身體右轉後退,迫使右臂橫肱屈肘(約90度)在右胸前方。
(2)身軀回向左腳平移坐實,繼續右轉45度朝艮隅(NE)。提右膝使腳尖點地。左掌隨身浮升約10公分,掌心朝上。右勾手伸張五指變掌翻腕,順勢沈降,落在右腹前,左腕上方,此時兩手腕交叉相疊。
(3)提起右腳,將腳跟放在左腳尖前約5公分處,腳尖朝向巽隅(ES),當右腳掌落地時,立刻負重坐實,身軀自然右轉45度朝向東方。
(4)坐實右腳,提左腳向左前方艮隅伸出一步,在肩寬線上落地平踏。身手原位不動。
(5)身軀向左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同時左轉十五度。左肱被身體前進力及左肩旋轉帶動,循斜弧線向前上方艮隅盪起,斜肱左掤,掌心軸轉對胸,高約齊頸,肘臂高不過肩。右掌原體位不變,待左腕盪向左前艮隅(NE)上方,右掌隨之翻腕朝前,掌心對左腕下隨身按進。兩肘力求鬆弛下沈。
(6)腰胯左轉三十度朝艮隅(NE),帶動右腳尖向左弧轉60度對甲位。左肱以原體位隨身向左外上方軸轉,手心翻轉向外,斜掤齊額;當左手向上翻轉時,右掌也送到左手下方,這時右掌根在左膝上方(行進中兩掌均應隨身轉動)。
二十三、玉女穿梭-乾 (YuhNeuChuanSUO-Chyan)
腰腿右轉運動為主。兩掌收回,隨身右轉向西北隅,左掌從右肱下按出,分解為六動:
(1)身軀退回右腳坐實。鬆肩垂肘兩掌下沉於左腹前,並橫肱翻腕使手心向上。左掌落在右腕上方,兩腕交疊。
(2)坐實右腳,身軀右轉120度朝向丙位,左腳尖隨腰胯右旋弧轉對南方。兩掌也隨身盪向右脇旁。
(3)身軀退移左腳負重坐實,並繼續右轉60度向坤隅(SW)。提右膝使腳尖點地,腳跟隨身左轉,達到適合右轉的自然坐姿。兩掌原空位,停留左脇旁,以稱身體軸轉姿勢。
(4)坐實左腳,提右腳伸向右後乾隅(WN)一步,在肩寬線落地直踏。胯與身手原位不動。
(5)身軀向右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胸肩右轉,順勢帶動左腳尖弧轉30度對未位(SWS),右肱肩向右前乾隅上方盪起,斜肱右掤,掌心轉對胸窩,高約齊頸,肘臂高不過肩。左掌原體位不變,待右肱從下方盪出,即隨之向右腕軸轉翻掌跟進,左手指貼於右腕下方。
(6)腰胯右轉,朝向乾偶(WN),帶動左腳尖順勢弧轉75度對辛位(WWN)。右肱趁勢斜掤齊額,手心對外翻轉。左掌隨之轉進至右手下用意穿送按出,此時左掌根位於右膝上方。
二十四、玉女穿梭-坤 (YuhNeuChuanSuo-Kuen)
腰腿左轉運動為主。兩掌收回於腹前。隨身轉向西南隅進一步,用右掌從左肱下按出,分解為六動:
(1)身軀退回左腳坐實,稍左轉30度朝辛位(WWN)。鬆肩兩掌自然隨身降落到右腹前,翻腕掌心朝上,右掌沉落在左腕上方,兩腕相疊。
(2)身軀坐實左腿,右腳隨身向左橫移約10公分平踏,腳尖仍對乾隅(WN)。兩手亦順勢右移數公分。
(3)身軀移進右腳坐實,並繼續左轉15度朝向西方,同時帶動兩掌繼續擺向右脇旁。
(4)坐實右腳,左腳隨腰轉趁勢向左前方坤隅(SW)伸出一步,在肩寬線上落地平踏。
(5)身軀向左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同時左轉15度朝庚位(SWW),左肱被肩帶動向左前坤隅(WS)上方盪起,斜肱左掤,掌心轉對胸窩,高約齊頸,臂高不過肩。右掌原體位不變,待左肱盪出,隨身帶動軸轉翻掌,跟進左掌下方。
(6)腰胯左轉向坤隅(SW),帶動右腳尖弧轉45度對西方。左肱隨身向左外上方軸轉,斜掤齊額。右掌隨著左手向上軸轉時,正對左腕下按進。此時右掌根在左膝上方。
二十五、玉女穿梭-巽 (YuhNeuChuanSuo-Shiunn)
腰腿右轉運動為主。兩掌隨身右轉收回,向東南隅用左掌從右肱下穿按,隨步直送,分解為六動:
(1)身軀退回右腳坐實。兩掌隨身沉降於左腹前,手心翻轉向上,左掌在右腕上,交腕相疊。
(2)身軀右轉135度向北方。左腳尖亦隨腰胯右轉向北,兩掌隨身帶動向右側。
(3)身軀移左腳負重坐實,並提右膝點地繼續右轉45度向艮隅(NE)。兩掌原空位,由於身軀移轉稍向左側移動。
(4)身軀隨勢右轉45度向東方。提右腳伸向巽隅(ES)先用腳踵著地,腳尖直踏向乙位(EES),是為便於承接下一姿勢,故與前面三勢不同。
(5)身軀向右前腳平正移進成弓步,胸肩右轉對乙位(EES),胯被牽制暫對甲位(NEE),帶動左腳尖弧轉30度對丑位(NEN)。右肱被帶盪向巽隅(ES)前上方,斜肱右掤,掌心轉對胸窩,高約齊頸,肘臂高不過肩。左掌原體位不變,候右肱由下方盪出後,左掌再隨身帶起,翻掌斜對右腕。
(6)腰胯右轉朝向巽隅(ES),帶動左腳尖弧轉對東方,右肱以原體位向右上方翻轉向外,斜掤齊額。左掌隨著右掌向上軸轉時,正對右腕下按進。此時左掌根在右膝上方。
二十六、野馬分鬃(左) (YeeMaaFenTsung-Left)
左臂提舉及腰胯左轉運動為主。腰身左轉,左腳跨進一大步,左肩帶動左臂作橫挒式低身向北方平進,分解為五動:
(1)身軀下蹲數公分加強右腿坐實,身軀中直左轉朝北位。同時左腳提膝點地,腳踵隨身右旋使腳尖正對北方。鬆左肩使左掌隨身向左軸轉沉降到胸腹右前方,橫肱左掤離身十餘公分,手心對右脇間,大拇指接近右肘端。同時鬆右肩使肘端隨身下沈,手心自然翻轉對左側。
(2)提左腳在左側肩寬線上,向前跨一大步落地平踏,腳尖正對北方。
(3)坐實右腳,上身右轉60度朝寅位(ENE),並中直下蹲,含胸收臀弓腰,尾骨垂向腳跟,上身稍向前(寅位)斜傾,開襠鬆胯向腳跟中直下蹲,左膝微屈,但尾閭不失中正。右肘端原空位不變,右掌隨身倒向前下方,成為橫肱(30度)掤胸前。左掌以原體位隨身右轉伸向右肘下方,並軸轉掌心向上。
(4)身軀向北平進,左腳屈膝負重踏實,腰胯轉向艮隅,恢復中直姿勢。腰身帶動左肱仰掌伸展橫掤前進。手心斜對後上方,肘彎約成130度內角。右掌原空位,垂直沈降於右胯旁(東)。
(5)腰胯左轉45度朝北,帶動右腳尖向左弧轉60度向艮隅。右掌在腿旁,左掌隨勢稍盪進,但肘端垂線不過膝蓋,手心仍斜對後上方,指尖向上高不過額。
二十七、野馬分鬃(右) (YeeMaaFenTsung-Right)
右臂提舉及腰胯右轉運動為主。右腳跨進一步,右肩臂作橫挒式,隨腰右轉低身向北方平進,分解為六動:
(1)身軀退回右腳坐實,腰身左轉45度朝向乾隅(WN)。左腳尖隨身向左轉90度對西方平踏。左掌原空位,肘彎隨身抽回而伸直,手心軸轉對下,平肩曲肘(約160度)前(北)伸。右掌隨身左轉趁勢帶到左腹前方,手心向上,與左手上下相對,兩臂前伸如捧球狀。
(2)身軀向北平正移進左腳成弓步。右掌原空位藉前進使肘彎自然屈曲橫肱於上腹左前方。左掌原體位前伸,使左肱在右手上方穿過,直到左肘在右掌心上方。
(3)提起右腳伸向右前北方一步,在肩寬線上落地直踏。
(4)腰身左轉45度朝向西方,含胸弓腰收臀,上身稍向前斜傾,身體左轉中垂直下蹲約15公分鞥至20公分,開右襠鬆胯,尾閭正對足跟,左掌横肱原體位隨身稍下沉。右掌隨身左轉下伸,仰掌通過左肘下向左方伸進,兩肱上下近乎交疊。
(5)身軀向北移進右腳踏實成弓步,腰胯轉向乾隅時,恢復中直姿勢。右掌肱隨身被腰脊伸展力提起仰掌向右上(北)方,斜掤而上,手心斜向後上方,肘彎約成130度內角。左掌原空位,垂直沈降在左胯旁。
(6)腰胯右轉45度對北方,帶動左腳尖右轉45度對乾隅。左掌原空位,曲肘斜垂左胯外側。右肱隨勢向北仰掌斜伸,手心斜向後上方,肘垂線不超過右膝,指尖高不過額。
二十八、提手(二) (TyiShou-2)
身先左轉,進坐右腳,再右轉合抱兩手上提,分解為五動:
(1)向北坐實右腿,加強重心沉于腳心,身軀左轉90度,由腰胯帶動使左腳尖(踵作圓心)向左弧轉45度,齊向西方。兩肘端原空位不變,右掌從原體位隨身橫移右外方,軸轉翻掌對下,腕部平肩,指尖對北伸展;左掌從原體位隨身帶起擺向西方,上升約30公分,胸部高度,掌心朝下。
(2)身軀平移左腳負重成弓步,隨即帶動右腳尖平地向左弧轉60度對戌位。左掌隨身盪起平肩,右掌隨身下降平胸,兩手心仍向下。
(3)坐實左腳,加強下沉,稍提右腳跟,使腳尖點地並隨身右轉,腳尖和身軀一同朝向北方。鬆沈兩肘,兩掌向左右張開,作圓抱狀,掌高齊胸。
(4)提起右腳朝左腳跟線右方,用腳跟著地,腳尖微蹺,膝微弓。同時兩掌向正前北方,右前左稍後,兩肱相對分別在兩腿上方。
(5)身體重心坐實左腳下蹲約10公分,右腳尖自然落地平踏。左掌與右肘原體位一同隨身下沈而軸轉,左掌對著右肘彎。右掌原空位軸轉對左後上方,有如上提狀態,與起重機的槓桿作用頗為相似。
二十九、右靠(二) (YouKaw-2)
續前勢左坐步,兩臂鬆沉隨身左轉,重心沉於左腳,然後隨右腳進身,用右肩膀靠出,分解為五動:
(1)左腳仍負重坐實,身軀稍下沉左轉45度向乾隅(WN)。鬆弛肩肘,右掌沈降至左胯前護襠,肘彎如前勢提手彎度不變,(左)掌隨肘落,手指落在右腕背上,兩掌心朝內。右腳尖隨身左轉對乾隅。
(2)腰胯繼續左轉三十度向辛位(WWN),加強坐實並再下沉約10公分。同時平地勾回右腳,用腳尖點在左腳右後方。右掌則續掩襠部。
(3)提右腳向北方前伸,在左腳跟線右方,約一步幅長度,以腳踵落地直踏,腳尖稍蹺。身手原位不動。
(4)側身向北以肩為前鋒,往右前腳正身平進成弓步,負重坐實。同時上身右轉30度朝乾隅(西北)。右臂被帶動向北方盪進到右脇旁,曲肘垂肘。左掌隨身帶動移向右上方,輔貼於右肘彎撓骨外側。
(5)坐實右腳,腰胯右轉三十度向壬位(WNN),左腳尖被帶動向右弧轉45度對乾隅。左掌輔助右肘彎隨身上提向北盪出約5公分,肘端正對北方與膝蓋腳尖垂直一線。
三十、白鶴亮翅(二) (BairHehLiangChyh-2)
續前勢右靠向北,腰身左轉,右手順勢上升到額前,左手下垂,左腳尖向前半伸點地,分解為二動:
(1)坐實右腳,身軀左轉75度對西方。左腳尖原位點地,稍提腳踵右旋弧轉60度,使腳尖對庚位(SWW)。鬆肩肘,左右兩掌隨身下落擺向身體兩側,離身約20公分,肘彎微屈,手心向後。
(2)趁前動轉腰擺手之動勢,右掌趁勢伸臂上盪浮升於右額右前方,隨勢鬆肩掌心對前下方。同時輕提左腳曲膝半伸,擺移到右腳跟線左方,用腳尖點地。左掌趁左腳前移的反作用,稍向後方移擺約5到10公分。
三十一、摟膝拗步(五)—左勢 (LhouoShiAwBuh-5-Left)
肩肘活動與兩手臂右旋前後平伸,再轉正落肘前按摟膝,分解為五動:
(1)腰右轉90度朝北,同時落右肘側掌沈降於右胯旁,再趁慣性餘勢向後盪至平腰,同時左掌前盪平肩胸。左腳提膝腳尖點地。
(2)肩胸向左回轉45度朝乾隅(WN),重心沈降加強右腳坐實,同時右臂轉至乾隅,以肘為支點,帶動右掌心斜對耳頸部約5公分處,指尖朝前,肘端原空位在肩後下方向東北。左掌沈降到下腹前約20公分處。左腳平踏。
(3)右腳加強坐實,提左腳在左前肩寬線上落地直踏。提腳時要中定身體,不可動盪。
(4)身軀向左腳移進坐實,並左轉30度朝辛位(WWN)。進身由右後坐步前推,帶動左膝前進至左腳完全負重(膝垂線過腳尖三寸),後腿伸展不挺直。同時右肱先鬆肘落到右肩前,掌心軸轉朝前,隨身朝西按出,在身體停止前進時,肘垂線正好與左膝上方比齊,肘彎約110度。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動繞到左腿上。
(5)腰胯左轉15度向西方,帶動右腳尖弧轉60度對戌位(WNW),鬆肩肘右掌被帶動前伸約3公分。左掌隨身繞到左腿外側,掌心向後。
三十二、海底針-跟步 (HaeDiiJen-FollowStep)
腰背屈曲運動為主。右腳跟進負重坐實,左手上提,右手收回向地面下插,同時左腳收回點地,分解為五動:
(1)由摟膝拗步前進餘勢,一面加強左腿負重坐實,使全身中定,一面右腳乘虛提起,再落原地腳尖對壬位(WNN)平地踏實。這個跟步的起落都不要影響身軀的中定。
(2)身軀退移右腳坐實,左掌原空位隨身向上浮升約30公分,高與上腹平。右肘原體位帶動右掌隨身平肱收回,肘端離身體約一手掌。
(3)輕提左腳,收回在右腳跟左前方,同時身軀下蹲約10餘公分,腳尖點地,腳踵提起成虛步。左掌原空位有如向上方升起;右掌由原體位收回約18公分,平伸於胸前。
(4)上身右轉30度朝戌位(WNW),右掌原空位不動,但隨身轉變成曲肘橫掤於胸腹前,掌心朝下。左掌原體位隨身帶動右轉,最後使左肱中部停於右腕背上方。
(5)上身含胸弓腰收臀,左轉75度朝向坤隅(SW),並屈右膝使身體垂直蹲下,左膝亦隨之彎曲。同時右肱隨身左轉,帶動右掌軸轉向坤隅,接著右掌指尖隨身轉變對前下方,作弧形插落到右膝前內下方離地約10公分。左臂則在右臂上隨身向左抽收,屈肘橫肱,掌心軸轉朝內,並隨著右肱下插,最後左掌指輔於右肱肘節稍下方,眼向前平視。
三十三、扇通臂 (ShannTongBih)
腰背伸展運動為主。左手輔右臂隨腰身向上抬舉對前伸,右轉側身進左步,左掌隨身沿右臂推出,分解為四動:
(1)豎正腰身轉向西方,恢復中直姿勢,兩手原體位隨身帶動向上盪起,高約平肩。
(2)身軀右轉45度朝乾隅,帶動右掌原空位軸轉翻掌向外(北),右肘順勢升高平眉,手心朝北方。左掌指尖隨身輕輔右肱內下方(即原處)。
(3)左腳提起伸向前方,在右腳跟線左方,微斜平踏,腳尖對辛位(WWN)。身手原位不動。
(4)身軀向左腳平正移進成斜弓步。右掌原空位不動,由於身體向辛位(WWN)直進,掌背自然靠近右額右前方約十公分處。左掌原體位從右肱下方隨身向前推進,手心對乾偶,肘彎半伸約成130度角彎曲。
三十四、太極收勢
(TaiChiShouShyh)
身軀移退後坐,帶右掌轉向右伸,然後兩手抱合交叉,平步坐回左腳。兩腕相交於胸前,身軀上升起立,兩手腕交叉下沈,擺到兩胯旁,恢復立定和立正姿勢,共分解為七動:
(1)身軀移退右腳負重坐實,並轉正朝西。同時鬆弛兩肩關節,左掌自然下沈側掌平肱,右肘向右外方翻落,右掌心對左肘。
(2)腰胯坐實右腳,肩胸轉向北方。左腳尖隨腰右轉。右掌隨肩腰帶動向右上方伸展,高約平肩。左掌平肱伸展不變,掌心轉向下方。
(3)身軀重心移回左腳坐實,右腳尖原位提膝點地,順著腳跟隨身左轉向北。右腕原空位,掌心與右肱隨身軸轉,掌心向內。左掌也被帶動平肘轉肱向前,與右掌相對如左右大抱合,兩肘彎大於直角,恰在兩腿外上方。
(4)坐實左腳並下沈15公分,同時右腳平地收回,在右肩寬線上落地,與左腳平行。鬆持兩肩,兩掌隨身沈降,並抱合於胸前,兩腕平交,左內右外如斜十字,手心向內。
(5)左腳加強坐實,膝腿伸直,身軀向上直升站立,兩腕保持平交點原空位不變,兩手隨身帶動,以兩腕交叉點為轉捩中心,兩臂慢慢隨身上升,兩掌被牽引慢慢下降,最後兩腕交叉在下腹前方,手心對內,指尖對下方斜伸。
(6)兩肩稍外張,胸腰回復中直,帶動兩掌擺向兩胯旁,肘臂下垂。
(7)重心移至右腳,右腳跟原地不變,右前腳掌先向右方平地弧轉30度斜踏。當重心移轉時,帶動左腳以腳跟偏右30度向右腳靠攏,至兩腳跟相接,兩腳平均負重。兩掌內轉以手心貼附大腿兩側,肘彎伸直,回復立正姿勢。
宋志堅 宗師習拳筆記
宋志堅宗師民國47年(戊戌年)、48年(己亥年)跟隨鄭曼青大師學拳筆記,文中記錄宗師領悟鬆柔拳法的過程,諸多細微之處,值得太極同道反覆思考與推敲,因而形諸文字,發揮心得。今列於下,以饗同道。
一、太極之益
1.健身:「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神凝靜心。
2.去病:氣沈丹田,運動臟腑,促進循環與代謝。
3.修養:鬆沈虛實中定。
4.禦侮:懂勁至神明之時。
二、
1.學習應有恆、用心,要點如下:
2.不動手,頭正眼平視,半開內斂,鼻息勻細,舌搭橋合
唇,顎微收,身意所至,眼神注視。
3.肩沈而不塌,肘垂而不夾,胸含而不陷,背拔而不駝。
4.腹、腰、胯鬆沈,忌僵滯,肩收尾閭中正。
三、
1.履宜向斜下方,按宜向正上方,擠則可平可上,雙手被
牽制時宜以肩靠。
2.人若先靠須分清真偽,真靠時須以肩靠之。
3.掤不可脫手先離,以免門戶空虛也。
戊戌正四
四、
1.四兩超過即可打出,故可以四兩之物以習之。
2.步宜湧泉著實覆地,而後再舉他足,一足著地即生根,
不被搖動。
3.走化將畢即宜發出,走而不發謂之死手,被人聽問之處
不宜走動,必待彼動之際,始先動制人也。
4.進退不宜到底,應一、二分餘地以備走化。
戊戌正四
五、
1.指直有力,指彎無氣,應保持兩者之間。
2.沈氣求自然,行拳雖慢不可滯,手隨腰轉。
3.不可過分自動(胯正則手正;指手動,非腰動也)。
4.頭正不可自轉盼,應隨腰轉。
戊戌二月十四
六、
1.不論練拳、柔手(推手)均應沈肩不可自動。
2.發勁時先粘住,速沈鬆腰腿而後發之即跌出矣。
戊戌二月十五
七、
1.定勁乃身向下沈,敵推我時更沈下,其姿勢使敵勁達於
地面則安若磐石,推之,身固不動,若敵速鬆之亦不前
後擺動也。
2.倘我用抗勁堵力,若彼速鬆之,我即前仆前傾矣;反
之,推人應力由地發可得中定。
3.若用衝勁,固可掀起彼足根,但彼鬆之則我必仆無疑。
戊戌六月廿八日
八、
1.師諭(編者案,指鄭曼青):發勁出乎背、肩,先伸前足向
地面用勁踏實,而後腿伸直送勁,助身體前移(胯宜正,
不論左右腿,凡後往時,均宜正直也)。
2.但手指著敵身時,應先探聽,迅即發出(一探不成再探,
又不成三探),或敵擊來時,未待發盡,稍順勢略引,迅
即發出,無有不中者。
3.最要者,雙手須鬆淨,切不可被人拉住,故平時宜練手
之聽勁跳出。
九、
1.站立時,須如拳架肩沈,不可站成直線而易橫倒也。
2.又進擊與退敗之際,不可頭仰神散,仍須保持中定沈
氣。
3.受擊時不顧來勢凶惡,只須探聽粘貼即應發出,不可退
避。
以上為民國四十七年,戊戌正月四日
十、
1.發人之際,應思想對方後足之拔起,同時本身注意虛實
(右攻勢用左手,右坐勢亦用左手),久之自可應心得手。
2.全身若能鬆透則重在腳跟,不易被拔動。
十一、
1.呼吸配合開合至關重要,開吸合呼。
2.發勁時叫出廢氣即以增內勁,併免本身氣滯而致疾也。
十二、
走即應發,左走右發,上走下發,不可失機。
十三、
打拳推手不宜出汗,至皮燥將汗為止,則功夫自可入骨,出汗則境界限也。
戊戌正念
十四、
1.太極拳每千人中難得三、五人練到底,即練亦大多因好
勝,不用心而不能精進。
2.被人打一次即應深思如何能鬆開走化,二次、三次、十
次……百次,終有一次可成功化盡也。
十五、
如果被打時,非但用力頂住而且妄加還擊,被打三分,還擊五分、八分,則永無進取也。
十六、
能進之人永遠虛心,不自滿足,非得機勢不亂發人。
十七、
人體應如漂空之紙,牽之即來,推之即去,毫無抵抗。
十八、
1.發人見硬即速退一寸,隨即發出一寸,其速如彈道之簧
弓上之弦,一發無有不中,千斤之力亦可應聲而倒。
2.此發勁不可大,宜用四兩為準,漸而進之(大哉漸也。急
進非真功,漸進者真功)。
3.所謂見硬乃指身手接近之時,以手試推、試探也。倘探
之為虛(或走化、或無頂抗、或非重心點),絕不可妄動而發之,否則必陷險境也,慎之!
十九、
1.踏地時須湧泉著實貼地,牢不可動,惟踝關節為活動之
樞紐也。
2.此地上之勁由腿而達於腰,故平日宜搖鬆此節。
二十、
1.發人之際,應注視對方倒地之處,故平日練拳伸手即有
此意為是(師云:動手不可過,更不可太過,有過則害也)。
2.練拳時身手與空氣接觸即當空氣為敵人,走拳如水中興
波作浪之意。
以上為戊戌二月四日
二十一、
1.身體不可與接觸,對方實力有若羽毛之感,即須將感觸
部隨之鬆退,不使對方摸著。
2.鬆時即腕進速,來即迅去,速度雖可至大,而莫能過於
觸覺靈敏之快,切不可畏人之速到,也不可畏人之力大,但畏你自己能被人摸著。
3.出手時肘不宜高,頭不可搖擺。
4.打拳宜平正均勻(讓我之速度、沈氣、腰力均佳),全體不
可有絲毫牽掛或不鬆處。
5.平日散步應使步隨腰拖走,氣沈丹田,一步踏出即須透
入地之感。
戊戌三月十六日
二十二、
1.鬆化要在中定範圍內轉動,動作全依頭腦之感應,所謂
「聽勁」。
2.胯、腹部不可挺出,宜尾閭、背夾、玉枕一貫正中,方
能神貫頂。
3.發勁時,後足伸送,前足踏地向上伸立,但絕忌雙重。
戊戌三月卅日
二十三、
夫功夫乃備而不用者也,非必要時不可妄用,遇高我者,應學習不可發人,學習者化也。
二十四、
發人如擊球然,接而後發者,能如我意而中的,不接而撞出者,雖出,亦不如我意也。
二十五、
1.用勁不可過度,過則掛他人之身上,失去自立之能力
矣,等於送資本給他人,而賺我血本然,故曰:「我不是肉架子,何將死肉掛我身。」
2.人身既握在我,則加四兩而送之,自跌出矣。
二十六、
送出時必須全身一致協作,故四肢關節非鬆盡不能用力,手接有觸則足趾有感,則功夫高矣。
二十七、
人按我兩肘,則肘化而腕進人胸矣。不可退而無進,乃謂之逃。
二十八、
腿腰之鬆如吊橋之盪動。一動無有不動,其潛在力之大無窮盡也。
以上為戊戌四月十四日
二十九、
1.將發人時,如知我己被人所制,則不可發也,伸手遇
硬,我即縮回,而感人已隨我(謂之吸著),是得機也,發之無不中。
2.對方推手感其確有力時,即鬆開使力落空再發出或牽動
重心,使搖擺未定時,連即發出無不中。
3.發出之手先端之掌斜向上方,肘端向下。
戊戌六月廿八日
三十、
發勁之前即粘勁,輕輕粘著敵方至得機勢時即提放發出,粘送之間必須留有空隙,不可著實,著實則增敵人之感覺,減本身之靈敏。
三十一、
胸膛不能給粘著或空著挨打。
三十二、
按人不可雙手都按,在敵人掤手上,另一手在胸或另一手上。
三十三、
擒敵手時不可使敵知覺。
三十四、
肩靠如撞山,必須自身立穩步法。
以上為戊戌八月二日
三十五、
掤式使掤手始終保持與身體間有一距離,右偏重不宜發出,不正時亦只可裝妥向前上方發出,但左單重發出稍長亦無妨。
三十六、
粘著前進如遇有頂力時,速即收回寸許,使力落空迅即發出,無不中。
三十七、
人力推來時,切不可讓身體或手臂任其密接,否則即受制於人矣,當來粘緊時即開始走化。
戊戌九月廿八日
三十八、
遇敵猛擊,應退半步,避其鋒,如敵落空,隨即進步追擊之(如拳擊是),練習時可如此連續進擊之,以試用聽勁、懂勁之妙。
三十九、
一觸即發,一發即進而粘之再發。
四十、
粘而如在彈簧,適可而止,手各退速彈出,而全身仍保持輕鬆,尤其遇觸硬處,速即鬆開,連發出。
以上為戊戌十月六日
四十一、
1.氣斷意不斷:打拳時,注意假想敵人來襲處之粘著應付
(與氣相接為粘,走化發擊為應付)。
2.掌退肘進,右退左進,形雖斷,意仍續者。
3.推手時,決不可退步而讓之,此乃氣真斷也。須左走右
發,上退下攻,肘化掌進,則形離氣續也。
3.攻我右手,我左轉化時以右手履掤,亦氣不斷也;又左
發不成速改以右發,亦氣不斷之一種。
四十二、
1.發勁有七十二線,最多用者為左、右、中三線,上、
中、下三點必分虛實,且成一直線(腳尖、手臂、敵之中
心線)。
2.勁自腳、腿、尾閭以達於著點,最後將肩胛鬆開,集於
背心(肩胛下方之中點),是為發勁點,久之移於腰際而尾閭。
3.粘敵得機時,速鬆下即發出,如敵乘虛入時,即提脅借
勁向左右發搬之。
4.平日上手下腳交叉練習彈動,如右改左發時,右腿向前
上斜方彈動,右手發為坐勢彈動左腿,久之勁自增長,足心踏實。
5.手宜至輕,如敵頂抗速退再發,如不抗即隨勢送之,未
有不中者,平日尤宜練提勁。
四十三、敵以虎口吞我頸喉解法
1.接勁發出。
2.偏仰頭部化而發之,用手提其後脅,借勢送向我側後
方。
3.不使接貼,左手握其拇指,擒拉右手,推其額頭,即應
手倒矣。
4.不待接近,引送併掃其腳。
5.側身斷其肘。
四十四、
氣沈丹田,工夫愈多愈進氣多,出氣少,並配合呼吸。
四十五、
敵粘我時,應盡速擺脫使空,方可找機勢發出,如未粘著,則先找機勢發出。
四十六、
有化即有發,有退即有進,脫離攻勢或握手時,速即攻出,如不真攻,也得粘敵身以備之而待其動也。
以上戊戌十一月十八日,與王、梁二兄同聆教也
四十七、
對方推來感其有力時,即鬆開使落空,隨之發出或牽動重心使搖擺。未定時發出,皆無不中(手先端向上)。
四十八、
定勁乃身下沉,被推時更下沉,使敵勁達向地面,則安若磐石(不前後擺動或前傾)。
四十九、
發勁按之,氣滿即提放,此際勁由脊出(工夫深則尾閭出,腿腳出)。
五十、
接勁以手接聽來力,達五分之三時,順勢引發之。敵勁來時,我掤手不可貼胸接受其力,應由腰腿先化,對方必落空。
以上為己亥正月
五十一、
我受按力時,以手粘著不丟、「不自動」,聽而不抗,於腰退到底時再化而發之。初期不必求化,發任其推出,絲毫不頂,所謂「絕處逢生」,妙訣在此也。
五十二、
坐腿固應曲後腿,而進步時,亦應曲後腿低進(我受按,肩緊張,受師責,應反接觸,立即腰退,其他部一致鬆開)。
五十三、
宜常與力大之人(視為沙包)練習,并應請其打我,打至其打不著時,則我工夫成矣。
五十四、
採勁應握其腕部,向下壓之。
以上為己亥清明日
五十五、
搭手宜粘住粘緊(密接),不丟不離,完全以對方之動向而動,捋手不可扳動,隨按力而動之。
五十六、
1.走化必有發放,發出應專注一點。
2.此點與對方之一線相接即成,對方之壓力絕不使落於身
膚,對方將接我膚,我即伸入彼力發出之後方,聽其力
動五分,我即牽之。
4.最上乘功夫,即以其將發未發之際,我即發之,則妙不
可言。
以上己亥三月初六日
五十七、
1.走為直退,化為圓轉,故走不如化,化不如接,接者接
勁也。
2.化即發即打,若化而不打乃呆化,化亦不了,能以化為
打則近接勁矣。
五十八、
1.右手左腳發勁須坐正,方可發出最大之勁力,發勁必須
腕、臂、肩、背之勁,串貫而成由腿送之。
2.走化須鬆淨,使力鬆於足心(指支持之力)。發勁須尋找一
線,應多與鬆沉之人練習。
己亥七月廿一日
五十九、
1.彼推我時,我支撐圓轉,使來力化向彼身。
2.彼力未化或未出身接貼而發之,是即「彼不動,我不
動;彼微動,我先動」。
六十、
1.彼力突出擊我,我速鬆胸腰,粘著來手,坐實後腿,待
彼力已盡,即隨粘勁發出,無不中。
2.或待彼突擊時,我當搶先發彼要害(如眼、頭)。
六十一、
1.彼壓我肩時,我掌、腕速隨來力旋轉發出,反搶先擊中
彼身矣。
2.發時手、腕、肩均鬆淨,粘彼作支點,如手指有力即不
能聽。
3.我左手在支,擺正腰胯之同時,右前足用勁踏實足心,
以腿力向上送出。右手在支,先正腰胯,進身近彼,踏實左足,以腿力向上送出,身手愈近彼身,發之愈遠。
4.最要者,我不可以勁之方向暗示彼方;我露勁,彼即乘
機追蹤擊我矣。
5.只可粘聽,不可自動;反之,聽彼有力,即察其力之方
向速鬆化,不接受其來力,(鬆化)轉向而發之,故高手一觸即發出尋丈。
己亥九月八日甲子(由台北南下之日)
六十二、
1.彼捋我腰,當隨其捋勁,鬆腰踏實前足,向彼中線按而
發之,無不中。
2.提放之間距離太大,則機已過去,費我力矣;太小則機
未至,亦費力矣。
3.發勁先鬆淨則能放遠,放時欲高則眼神上盼,低放則下
望,遠放則遠觀,神至氣到,妙用無窮。
己亥十一月廿日南遷之先日
六十三、得入鬆境宜練
1.一塵不染,一羽不著,非但不頂,沉亦不可也。當絲毫
不接來力之同時,應以他側手(功深者同側亦可)捋聽之,但不可加絲毫之勁,非俟其動靜,至彼無能制我而落空,乃可發之,此三者程序也,越一不可。
2.楊家摺疊法,左手右旋,上來下打,此不外槓桿權衡與
迴旋作用也。如肘化掌出,腕化肘出,掤上力轉化從下發出是。
3.按推不可輕進亦不可猛進,適可時,提打之或停觀動靜
再打之。
編後感言:
易簡太極拳共分六段,六十四勢,三百六十五動作。為了全面推廣此一難得的鬆柔武術瑰寶,中華太極館及易簡太極拳協會幹部及教練團,經過密集的開會與討論後,決定擷取全套拳法中之一、二、四段,共三十四勢,一百九十九個動作,訂定為全民套路精簡版,編訂期間承蒙藍文伶老師,擇要整理宗師《太極拳學》上冊內文。王木盛、黎玉東、董卓成、彭成奎等會長,協助整合各地教練的意見,並安排教練示範演練。卞獨敏、簡承禾、楊閔滄教練協助文字校對,使易簡太極拳全民套路精簡版得以順利完成,在此一併表達敬意。
全民版太極拳套路第一版在太極同道的熱烈支持下,銷售一空。為了回饋習者,第二版內容新增宋志堅 宗師於民國47、48年跟隨鄭曼青大師習拳時的筆記,內容包含推手技藝之心法與要訣,提供習者在完成鬆柔拳架訓練後,繼續學習進階推手課程時參考
吳榮輝 劉德榮
109.4.2 於中華太極館
出版者:財團法人中華太極館 中華易簡太極拳協會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二段151-7號12樓 電話:(02)2736-5086 傳真:(02)2736-4090 中華易簡太極拳協會網址: www.yj-taichi.com.tw FB粉絲專頁: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定價:台幣300元整 初版日期:2020年3月 本書有著作權,書本所得全數捐助易簡太極拳之推廣,任何文字及圖案部分或全部,不得以任何方式抄錄發表或盜印。 |
易簡太極拳內涵天地陰陽變化的哲理
人生哲理修養功夫
天(亁)→易→知→親→久→德
地(坤)→簡→從→功→大→業
財團法人中華太極館、中華易簡太極拳協會
FB粉絲專頁: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二段151-7號12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