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按手臂角度

 雙按手臂角度

「雙按」(Double Push / Shuang An 雙按)動作中,為了達到結構最穩定、力量最貫通、發勁最有效率的狀態,我們需要特別注意上臂(上膊)與下臂(前膊)之間的夾角


理想的上臂與下臂角度:約 90° 至 120°

(視實戰應用與個人柔韌性略作調整)


🔹 為什麼是這個角度範圍?

角度範圍效果
接近 90°結構最緊湊,便於內勁壓縮與發出;支撐力強,適合發按勁。
約 105°–120°發勁路徑更流暢,尤其在雙手向前送出按勁時,有更大活動空間;適合對應實戰中對方的結構變化。
🌀 配合身體整體結構時考慮:
  1. 肩不可聳(沉肩),肘不可張(垂肘)
    → 上臂與身軀應呈斜下沉角度,而不是橫展或外張。

  2. 肘不離肋,腕不離心
    → 下臂應維持自然彎曲、與上臂形成一條可導通的力線。

  3. 三尖相照(肩肘腕對齊)
    → 不可彎折過多導致力路斷裂,也不可伸直過頭失去彈性。

  4. 氣沉丹田,力從脊發,貫通雙掌
    → 太直會僵,太彎會斷,唯有略彎、有撐、有彈性才可使「按勁」圓活貫通。


🔸 與不同應用方式的對應關係:

雙按應用情境建議角度原因
定勢套路演練105° 左右便於表現形體與勁路
實戰推手應用90°–110°結構穩固,便於發放或引化
貼身短打發勁接近 90°最強支撐,便於集中發力

📌 小結:

最有效率的上臂與下臂角度,以90°–120°為原則,但需根據:

  • 自身體型

  • 對手距離

  • 發勁目標(黏化?穿透?化解?)

進行微調。保持「不丟不頂、圓中求方」的結構原則,才能發出真正的內勁(jin 勁)

最佳角度範圍:上臂與身體約 35°~55°

這個角度,是指上臂與身體側面(肩胯連線)所形成的夾角,視動作與功能略有差異,但原則如下:


🔹 1. 上臂與身體維持「斜下前撐」角度最穩定

  • 角度約為:35–45° 最常見,最多內家拳派認可。

  • 此角度讓:

    • 肩自然沉(沉肩)

    • 肘自然垂(垂肘)

    • 力線可經由肩胛→肘→腕→掌貫出
      (這是「勁貫於指」的必要條件)


🔹 2. 太開(>60°)會「張肩」、太窄(<30°)會「夾肘」

問題角度結構問題結果
>60°肩易上聳,失去沉墜感;肘向外張勁無法貫通,力浮於肩
<30°肘夾入肋邊,肩胛易僵硬發勁卡住,動作不靈活

🔸 3. 動態過程角度會變化,但要守住核心原則:

「肘不高於肩,肘不貼肋,肩不聳,手不遠身,勁在中線」

這樣,即使角度在動作中略微變化,也仍然保持有效的結構與內勁通道


🧠 為什麼 35°~55° 是最佳區間?

  • 太極拳是以身驅為主導,四肢為從屬。

  • 上臂若離軀幹太遠(角度太大)→ 斷開中軸 → 難以從丹田發勁。

  • 若太貼近身體(角度太小)→ 無活動空間 → 勁不易延展。

  • 35–55°提供了撐、轉、化、發的最佳平衡。


✅ 小結:

動作類型建議角度(上臂與身體)
雙按、掤、推、引化約 40–50°
貼身發勁、小開合約 30–40°
揚手、橫掃等大開展約 50–6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日文

 日文 太極拳套路推手(たいきょくけん とうろ すいし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