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簡太極拳推手攻守招法
太極拳架與推手技藝內涵,蘊藏著老、莊無為的思考邏輯與《易經》陰陽變化的哲理。民國75年(1986),筆者拜鄭子太極拳:宋志堅老師門下,學習易簡太極拳架、劍、刀、竿及推手技藝至今,經歷過選手、教練與裁判等。數十年期間,反覆揣摩〈太極拳經、論〉要義,茲提出個人對心法的體會,供同好參考。
太極拳十要:虛靈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動中求靜。鄭曼青大師則以美人手、太極不動手、吃虧即是佔便宜,簡要闡述。宋志堅宗進一步具體化,提出:自然運動八法的原空位、原體位、帶動、反動、盪動、沉浮、趁勢前進、運動路線。揣摩五法(黏貼連隨不丟頂)、折疊法、套接法;籍此引導習者關節的鬆與定、雙手之動與靜、兩腳虛與實之陰陽變化,產生身體剛柔現象,及太極八法與推手招法之應用。
為了讓拳架的鬆柔招勢應用於推手技藝上,達到拳架與推手體用相連,我們參考〈太極拳經、論〉要訣,及鄭曼青大師之訓練法:「守者使左右略帶牽採者為得也。現在要求進步,必須從守方著手,等於水火既濟。」希望藉由太極拳推手攻守招勢,引導習者朝「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技藝邁進。
鬆柔推手招法訓練(一)
太極拳與《易經》三大原則
《易經》三大原則:象、數、理
象:現象。數:數字。理:道理。
象:現象。
身體藉由腳之虛實、手之動靜、身體之剛柔等變化,產生太極八法、拳架及推手招法現象。
數:數字
雙腿進退長度,各關節角度與位置變化的數字,身體重心升降高度,及左右轉的弧度,等等數字的變化,展現太極拳法的奧妙。
理:道理。
太極拳架與推手招法經過反覆演練的過程獲得啟發,得以驗證拳架與推手技藝之合理性。
根據易經三大原則象、數、理。太極拳掤、屢、擠、按、採、挒、肘、靠等八法是身體各大環節角度與位置變化所產生的現象,而這個現象就身體的結構而言,是一種自然產生的變化。配合鄭曼青大師的訓練法:美人手、太極不動手、吃虧即是佔便宜,及宋志堅宗師自然運動八法中的原空位、原體位、藉助大自然的地心引力、反作用力、慣性力等能量,使身體產生虛實、動靜與剛柔的變化,身體各大關節、部位的變化,與位置的改變,產生拳架動作與推手招法。
鬆柔推手招法訓練(二)
鬆柔推手之要訣在於身手的輕靈度,身手輕靈才能以「黏、貼、連、隨不丟頂」的要領,牽引對手的重心。訓練過程中,以兩手的動靜變化,及兩腿的虛實轉換,不斷的破壞對手身體的平衡,又不斷地在緊要關頭拉對手一把,這是一種沒有運動傷害,又能激發身體潛能的訓練法。
黏法:吸引提收回來的意思,當對手向前按發勁時,我以黏法吸引化解,讓對手無法施展進攻的手法。
貼法:附著的意思,當對手向後退走時,我以貼法順勢跟進,讓對手無法脫逃。
連法:連續不斷的意思,與對手切磋時,以黏回貼進的手法,探聽虛實,一有間斷,更讓對手有機可乘。
隨法:順勢跟從的意思,其要領是要放下企圖心與拙力,不即不離,不先不後地跟蹤對手,探聽對手的虛實與動靜,隨時蓄勢待發。
不丟頂:不脫離,也不頂抗。如拳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不用力抵抗,也不消極脫逃,永不放棄契機。
鬆柔推手招法訓練(三)
推手招法訓練,是以身體九大環節(肩、肘、腕、頸、背、腰 、髖、膝、踝)為貫串的連結點,藉由雙手的動靜變化,產生陰陽的對應關係,太極拳經所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就推手技藝而言,是兩手相互合作的技藝,欲使兩手合作無間,首先必須放下企圖心,捨棄拙力,使身手輕靈,才能隨勢而動。
太極拳經所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拳法訓練是先求輕靈,再求貫串。輕靈促使兩手陰陽變化莫測,利於彼此的合作,最後產生貫串的妙用。貫串是兩手互為主導與順從的合作關係,右手為主,左手為輔。左手為主,右手為輔,訓練時反覆探索兩手輕重的協調性,尋找破壞對手身體平衡的最佳比例,創造出手的最佳時機。
故拳架與基礎推手訓練,是在培養身手的輕靈度,為陰陽變化奠基。然後再進入點與點之間的對應關係,在推手招法的應用上,兩手輕重的比例,是破壞對手身體平衡的關鍵 ,也決定「牽動四兩撥千斤」的境界。
(一)基礎動作:
1.預備勢
動作要點:甲(東立者)、乙(西立者)二人東西相向站立,互相敬禮。
將雙手臂平舉,彼此指尖與對方手肘比齊(如圖)。坐實右腳,以虛踏的左腳跟為圓心,貼地向外轉30-45度,重心移至左腳,提右腳進踏一步,「鬆持」兩臂置於身體兩側(如照圖)。
2.單搭手:
甲乙雙方以右掤手相互搭手,腕關節互相交叉黏貼(如圖)。手臂保持輕靈狀態,雙方以原體位方式進行右腳前弓步(如圖),及左腳後坐步(如圖)。身體保持收臀鬆腰的狀態,由股四頭肌,支撐身體重心,進行進與退之間的轉換。甲乙雙方進退互換,循環往復。
搭手互換,兩腿互換:
甲乙雙方以左掤手、右按手相互搭手。兩腿互換,左腳前弓步、右腳後坐步(如圖)。動作要領同上。
3.單搭手掤屢按:
(1)甲乙雙方以右掤手相互搭手,腕關節互相交叉黏貼,左手保持鬆持狀態置於左側腰胯(如圖),手臂保持輕靈狀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向前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同時右腕關節保持原空位,再依序鬆肩、墜肘、鬆腕、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清。
(2)乙方右手黏貼甲方右腕關節,身體向右轉30-45度,自然產生掤屢(如圖)現象,甲方順勢產生靠勢。
(3)雙方身體回正,恢復搭手狀態(如圖)。甲乙雙方進退攻守互換,循環往復。
搭手互換,兩腿互換:
甲乙雙方以左掤手、右按手相互搭手。兩腿互換,左腳前弓步、右腳後坐步(如圖)。動作要領同上。
`4.雙搭手:
甲乙雙方以右掤手、左按手相互搭手,雙方右腕關節互相交叉黏貼(如圖)。左手指黏貼彼此肘關節前端(如圖),手臂保持輕靈狀態,雙方以原體位方式進行,右腳前弓步(如圖),及左腳後坐步(如圖)。身體保持收臀鬆腰狀態,由股四頭肌,支撐身體重心,進行進與退之間的轉換。甲乙雙方進退互換,循環往復。
搭手互換,兩腿互換:
甲乙雙方以左掤手、右按手相互搭手。兩腿互換,左腳前弓步、右腳後坐步(如圖)。動作要領同上。
5.掤屢採之基礎交換手:
甲乙雙方以右掤手、左按手相互搭手(如圖),雙方借地心引力鬆肩、肘、腕等關節,使右手掌黏貼對手肘關節上方,左手掌黏貼對手右手腕關節(如圖)。雙方右手臂藉由鬆肩肘與右轉腰交換手(如圖),手臂保持輕靈及黏貼連隨不丟頂的狀態,循環往復。
搭手互換,兩腿互換:
甲乙雙方以左掤手、右按手相互搭手。兩腿互換,左腳前弓步、右腳後坐步(如圖)。動作要領同上。
(二)攻守招法應用
1. 正向右掤屢採法。
2. 左右掤屢採交換手:
3. 正向左掤屢採法。
4. 進階右掤屢採按法(內套接法)。
5. 進階左掤屢採按法(內套接法)
6. 進階左右掤屢採按法
7. 進階右掤屢採按法(外套接法)。
8. 進階左掤屢採按法(外套接法)。
9. 進階中間雙按雙屢法。
10.進階掤屢擠按法
依次說明其動作要領如下:兩手與腿前後相隨,左右相應,
相互合作,不可分離。
1.
正向右掤屢採按:
(1)甲乙雙方以右掤手、左按手相互搭手,腕關節互相交叉黏貼,左手指黏貼彼此肘關節前端(如圖),手臂保持輕靈狀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向前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同時右腕關節保持原空位,再依序鬆肩、墜肘、鬆腕、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清。
(2)乙方右手黏貼甲方右腕關節,左手黏貼肘關節,自然產生掤屢採(如圖)現象,甲方順勢產生靠勢。
(3)雙方身體回正,恢復搭手狀態(如圖)。甲乙雙方進退攻守互換,循環往復。
2.
左右掤屢採按交換手:
(1)甲乙雙方以右掤手、左按手相互搭手,腕關節互相交叉黏貼,左手指黏貼彼此肘關節前端(如圖),手臂保持輕靈狀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以左手黏貼乙方右手肘關節,向右斜前方弓步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以右掤式隨勢引導甲方向左後方走化(如圖),當甲方越過彼此中心線時,乙方以「原空位」的左掌順勢反採甲方左掌腕關節(如圖)。
(2)雙方身體轉正,甲方鬆肩、肘二關節成左掤式,右手鬆持平舉與肩同高(如圖),乙方以雙按式向前弓步,甲方以「原體位」向後成後坐步(如圖)。
(3)甲方右手黏貼乙方左手肘關節(如圖),再依步驟(1)向左斜前方弓步按進。如此左右循環往復。
搭手互換,兩腿互換:
甲乙雙方以左掤手、右按手相互搭手。兩腿互換,左腳前弓步、右腳後坐步(如圖)。動作要領同上。
3.
正向左掤屢採按:
(1)甲乙雙方以左掤手、右按手相互搭手,腕關節互相交叉黏貼,右手指黏貼彼此肘關節前端(如圖),手臂保持輕靈狀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向前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同時左腕關節保持原空位,再依序鬆肩、墜肘、鬆腕、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清。
(2)乙方右手黏貼甲方左腕關節,右手黏貼肘關節,自然產生掤屢採(如圖)現象,甲方順勢產生靠勢。
(3)雙方身體回正,恢復搭手狀態(如圖)。甲乙雙方進退攻守互換,循環往復。
4.
進階右掤屢採按法(內套接法):
(1)甲乙雙方以右掤手、左按手相互搭手,腕關節互相交叉黏貼,左手指黏貼彼此肘關節前端(如圖),手臂保持輕靈狀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向前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同時右腕關節保持原空位,再依序鬆肩、墜肘、鬆腕、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清,同時右手黏貼甲方右腕關節,左手黏貼肘關節,自然產生掤屢採(如圖)現象。
(2)乙方右手黏貼甲方右腕關節,左手黏貼肘關節,右手借力順勢黏貼甲方右手臂內側上方(如圖)。
(3)乙方以右手黏貼甲方右手臂上方(如圖),並牽引制甲方身體重心,左手借力順勢往甲方肩膀貼進(如圖)。
(4)乙方左手借力順勢向甲方肩關節按出,甲方腰身向右轉帶動右手臂,回復搭手狀態(如圖),循環往復。
5.
進階左掤屢採按法(內套接法):
(1)甲乙雙方以左掤手、又按手相互搭手,腕關節互相交叉黏貼,左手指黏貼彼此肘關節前端(如圖),手臂保持輕靈狀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向前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同時左腕關節保持原空位,再依序鬆肩、墜肘、鬆腕、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清,同時左手黏貼甲方左腕關節,右手黏貼肘關節,自然產生掤屢採(如圖)現象。
(2)乙方左手黏貼甲方左腕關節,右手黏貼肘關節,左手借力順勢黏貼甲方左手臂內側上方(如圖)。
(3)乙方以左手黏貼甲方左手臂上方(如圖),並牽引制甲方身體重心,左手借力順勢往甲方肩膀貼進(如圖)。
(4)乙方右手借力順勢向甲方肩關節按出,甲方腰身向右轉帶動左手臂,回復搭手狀態(如圖),循環往復。
6.
進階左右掤屢採按法:
(1)甲乙雙方以右掤手、左按手相互搭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以右手向前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同時鬆肩、肘、腕等關節。
(2)乙方以左手牽引甲方右手腕關節向右斜後方牽引(如圖),右手順勢黏貼甲方右肘關節上方(如圖),左手順勢借力貼進甲方肩關節,同時向前按進(如圖)。
(3)甲方身體向左轉時,會帶動左手向左上方拋,乙方右手順勢黏貼甲方左腕關節向左斜後方牽引(如圖),左手順勢黏貼乙方肘關節上方(如圖),右手順勢借力貼進甲方肩關節,同時向前按進(如圖),循環往復。。
7.
進階右掤屢採按法(外套接法):
(1)甲乙雙方以右掤手、左按手相互搭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以右手向前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同時右腕關節保持原空位,再依序鬆肩、墜肘、鬆腕關節、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清,同時右手黏貼甲方右腕關節,左手黏貼肘關節,自然產生掤屢採(如圖)現象。
(2)乙方右手黏貼甲方右腕關節,左手黏貼肘關節,右手借力順勢向前黏貼甲方右手肘關節外側上方,兩手掌相互對應(如圖)。
(3)乙方以右手牽引制甲方身體重心,左手借力順勢往甲方肩膀貼進(如圖)。
(4)乙方右手借力順勢向甲方肘關節按出時,甲方轉腰帶動左手臂,順勢黏貼乙方右手肘關節外側上方,右手再順勢黏貼乙方右手肘關節外側上方,兩手掌相互對應(如圖),循環往復。
8.
進階左掤屢採按法(外套接法):
(1)甲乙雙方以左掤手、右按手相互搭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以左手向前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同時左腕關節保持原空位,再依序鬆肩、墜肘、鬆腕關節、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清,同時左手黏貼甲方左腕關節,右手黏貼肘關節,自然產生掤屢採(如圖)現象。
(2)乙方左手黏貼甲方右腕關節,右手黏貼肘關節,左手借力順勢向前黏貼甲方左手肘關節外側上方,兩手掌相互對應(如圖)。
(3)乙方以左手牽引甲方身體重心,右手借力順勢往甲方肩膀貼進,(如圖)。
(4)乙方左手借力順勢向甲方肘關節按出時,甲方轉腰帶動左手臂,順勢黏貼乙方左手肘關節外側上方,左手再順勢黏貼乙方左手肘關節外側上方,兩手掌相互對應(如圖),循環往復。
9.進階中間雙按雙屢法:
(1)甲乙雙方以右掤手、左按手相互搭手(如圖),甲方藉由身體對地反作用力,以雙按手向前按出,乙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兩手腕關節保持原空位,再依序鬆肩、墜肘、鬆腕、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清,兩臂順勢牽採甲方左右手腕關節,自然產生掤屢採(如圖)現象。
(2)乙方兩臂黏貼甲方左右手腕關節時,兩手順勢借力往甲方肘關節按進(如圖),循環往復。
搭手互換,兩腿互換:
甲乙雙方以左掤手、右按手相互搭手。兩腿互換,左腳前弓步、右腳後坐步(如圖)。動作要領同上。
10
進階掤屢擠按法
(1) 甲乙雙方以右掤手、左按手相互搭手,甲方藉由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以兩手向前雙按,(如圖)乙方借身體對地面反作用力順勢向後平退,左手保持鬆持,(如圖)。右手鬆持肩、肘、腕等關節置於胸前。
(2) 甲方順勢向左轉30-45度成右靠勢,同時乙方身體向右轉(如圖),帶動左手成立掌,左手肘關節黏貼甲方肘關節(如圖)。
(3) 甲方順勢向右轉30-45度回正位,帶動左手成擠勢,乙方鬆左肘關節手掌黏貼於甲方手掌上方,右腕關節保持原空位再依序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清(如圖),向左轉30-45度再回正位成雙按勢,甲方隨乙方之勢成左掤勢。
(4) 乙方再以雙按勢向前按出(如圖),循環往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