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柔太極拳推手競技
預備式
1. 起始姿勢(預備式)細化:
- 站位與距離:
- 雙方應面對面站立,距離約為一手臂的長度。
- 站立時,雙腳應與肩同寬,身體保持中正。
- 敬禮:
- 雙方應相互行禮,以示尊重。
- 手臂位置:
- 雙方均以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左腳向外轉30-45度。
- 雙方抬起右臂,掌心向內,肘部下沉,保持“掤”勁。
- 雙方以右腕背部相接觸,輕輕黏合。
- 左手抬起,輕輕接觸對方的右肘內側,保持“按”勁,注意不要纏繞。
- 身體要求:
- 身體保持中正,頭頂虛領。
- 沉肩墜肘,鬆腰胯。
- 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 雙腿屈膝,重心放在兩腿之間,並能隨時轉換重心。
- 手臂放鬆,保持與對手接觸,並能隨時聽勁。
- 分清虛實,腿部虛實轉換要靈活。
2. 判斷正確性:
- 中正安舒:
- 身體是否保持中正,不偏不倚。
- 是否感到舒適自然,沒有緊張感。
- 鬆柔沉穩:
- 是否能夠放鬆身體,沉肩墜肘,鬆腰胯。
- 重心是否穩定,能夠隨時轉換。
- 黏連黏隨:
- 是否能夠與對手保持接觸,黏連黏隨,不丟不頂。
- 是否能夠聽勁,感知對手的力量變化。
- 虛實轉換:
- 腿部虛實的轉換是否靈活,是否能隨時轉換重心。
- 勁力運用:
- 是否能運用掤,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太極勁力。
3. 競賽中減少失分:
- 保持中正:
- 避免身體傾斜或失去平衡。
- 穩定重心:
- 避免被對手輕易推動。
- 聽勁化勁:
- 感知對手的力量變化,及時化解。
- 避免犯規:
- 遵守比賽規則,避免使用犯規動作。
- 控制情緒:
- 保持冷靜,避免情緒波動影響發揮。
- 靈活步法:
- 利用步法調整位置,化解對方攻勢。
推手規範與評判標準精修版
1. 起始姿勢 (起始姿勢, Qǐshǐ Zīshì)
關鍵點:
面對彼此: 兩位選手A和B面對面站立,相距約一臂之長。
腳部位置: 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向外轉30–45度。
手臂位置:
右臂舉至胸前,掌心向內,如右掤 (右掤, Yòu Péng)。
左手掌觸碰右肘前部,如按 (按, Àn)。
手腕輕觸,保持放鬆與漂浮感。
身體對齊:
保持直立姿勢,頭部懸頂。
沉肘鬆肩。
含胸拔背。
屈膝收胯,鬆腰。
分清腿部實 (實, Shí) 與虛 (虛, Xū)。
重心轉移: 選手交替前進與後退,在保持放鬆接觸的同時,將重心在前後腳之間轉移。
評判標準:
正確姿勢: 手臂位置不正確、肩膀僵硬或重心分配不當會扣分。
放鬆: 手臂或身體緊張會導致扣分。
接觸: 失去接觸或用力過度會導致罰分。
流動性: 流暢的轉換與陰陽原則的遵循會獲得加分。
2. 預備式 (預備式, Yùbèi Shì)
關鍵點:
面對彼此: 選手A(東)和B(西)面對面站立,相距約一臂之長。
問候: 互相鞠躬致意。
手臂位置: 水平伸展雙臂,指尖對齊對方肘部(如圖1所示)。
重心分配:
將重心移至右腳,以左腳跟為軸,身體向外轉30–45度。
將重心轉移至左腳,右腳向前邁步。
手部接觸:
兩位選手放鬆手臂,並以右掤手 (右掤手, Yòu Péng Shǒu) 配對。
手腕關節交叉並相互黏附(如圖2所示)。
評判標準:
對齊: 手臂或腳部對齊不正確會扣分。
平衡: 重心分配不當或不穩定會導致罰分。
禮儀: 未鞠躬或未保持適當禮儀會扣分。
3. 核心原則 (核心原則, Héxīn Yuánzé)
關鍵點:
放鬆 (鬆, Sōng): 保持手臂和身體放鬆,以允許能量流動順暢。
扎根 (根, Gēn): 通過雙腳保持與地面的強烈連接。
陰陽平衡 (陰陽平衡, Yīnyáng Pínghéng): 在化 (化, Huà) 與發 (發, Fā) 能量之間交替。
圓形運動 (圓, Yuán): 使用圓形運動來中和與重定向力量。
身心合一 (心身合一, Xīn Shēn Hé Yī): 集中注意力以引導身體的運動。
評判標準:
原則遵循: 偏離核心原則會導致扣分。
流動與和諧: 流暢、連續的動作會獲得加分;生硬或斷裂的動作會扣分。
能量應用: 正確使用內勁 (勁, Jìn) 會被評估。
4. 常見錯誤與扣分
技術錯誤:
姿勢或對齊不正確。
失去接觸或用力過度。
手臂或身體僵硬。
藝術錯誤:
動作缺乏流暢性或優雅性。
節奏或速度不佳。
一般錯誤:
超出時間限制。
開始或結束不當。
1. 起手式(Yu Bei Shi)
關鍵點:
- 站位:A(站在東方)與 B(站在西方)面對站立,約一臂距離。
- 行禮:互相鞠躬表示尊重。
- 手臂姿勢:雙臂自然抬起,一手指尖對齊另一手肘部(如圖 1)。
- 重心分配:
- 先將重心置於右腳,左腳輕觸地面。
- 以左腳跟為支點,身體向外轉 30-45 度。
- 重心轉移至左腳後,右腳向前踏出。
- 手部接觸:
- A 與 B 皆放鬆雙臂,右手採「右掤手(You Peng Shou)」姿勢輕貼對方右手。
- 手腕相交並保持黏連(如圖 2)。
評判標準(如何判斷規格是否正確)
- 姿勢與對齊:選手需保持穩定結構,包括:
- 頭頂懸起,身體中正不傾斜。
- 雙肩放鬆、沉肘,胸含背圓,不可拱肩或聳肩。
- 手臂需與對手保持輕柔接觸,不可失去黏連。
- 步法與重心控制:
- 重心明確區分虛實,轉換時不可浮動或僵硬。
- 可平穩進退,但不可後仰或身體傾斜。
- 松沉與勁路運用:
- 手臂須「浮中帶沉」,不可死撐或鬆散無力。
- 不可過度施力推擠,而應以聽勁與應變為主。
競賽扣分因素(如何減少失分)
- 違反核心原則:
- 重心不穩,步法凌亂,導致身體搖晃或失去平衡。
- 上身僵硬或聳肩,使結構變形。
- 失去接觸與控制:
- 若選手的手臂與對手斷開,失去「聽勁」,將被扣分。
- 若手臂過於僵硬或推擠,導致對手無法流暢應對,也可能被視為不當用力。
- 違規動作:
- 突然爆發性發力(如過於猛烈的推擠)。
- 過度依賴肌肉力量,而非太極勁。
- 不當纏繞對手手臂(例如左手包住對方右肘)。
- 消極應對:
- 逃避接觸或過度退讓,導致無法形成有效推手過程。
- 完全不發力或沒有有效攻防策略,可能被視為消極比賽。
- ### 以繁體中文回答
- #### 1. 起勢規格之精煉
- 推手練習或比賽中,起勢(起始姿勢)乃基礎之重。以下為對您所提供「起勢」規格之精煉建議:
- - **站位與距離**:A(立於東側)與B(立於西側)相對而立,相距約一臂之長,確保雙方有足夠活動空間,卻又能輕鬆接觸。
- - **禮儀**:雙方互相鞠躬致敬,體現尊重及比賽之儀式感。
- - **足位**:右足在前,足尖向前;左足在後,向左側外轉30-45度。初時重心可置於右足,左足輕觸地面,保持靈活。
- - **手位**:右掌抬起至胸前,掌心向內,後腕與對方後腕輕貼,形似「右掤勢」。左掌輕觸己身右肘之前方,肘部自然下沉,形似「按勢」。注意左掌不可環繞右肘,以免限制推手之靈活性。
- - **核心原則**:
- - 手臂放鬆上托,重心自持。
- - 身軀保持正直,頭頂懸起。
- - 沉肘墜肩,含胸拔背。
- - 手臂與對方保持連續接觸,放鬆而不僵硬。
- - 屈膝坐髖,鬆腰,腿部分清虛實。
- - 全身放鬆,便於前後足重心轉換。
- - **動態配合**:一方前足進時,另一方後足退,雙手保持接觸,循環往復,體現陰陽變化。
- #### 如何判斷起勢是否正確
- - **穩定性**:站立時身不搖晃,重心穩固,能隨時轉換虛實。
- - **自然性**:手臂與身姿放鬆,無僵硬或用力過猛之象。
- - **接觸感**:雙手與對方接觸輕盈且連貫,無間斷或過重壓力。
- - **靈活性**:能順暢進入推手動作,無滯澀之感。
- #### 比賽中如何減少失分
- - **避免僵硬**:手臂或身軀過僵易失平衡,或被對方借力,易致失分。保持放鬆與彈性為要。
- - **維持接觸**:若與對方失去接觸,或被判為「失黏」,恐失分。須始終保持腕部輕貼。
- - **控制重心**:重心過前或過後易被推倒或拉空,失分之機增加。應保持虛實分明,靈活轉換。
- - **避免犯規動作**:如抓握對方手臂(左掌環繞肘部)或用力過猛,或被裁判判罰失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