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最要手稿
p. 1※太極拳的體用可用氣、勁字概括。氣充於內,勁於外。氣充則 體柔而鬆,體鬆而後勁始可用。其登峰在體為專氣致柔,在用乃捨已從 人。而以氣沉丹田為入門功夫,以接為入室火候。從氣沉丹田到接勁 為志於太極拳者所必經之路,其途中,體-須經柔、鬆、沉用必歷 聽勁、懂勁、接勁諸階段方有技成之日,否則便惟有「枉費功夫貽嘆息」 了。
※丹田位於臍下一寸三分,距胴體厚度十分之三處;丹田是繋住心意的 抽象位置,並非腹部的内臟實質,氣沉丹田即把全體的氣沉宿於丹 田,氣為何物?則專賴自身體會,無法明示於人,然氣非空無所有,而 是能使個人確實地感覺出來。氣或可釋能是一種維持個體生命,並 與宇宙脈脈相關的能。人皆有氣,沒有氣則沒有生命可言,只是氣不經
p.2 一番沉丹田的手續,身體就無法覺出獲得受用了。
※氣沉丹田的入手功夫,可分為兩方面說:一是呼吸、一是重心;腰 腹部本來就是人體重心所在,又即人體之運動樞紐,這是各種運動家所 最為明白而共認者。但運動家們所注意到的僅僅是如何利用腰力而已, 未嘗顧及如何去滋長腰力;換言之,通常的運動家只知腰力的消耗,卻 沒研究過如何来進補它,因此未能真獲其益,補腰力的方法無他,氣沉 丹田而已。
※欲身體重心沉降丹田,須完成兩項動作,一是頂頭懸、一是美人手, 頂頭懸即如同被人东住頭髮掛在上般,頭頂至體底部只能垂直地旋 轉,不能作任意灣曲擺動之意,欲做到頂頭懸,須常令脊椎骨垂直地面, 頭部要自然端正地安置於頸上,且要有頭上若放置一滿杯水,絲毫不令 其傾溢的感覺,這樣再助以美人手的含胸,身體重心便自然地降落於丹田。美人手即坐腕,坐腕就是手背的腕關節處不凹凸之稱。腕坐則时沉 时沉則肩睡,肩睡則胸含,胸含加以頂頭懸,則重心自落丹田。每看人 打太極拳,皆不知美人手真意而立腕瞎練,實在堪憫。中指對正手臂,鬆 腕入為坐腕
p. 3 ※氣沉丹田的另一入手功夫是呼吸,人與屍體間之別,只在於有無呼吸 而已,人之健康與否,亦有賴其呼吸方法的是否適當。呼吸要以鼻,應 細長無聲,每一吸要用心意引至丹田,每一呼要使息自丹田敬出人館 一說納 吸後呼前,要使心與息所引致的氣並守丹田,即所謂心氣並守丹田,其 時間的長短以絲毫不勉強為準,功夫愈深則吸後呼前並守丹田的時間愈 長;呼時息雖耗出,但心依然守住丹田(肇至河車倒 運、虛靈頂勁),以待再引第二息至丹田來,呼吸時要舌舐上顎(舌根深藏),這樣綿綿不斷地呼吸使心氣並守丹田,加之以美人手所致的含胸及頂頭懸功夫,日積月累氣便自然而然地沉入丹田。這裡須特別注意的是:吸息人丹田時,不能使出拙 鼓出腹部,只能使腹内輕薇地鬆空出一席,給吸息得以入宿即可,呼息時不做不可文使出拙力向下壓息,亦不可收縮腹肌將息向上擠出,呼 時唯順而已,至要!至要!
p.4 ※氣沉丹田後,日子一久心氣並守丹田的時間愈長,則慢慢地發生氣宿 丹田的現象,即所宿氣,宿氣乃言呼後吸前還有氣留住丹田,如此便 能做到天無間斷的心氣並守丹田,此乃「磨轉心不轉」的入門火候, 爾後功夫越深,所宿的氣積得越多,則氣便自為遍及周身而進入骨髓, 而達到「日長一紙」的境界。 ※太極拳最難能的是一個「松」字。鬆的目的在於鬆筋絡,鬆的先決條 件就是婴無力,無力即自己不使出拙力,亦不令他人的力掛住自己身 體,自己不使出拙力,即須時時刻刻做到動腰不動手,要切實地做到雙 手只遠腰動而不自動,這樣久久練習,便能養成手不使出拙力的習慣,或推手要做到絲毫不使出拙力已經相當困難,若要做到不讓他人的 力抵掛在我身上則更加困難不令他人的力掛在我身上即是走化,走 化产機在感勁,走化之勢依賴於鬆腰,在體而言,無力必須有氣,亦即 熊力必頼氣沉丹田,氣逼周身,否則就無法做到不用力及不讓人家掛在 道律助手輕而脑覺才使#,才能覺知對方重心所在以便提放。另一方 我身上之用,推手時,因其以習用為主,故要特別留意双手不使拙力, 面-受時時注意勿讓對方之力量掛在我身上,對方之力一落我身上,便 镇在那一利那感知其力的方向,立即走化:這種覺知對方的重心所在及 力量方的動作叫傲聽,而這種功夫即稱聽勁。學習太極拳而無聽勁, 手馆不使力,則潮身皆不使出拙力了:不使拙力的習慣養成後,身體月 套,而沒有通當對手去相互練習推手,則很難臻及鬆的境界,無論 肉就颇著来軟下來,等肌肉柔軟後,筋絡也就慢慢地放鬆。然而單靠打則沒有太極拳之用可言,而聽勁之用卻只寓於鬆之體而已。因此推手 目的,在聽勁、在放鬆。推手之口訣乃「學吃虧」三字,有學吃虧 之覺悟,才不用力,才不使強,而後方有進入「舍己從人」之目的。
p.6※推手是太極拳中最重要的課目,太極拳之能否學成,其關鍵全繋於推 手。學習太極拳的誤入岐途,而終於和太極拳原理背道而馳,亦以推手 為因,其所以至此,一方面乃由於不認識推手真旨,令一方面即受好勝 心之作祟所致。此乃未遇明師指點加上其本身的儒弱,以致於沒勇氣學 吃虧為因;人之所以好勝無他,懼敗是,懼敗則心而使強,渾身拙力 隨之而發揮盡致。以此,攻即双手使盡拙力猛推,守即兩腳雙重使勁紮 光,結果氣浮腰僵,結果變切切实实挨打的肉架子,此鬆聽正道何 博里。而师者之誤人子弟,以此為最甚,推手是太極拳習 聽勁的一門課程,在實用上,日後要用學自推手之鬆和聽勁夫對敵,並非要直接用推手動作對付敵人。試想與敵交手拼命時,對方是用打或 用推攻我?若用打則平常習推手時,拼命依賴體重及雙腳之拙力紮住 步位,到時是否有濟於事?我攻對方,難道也和鍊習推手一樣,只要雙 手使出拙力推跌對方就算勝了?推手是一種鍊習太極拳攻夫的手段而 已,並非太極拳對敵的方法,這一點但願有志於太極拳者必需澈底認 清,這樣才能達到無力的境界,才能悟出學吃虧的口訣真意。學吃腐即 是抱定推手為學習無力的唯一途徑,在推手時,惟有切實做到無力的内容。走化不了,則寧願被對方推跌出去,絕不做絲毫的抵抗頂紮(太極先賢 徐振日:寧循理以求精, 莫越理而爭勝)。這樣,將來方有在笑哈跌敵於尋外的便宜可佔,要緊,要緊!
p.7 ※太極拳到鬆的境界,則氣遍周身,肌肉柔嫩筋絡鬆弛。鬆則骨與内 臟下沉而體穩重,松則「腹內鬆沉氣騰然」而身輕靈,身輕則「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聽勁有成,體鬆則拙力能下地而勁始可长。太極 拳之所以能夠無堅不摧,所以能夠跌人於寻外,皆賴此鬆沉後長出的 所謂太極勁而已。
p.8 ※天生的拙力由於體鬆便慢慢地墜落,即經胸而腹而腰而腿而腳底,最 體完全脫落。有一分拙力向下脫落,則有一分內勁向与 (接地之力):勁之生長稱為長勁,勁不長便無太極之用可言。人所以有太極 拳不能用之言,乃由於其無緣際遇到具太極勁的太極拳家,演用太級勁 所致。長勁以打太極拳套為主課,拳套必須打得正確方能長勁,否則, 縱令勤練十載亦無法獲益。打拳套時,不僅全身肌肉不能有絲毫僵滯, 最重要的是必須做到虛實分明,虛實分明最忌雙重,雙重即體重同時落 到雙腳。體重分落雙腳則腰胯必定殭死,腰胯不活則縱令氣沉丹上 为拙力亦只停滞於腰際而已,無法隆至腳而脫落,這樣便永無長勁之日可待.日可待。因此,太極拳除了起勢:十字手和合太極三勢外,全身重量皆 由一腳負擔;功力愈高則虛實愈分明,换言之,功夫愈高則愈能把全身 體重落到一腳上,雙腳的虛實分明其入手功夫為鬆腰胯,腰胯欲鬆必須 先口正腰,使腰正向前方。腰之正向,即以臍與前腳尖之並向正前方為 準。同時須留意體重落前腳,則前腳膝蓋與地面之垂直線不能超前於該 腳大拇指和第二指間分開處,而自前方看,該膝蓋又須在腳背正上方, 不能倚左偏右。不落體重的後腿則不曲不直,腳背與前腳背的開展度, 不能小於四十五度(順步60度,拗步45度),且腳底不能有離地處,該腿臀部及腰側須 特別留不可僵滯;之若體重落到後腳,則除了提手、手揮琵琶及肘底 看捶勢外,前腳尖皆不能翹起,脊椎不可前傾以使臀部後仰。落體重之 腳為實,否則為虛,雙腳得以虛實分明、加之以頂頭懸、美人手及氣沉 丹田等,則全身的重心及拙力就慢慢地降落到實腳心去,隨著勁就慢慢
p. 10
下功夫即使拙力下墜的功夫,而「長功夫」即「長勁」的意思。
※太極拳功夫無非陰陽虛實而已,除腳而外,雙手亦必須做到虛實分明, 左腳質則右手實、左腳虛則右手虛,反之亦然。腳之虛實易知,手之虛 ,若身體未鬆則在打拳套時很難領悟,當左腳實時,左腳湧泉就有一 股動湧上來,這時就以右手勞宮來與這股勁相應,如此便立即會感覺到 湧泉勞宫間發生著無形的連繋,有此感覺,右手即是實。在同一時間 裡,右腳為虛故無勁可上,因此,左手右腳間就沒有相應的感覺發生, 無此感覺則稱為虛手,手之虛實乃如此分明。至要!至要!当實腳變虛 實手變處,或者處腳變實、虛手變實的轉變虛實之際,要特別注意脊椎 不能有所傾斜,尤其是尾間和夾不可有絲毫扭動,因尾聞乃腳轉變虛 實的櫃紐,而手的虚實轉變樞紐在夾脊。此即「變轉虛實須留意」的家 傳口訣。
p. 11
※常功夫及雙手虛分明後,單練拳套或雙練推手等功夫時,還有一 個很重累的虛實課目,此課是「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的眉目所在,又 太極拳之所以被視為哲学,而不止於拳術範疇的一個原因。這是完全要靠 精神力最完成者。太極拳全己從人的高深功夫,其門徑也不出於虛實分 明食己即無我見,既無我見即順敵勢如行雲流水,去來隨彼無所丟頂 聚強,而若入人之地,及若無敵在前,故無我即無敵,若無敵即虛, 實際上有敵為實,此乃實而虛。然欲做到舍己從人談何容易?非以堅毅 心志捨棄我見不可,捨我見入門功夫,在於每和人接手,即以精神力 想像對方為紙人,或者想像根本眼前無敵人存在(試想像:有人牽 你手,教你錬拳)
,這樣才不 會以拙力推人,才容易做到隨後將提及的發勁之用。以若無敵的心境去雙練或應敵,便是實而虛,反之,單練拳套時,則以在雙練或對敵,勢勢式式皆注以正與敵交手之意,如此則勁易長,雙手之虛實也易分明, 且對於發勁之習得最有幫助。這樣無敵卻以有敵的意念對付,便是虛而 實。因此:習太極拳,內必虛實分明,外須變轉虛實。即「一處有一 處虛實」。而「變轉虛實須留意」的「留意」二字,不僅是說要注意前 面提及的:不可扭動尾闖及灰,更意味著,磨實而虛、虛而實這種 將實為虛、以虛作實的變轉虛實功夫時,更須特別付出心力。總之,太 極拳「處處總此一虛實」而已。若有太極拳而不重虛實,以我所知,其 不明黎論之故。「每見數年之純,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双重之 病未悟耳。」奈何!
p.12 ※太極拳之攻,以提放為主,提放即是發勁,發勁就是將自湧泉長出的 勁,送至用以攻對的部位,隨著自該部位將勁發至對方,攻入其體內 以傷其臟腑,或只觸其以推跌他,或兼用其兩者;發勁須有勁可發方以傷美期月 行,欲有勁則非長勁不可「欲長勁則唯有鬆沉而已,鬆沉而虛實分明, 勁始可長」。
※發勁必先有聽勁,有聽勁後才能得機得勢。得勢則對方重心可提, 得機則對方無所走化,如此始能「發勁如放箭」「乾淨俐落」。勁的源 頭在於湧泉,即所謂根在腳。勁從湧泉發出之後,經筋絡關節而到達用 以提放對方部位:若以按發勁,則勁自湧泉經腿、腰、尾、脊椎、夾 脊、肩、、勞宫而至中指尖。『自湧泉發出的勁,必須令它得以百分 之百地傳遞到用以攻發對方之點』,不然便無法提放對方。湧泉發出的 勁,能百分之百地到達攻部位,稱為勁聚,即所謂一貫之勁(建 勁不能百分之百到達就是勁不聚,即勁不一貫。勁不一貫其病根有二; 一是勁滯,一是勁散。勁滯就是自湧泉發出的勁,停滯於途中的意思, 其原因乃勁逢身體的緊張或有拙力處,無法通行,而滯於該處,通常以停滯於腰為最多,肩次之,停滯於腰是因腰胯未鬆(腰背不平),停滯於肩則 雙手使拙力之病未除;當致力於前面所言,無力及虛實分明法,以鬆腰 胯與肩。勁散即發自湧泉之勁,未傳遞用以攻發對方之點就散失之意, 其原因為該欲用以攻發對方之點爲未實,即該點未和自湧泉上來的勁相 應所致(未接上地力)。換言知,用以攻對方之點若虛則無勁得以從該處發出, 鬆卻無從發者,其病在此;所謂「勁似鬆非鬆」、「運勁如抽絲」等句, 皆防此散勁所記。勁何以似鬆非鬆?何以運勁如抽絲?因有心意在,於 是又言「先在心,後在身」,治散勁之病,惟有分明虛實而已。
p.14
※勁聚後,須將這聚於用來攻發對方點的一貫之勁,鬆放出去以攻對 所謂的放勁。因勁不松放則似箭不離弦,終不能盡其用。發勁能聚而不能發放的原因,乃不知放勁所致。勁聚而不鬆放為斷勁, 斷勁是太極拳的大病。勁之放出,像上了箭引滿之弓,若不鬆開引弦的手指,則箭不能射出一般。
尊都漢泉之意。此時周身輕 靈,正是「風暖荷藥」之境,發勁有如此感覺,才是真正的太極拳提放 之道,否則所發之勁必有拙力參雜其中,且雙重之病未除,通常發勁以 長勁為主,勁經腰上來之後,從以脊椎為界和發勁之腳相異側的身體部 位攻出,稱為長勁,例如左腳的勁由右手發出,反之若經腰後,從和發 勁之腳同側的身體部位發出,就叫短勁。人體以左側為陽右側為陰,因 此發勁中,惟有長勁合乎陰陽虛實,故此,短勁猛,若以腳提放對方, 則自腳發出的勁通過腰而顺直上頭頂後,以頂轉發其勁,使它順下 降,再經腰至另一腳之用以攻敵人部位,此乃長勁。若湧泉發出的勁,不上下脊椎而單經腰來轉發到另一腳,這是短勁。 ※經勁的聚放攻發對方之前,必須先以聽勁聽到對方的重心所在始可。 要聽對方之重心所在,則我用以聽對方的身體部位必須輕靈,也就是必 須絲毫沒有拙力方能聽得出。聽的內容一是聽其重心所在,一是聽其進 退之機:聽其重心的方法,是從和我用以聽的身體部位接觸到的對方身 广探出一直線,使該直線之先端碰到對方重心,這是最 聽重心法:功夫深後,当我用以聽的身體部位一和對方接觸,即能將其 重心提到接近兩人相接觸之點來,功夫深到相当程度,則能將其重心提 乃在說明此提勁消息;聽提的入手功夫,在於摸重心,即以我的手等身 到和我接觸之點相合,這就稱為提歡。所謂對方之重心以落入我手中, 體部位接觸對方後,輕微地搖撼對方分寸,使之有所頂我,有了頂我之 感覺,則無論其頂我之點離雙方相觸之點的距離如何!要聽住該點,不 讓他走化。如我還覺得對方還在頂,則未被走化,否則已被走化。先以 手等鬆淨之部位接觸對方使之不離開我,這種勁稱為黏勁,是聽勁的一 種,隨後輕微地搖撼對方分付便其有所頂我,此乃提勤;覺知其頂後繼 續提著不令其頂消失,亦即不讓對方走化,這是聽勁。提勁功夫越深, 則提勁之前用黏勁的時間越短,用提勁搖撼對方之動作越微細,提到後 越能繼續聽得住,即越使對方無法走化。提勁本身由深淺,其内 容亦有所不同,即開始提時,也就是搖撼對方使之有所頂住時,我所覺 知的對方之頂住點可分為二類:是該頂住點就是重心,另一是該頂住 點不是重心本身,是和重心纏結在一起之點。功夫深則所提到的是前 者,功夫淺則所提到的是後者,又無論是前者或後者,功夫越深,則所 提到之點越接近敵我敵我相接觸處。 ※發勁之前,除了聽對方之重心所在外,還須聽對方進退之機,當以我的輕靈處黏聽對方後,要鍊就「彼微動,己先動」的靈敏聽勁功夫,才 能操縱攻守之權。在黏聽之間要先覺知彼微動之機,而後始發我先動之 勢,微動乃心動氣動非形動,動是形動,此中消息頗難領悟,非多 「仔細留心向推求」不可。彼之動,或進或退總起於我提彼之前,因重 心被提听住,則彼机已非敗不可,所以彼之微动只應在我使 前。若彼因我之黏())
心,知我必發勁而欲退,我即留意不丟而乘其後 退之勢,於其後退剎那提放他,反之,若對方因我黏,知我必發勁, 故欲先我發攻,則注意不頂,顺其來走化而攻發,或用「引進落空合 即出」,或用「牽動四兩撥千斤」,或用接勁等,隨機應變,舍己從人, 則其攻勢必消失無疑。太極拳之所以稱爲太極拳者,在於能正面受敵鋒 而於瞬間化失它。其所依原理乃易坝卦,所賴功夫即是聽勁。换言之, 太極拳之能自處於險境中而化險為夷無他,有「我獨知人」之聽勁功夫而已。易日:「坎,有,維心享,有。」,有孚即真即靈是聽勁 之本,維狐意
節賴聽勁功夫達到舍己從人境界的絕對自信,因此敢於歷
習坎而取得有
之果,這正是太極拳之寫照。 ※發勁,本於我則聚勁而放勁,即聚而放,使於彼則黏勁而提勁而聽勁 燃卻含鹏於黏提中,而以提為主。因此發勁之用於人,乃融聽勁於其中 的提勁與放勁,稱發勁為提放的原因在此 ※走化為太極拳攻守的根本。走得了、化得開,則千鈞之力不足懼, 走不了、化不開,則四兩之勁已受牽制。走化寓二意,一是不讓人家 力掛在我身上,一是不讓人膜到我重心。走化其本在 ;頂則無走化可言,丟則無法借化勁以行「收即是發」。腰鬆 靈而被人家觸到之點不頂不丟,則走化可成,走化必須體鬆而用聽勁, 聽勁主要在於:聽對方力道的方向及其攻之機,以獲我走化得機得勢之準。太極拳厥形為球,球心是腰,身體表面即球面,人家觸到我,即 等於觸到我球面,因此欲令球不滚出或不被打着,則唯有球面之點不受 其力道方行,欲球面不受敵力,則須將其力道自觸我之點,成為我球面 财線滑失球外最有效、最不费力且最能敗失其,然對方力道 彼,欲改其力道方向切我球面,則我非本舍已從人之旨走化自己不為 功。選化逐須圓時從兩方面 家接觸到的球面然
即身
敬碳聽住對方力道。聽得住人家力道 方有走化可言,否則便是迴(逃)避而非走化。避非關功夫,兒童亦 能爲之,又何須浪費光陰以學拳哉?走化要以不自動球面觸人家力道部 位為原則來松腰,使對方力道從該處切我球面失勢。移腰因走化而有 異,直總移動稱走,曲線圓轉叫做化,腰之移動距離走化長短,腰之 移動速度走緩化疾,走之功夫淺,化之夫深。走化之火候到則「 不化自化走自走」,且其走化無形可覓,是「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的境 界。走化的入手功夫,在於無論人家推我何處,皆要立即切實地走化腰, 初只想走化被接之點,以致於自己逼死腰,腰死則重心被提必敗無 疑。走化腰,要使其欲垂直我球面的力道不僅無法垂直,反而要令它切 我球面以失其用。移動受敵之部位來擺脫人家攻勢,與太極拳之走化毫 不相關,切記!切記! ※鏈習走化須靠定推手。每見人習活推手,多未達鬆沉境界者, 試想移動腳步以走化敵鋒與學跳舞相差幾許?舞女能走化兇猛力道或 太極拳內勁者,我未曾聞;欲成松沉走化,惟定步推手而已,愿為師 者,勿誤人子弟。 ※太極拳之謂以柔克剛或「收即是放」等,是寓提放於走化中所致。若 有不走化而提放,即在「彼微動,己先動」的先攻之際使用。這種先攻的提放,雖不直接含有走化,然其中必隨有聽勁,而這聽勁即心有走 化之機以待應變。其實太極拳家很少先發動攻勢,所謂「彼不動,己不 動」是「彼微動,己先動」雖然形先彼而發,但彼之心意既先我而動, 則我的攻發或將遇彼剛發出抑或正在發出的力道,故先攻亦須含走化之 機,這和受敵的走化,並無二致()
)。走化中的提放,其法有二:一 走化之点提放,一是從和走化之點相稱部位提放(),兩者從土 化變為提放的樞紐,皆在受敵部位的聽勁,太極拳提放,在其境界未 能用拥勁之前,皆從和走化之點相稱部位發出。相稱部位,即是走化之 際,隨腰之轉動產生的剛好攻向敵人之身體部位,所謂「有上即有下」, 「有左即有右」等,即言此消息;因我球受敵力道而走化球心使該力道 切我球面時,我球面上必有一點,其方向恰好轉向敵人,這一點就是和 該受敵之點相稱的部位。這部位是手或时或肩,完全順所走化之機勢來作決定:而我走化機勢乃生自對方如何攻我,因我之攻發全賴於舍己 從人,這樣始能做到得機得勢。故言:習得機得勢之法無他,舍已從 人而已。其入門功夫,則唯有勤推手以獲聽勁,所謂「左重則左虛, 右重則右查二句,尤須細心領悟,這兩句正說明受敵處的消息,且「收 即是放」之機勢已蓄其中。 ※能走化,則必有一與受敵處相稱之點,供我用來政發對方,這一相稱 之點即是該機勢中最適於我政的部位,若不能適時利用該部位攻發對 方,便失卻攻敵之機,一著失誤,便著著爲人控制,而太極拳「英雄所 向無敵」之豪語,亦由「多誤捨近求遠」而消滅殆盡。適走化機勢以其 烟稱部位提放對方,是「近,走化歸走化,而提放則別尋機勢來提放, 謂「遠」「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之句,真是字字金玉奈何不 細心求證推敲於拳論者何不※以相部位攻的方法有二:是將敵力化開而用我勁攻彼,是胀 嚴力彰移至相稱部位谷聚我勁攻彼。前者,敵之力道乃因我走化,切觸 我部位而完全自我脫離;後者則敵之力道觸我而被我走化至正切我刹 那,敵力不似前者離脫,卻隨我走化腰之際,轉移到相稱部位,合聚我 自湧泉來的勁攻發對方。此時對方改我之力越大,我轉移到相稱部位攻 彼的勤也越大,我自湧泉來的勁則越小;反之,對方攻我之力越小,但 自湧泉上來的勁卻越大。通常對方之力越大,我就不必自湧泉發勁,然 而我的重心須落地,否則就無法轉移敵力到相稱部位。自己的重心落 到湧泉,即是定勁,是落地生根之謂,將力轉移到相稱部位以回攻他 或者將其力轉移至湧泉以消失它,稱爲化勁,能使敵力從我身體上化失 之故。化勁除
賴定勁,因無根則無法運他自如支撐八 面:然定勁亦必賴化勁,因能化後,敵力方不滯於我身中,才不礙我鬆 沉。扼言之,即聽勁必鬆,定必沉,因此鬆沉二字乃化勁之本,太極 拳諸勁之難望有成,其實難在鬆沉而已。 ※將敵力走化脫離我,或將敵力走化轉移到相稱部位,這兩種不同功夫 之操縱樞紐,在於受敵之時和敵接觸的部位,即欲化開敵力,則受敵觸 處須用黏勁黏引敵用以攻我的部位,使它成切線脫離我,欲轉移敵力到 相稱部位,則受敵觸處須用聽勁聽住且勿移動,同時於腰變化之剎那, 引敵力到我夾脊而轉發到相稱部位;引敵力到相稱部位之法,就是在走 化之剎那讓敵力進入到我夾脊,即用來受力;夾脊能感覺到觸敵處的 受敵力感覺,則敵力已入我夾脊,否則未入, 懺糟藏。夾脊有了實的感覺,則在刹那瞬間微動夾脊以轉發該力到相稱 部位。敵力一被我引入我身,則立即化為勁,故化勁之稱,亦含化力爲勁之義,當彼力化為勁後會合我勁所成的勁,稱為合勁,所謂「引進落 空合即出」即言此事。 從農化芝
用提 大司
部態
敵力魚 P
麻感
於
部仁方愛組
敵加化該的勁密
楼勁萬
。』非鬆沉及聽勁、懂勁功夫臻於上乘火候莫。懂勁乃聽勁較 深的火候,聽勁的探知對方機勢,雖亦屬精神作用,但必須觸及對方身 體後始能生效。懂勁之功用和聽勁相同,然其探知對方機勢即在觸敵之 前,此為「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實用境界;推手用 聽,散手則非懂不可,接勁不僅是懂勁之極致,且是太極拳用的極致; 是我先動懂化合提放於彼微動後力道剛發之際,來跌傷敵人於瞬間的功 夫:其關鍵在於入微的得機得勢火候。此時,不僅要得 품~方行。也就是必須在剎那間作到絕對地舍已從人 始可,接勁最難在此。太極拳最高境界為舍己從人其因也在此 接勁之入門功夫乃鬆沉走化,提放之登堂火候並非另有別法可習,勉 之! ※太極拳之致用必賴散手,經推手成聽勁、大得以知方後,須學散 手以獲懂勁。每有人推手功夫未及入門便學散手,結果只學太極散手之 形,松沉未到,內功全無,以此一旦遇到對手體重力大,便一籌莫展而 喟嘆太極拳之不能防身應敵,實在冤枉。太極拳的七分功力,成自拳套 及推手,大、散手等則只估三分功夫而已;太極拳之精華集於攬雀尾 四勢,而其磨鍊法則集於推手中,昔日楊露禪老先生,以一手打遍天 下未遂敵手,爾後精於太極拳者,亦皆此攬雀尾應稱心,故太極拳之有成與否,和攬尾時,最重要的口訣,即「不丟」二字。不丟則對方 無隙可侵,不丟就聽勁之用得以發揮,於是對方之進退我能明察秋毫, 其中以勢最要緊,習坎之安危特賴聽勁,因此常歷習坎即常推勢, 以时 制时 該點則「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而「牽動四兩撥千斤」 使亦長聽勁,且能鬆腰胯以長定勁,的應敵樞紐在於前肘內側 機已把握在我,誠然「任他巨力來打吾」亦無所懼。 ※攬雀尾雖只四勢,其變化無窮,其理則皆在八卦五行之中,欲臻其堂 奧,則非融會其事理於一爐莫辦。乃乾,屬金,其儀為陽,受按之攻, 則以其金生水變以應,因按是離卦屬火為陰,火能剋金,故非按敵。 援即坎卦,五行屬水,陽儀,火忌水,因此以破按;按因對方之 拥變擾,無能用,乃藉其火生以變為擠攻勢,因擠乃坤卦,屬土, 為陰,土能刻水故。受擠攻,則其水以擠,木即採挒二式.探屬陽屬陰,五行皆屬木,探即震卦、乃巽卦,勢之所以蹈坎而 能攻敵,乃(寓)探二勢於其中所致;擠不但未能剋,反而被堰 中的探所剋,故即以其擠土生金為棚,化探二木,以守中攻勢; 援因對方自擠變拥以應,藉令於其中的探木性生火以拥金,即自擾 變按以攻拥;攬雀尾推手,就是順此相生相,如彼發按擠拥勢,我 應擾按擠勢,如此循環不已。 ※大以鎮探肘靠及進退顧盼定為主,其肘、探間含有棚、;、靠 間則蓄有按、擠。肘乃良卦,五行屬土、為陽儀;靠屬金爲陰,即兌卦。 探二勢即如前述,靠能攻探,以肘。彼發靠肘探,我應靠 肘。大主要在方,方即進退顧盼四方,以定根。進乃前進屬火, 按:進退顧盼
退即後退屬水,顧為左顧屬木,盼為右盼屬金,定即中定屬(
定,釋為火
水木金土,似乎牽強附會:以面向南,前離火、北水、東木、西兌
⋯五行以進退為主,顧盼只當進退
金,中鴦土,面向即為進、背即退、三前、盼七星、中土落地生根五行以進退為主,顧盼只當進退之轉撫用,即所謂「進退須有轉換」者是「轉換」乃進退之口訣,沒 有轉换則無法作到「邁步如貓行」太極拳的步法俗稱貓步。 ※因其神其靈如貓捕鼠,動靜一如,换在換虛實,轉即轉方向。大之 步法唯適於固定化的雙錠,其用不如散手靈活,故適散手之進步、退步, 勢如提手,隨重心换移前腳,將變虛之後腳進到踵欲觸及前踵而落 實,隨即將前虛腳移前面,回復原來提手勢,這是變换虛實。然因彼之 移動位置,不能令我常單以直線方向進步,故有轉移方向之必要。當我 赢在前,欲進右前方,則重心移落前腳,随即踏出後腳至左前士 後,身體隨腰轉向右前方,同時將右腳移至右前方成為向右前方之提手 勢,爾後視其須要再如法做直線進步;若右腳在前欲進左前方則前虛腳 向右前方移半步落實,身體隨腰轉向左前方,並移左腳到左前方成左提 手勢。隨著視其需要,或依前言提手勢要領做直線進步。退步,不直退後方,若腳在前則以右腳跳退後方落實,身體即同時隨腰轉向左 前方,而左腳在前虛踏寒雞,即如白鶴亮翅之步法(),雙手乃隨著 後退之勢,握拳垂守前;若須繼續後退,則以在前面之左腳躍退左後 方落實,身體同時隨腰轉向右前方,右腳在前虛踏寒雞,雙手依然握拳 護檔。進則勁隨步伐似貓補鼠,退則根隨躍落風吹荷葉,在進退顧盼間 須有中定隨之:有定勁則進退無過不及,疾緩隨心而動勢不敗。習定 勁除以鬆沉為本外,當以鍊習化勁為入手功夫。化勁的入門功夫他, 拥勢而已。拥為乾,乾為天,天有好生之德以化育萬物,其大用就在一 個化字,化即變化也就是易。中定是無所變化,是不易,以易求不易, ,其方法即:站拥勢令彼按我棚手,徐徐而陣陣地發
即習化勁人 勁,此時我須遍體
鬆透不能存有絲毫殭滯,更不能使出點拙力,最重 要的是要切實地做到虛實分明,即重心要百分之百地落到前腳。當彼徐緩而陣陣地按我時,趁彼按出剎那,隨其勁力引至我後腳湧泉,其入手 法為:每當彼按我,我即不動架式,變前腳之實為虛,同時,將我重心 順著彼按我的勁力落入後腳,使後腳變實。這樣則彼按我的勁力,便直 接落入我後腳心,此時我之雙腳看外形則前實後虛,然實際上卻前虛後 質。彼不繽接,我便絲毫不動架式地將虛實轉回,使重心重落前腳,如 此九勤鍊日久,則一遇敵力或敵勁,便能即刻將它引入湧泉,持我定勁, 並合對方勁力頓失。當定化功夫臻及相當火候,對方勁力一觸及我身, 我不必將它引入湧泉即能化失它。先是於我體内化失,隨後則逐漸出於 體表化失,而終於能在為敵所之點,一接觸到其勁力即能將它化失 掉。這種一觸及彼勁力,便能立即於該被彼接觸之點化失其勁力的功 夫,稱爲隊。拥勁是化勁之極致,所謂遍體皆拥勁的境界,乃一觸即 化的高深火候。太極拳攻守的變换福紐,即在此拥勁而已,拥勁得以随心應手,則其守固若金湯,習坎可蹈之火候已階。以拥勢習定勁,藉 定勤完成拥勤,在這兩勁的相輔相成中,却須介以始可。當化勁有成 則走化變為無形,對方勁力觸我即失,無法掛我,無法提我,因此,我 也就不必走化腰,接勁所用的走化就是這種拥勁。 ※推手主不丟,散手則以練不頂為要,不頂則拥提推得以隨心所欲。 不頂則敵人欲接我勁以攻我,已無機可乘。散手之入手功夫為散鍊拳套 各勢,起初須先鏈反向的整套太極拳勢,所謂反向法,就是起勢後在 轉腰踏出右腳以成右拥勢,隨即左轉腰上左腳為左拥勢,繼而作左攬雀 尾,接著照此反向打去。打向太極拳,其目的在於養成左右一如的習 慣,以備應千變萬化的敵勢。散鏈,就是將拳套各勢拆開單;或熟 鍊一勢,或照拳套前後順序鍊習數勢,或不依照拳套前後順序,随意 接連練習幾勢。散鍊拳套各勢的要訣有二:一是臨敵之實、一是加疾行速,前者即以正在對敵之心情鍊習,處處顧慮虛實而動用諸勁,後者以 鬆為準,愈疾愈鬆、越鬆越疾,形隨意動、形被意牽,「先求開展,後 求緊湊」。 ※懂勁,巧聽敵於未觸之先及適觸剎郡,以從人為本,以不頂為用,故 懂勁除繼續鋪習推手以增長聽勁功夫外,雙鏈搭手為其入手法門。大 雕也以搭手起勢,然其用僅依序探肘靠之發動而已,並非專鎮搭 手:且大之搭手乃兩人相搭,彼我皆用守勢,因此不能出懂勁;鍊 懂勁的搭手法,在於應敵人的散手攻勢,故可任彼随意攻入,不必限制 其攻勢架式。但開始時令其攻我胸喉部位,較為易搭,彼之攻可供我 習兩種功夫,一是「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一是觸彼不 頂。前者鏈出手之機、後者習觸敵之勢。前者之要在於舍己從人,後者 之要即是拥勁。塔手訣為被吸,即言如被磁鐵所吸引去的意思; 被吸
勁,疾聚於已成攻勢之欲用來攻的身體部位,此乃形開氣合,形開就 是運勁攻敵的體勢。氣合即息入丹田之意;呼息時勁已鬆放出去,即我 攻勢已失,乃成為形合狀態,形合是不運勁攻敵的體勢,此即形合氣開, 氣開乃息不在丹田之意,当提放過後到另一提放之前,也就是當形合期 間,呼吸或呼或吸須順乎自然,並非形開就不能再吸息,勿誤!但自運 勁以提放之剎那,吸息以鼓盪丹田氣後,到勁發出去的那一刹那為止 這段期間,須將吸息留駐丹田,此吸息留駐丹田的時間,散手則瞬間而 已,打拳時亦不超過五秒鐘,因此並不影響自然呼吸;這裡須特別留意 放勁的一刹那後,要立即開氣,這樣勁才能完全松放得出,重心才能迅 速落地,氣的鼓盪其火侯愈深,則欲鼓盪氣之吸息愈細微,而終於達到, 只要心注丹田底不吸息亦能鼓盪氣的火侯,此乃「能呼吸」的境界。因 氣的鼓盪已和呼吸脫離關係!因此已能使呼吸絕對地順於生理的自然現象進行。上述散手之要,扼言之,乃「須知陰陽相濟」而已。知陰陽 相濟,即懂勁的境界。 ※太極拳散手之最秘為臨基疆
,楊家獨得真傳,故有楊家招疊手之稱;
乃心解所謂的「往復須有摺疊」
。因此非
復的猛 達懂勁的相當火候,便無法習鍊招疊手,更無法用招疊手對敵。其實, 已得真傳的太極拳家所用的散手,即唯有招疊手而已;而有緣觀摩招疊 手的人,也就必信太極拳之敏速,為旁門之技所不能望其項背者。 ※雙散手與真正對敵的不同之處,乃在於勁;散手之發勁可推而下 可打,對敵之發勁則或推或打、或兼用皆可。推即我勁只觸敵之膚,以 推動其體令其跌出,因我勁未入其體内故不傷;打即我勁進入敵人體 内,以傷其内臟骨骼,推打用則將於同一刹那間,自同一攻敵部位發出的勁分成兩支,一支用來推,一支用來打,勁分兩支時,二勁之大小 並非相同不可,其大小乃視欲傷敵之或輕或重來決定;欲令傷重,則打 勁愈大推勁愈小,反之亦然。因此在對敵時,打勁愈大則對方愈不跌出, 打勁越小則對方跌出去越遠越利害,若只推而不打,便是無意傷敵,因 為推並不傷人:若僅打而不推,則必重傷無疑,因要以血肉之軀,承受 能將百斤之體推跌尋丈外之勁於一點而不傷,則非有極深的火候莫辦, 故不僅沒有習武者無法承受唯打不推的太極内勁,即使功力未到化境 界的太極拳家,也很難承受得起。因此,太極門人總以使敵人毫髮不傷 而甘認落敗為上乘修養,來戒範門生;雙鏈散打之所以只推不打,其原 因也在於防止傷及同門。 ※發勁之或推或打,乃由勁的長短來決定,勁愈長則推勁愈多,反之, 勁愈短則打勁愈大:這裡所談的勁之長短,與前所言之長勁短勁無關所謂「力由脊發」即言此中消息,力乃勁謂,自湧泉發出的勁或化敵 之勁力所成的勁,聚至用以攻敵之點後,還須自該點發出去推打敵人, 因此發勁實即分為兩個步驟:先是自湧泉發出或化敵勁力所成之勁,在 我體内聚於用來攻敵之點,後即將聚於用來攻敵之點的勁,放出我身外 去推打敵人。前言長勁短勁,乃指第二步驟中,依勁的源頭與聚勁部位 的是否同側或是否上下椎所分的種類。茲言勁長勁短,即說第二 步驟中,依推動所聚的勁發放出去體外之動力的部位,而區分的類別。 其勁力就是脊椎,其部位即自尾到夾脊的這段椎骨的高低,因此始有 「力由脊發」之謂「力由脊發」之脊字乃指尾閱到夾脊這段脊椎而言, 推動聚於用以攻敵之點的勁,放出去攻敵的這段脊椎的部位接近夾, 則稱其勁為短:接近尾閻則稱其勁為長。其入手法當湧泉的勁或化敵 勁力所放之勁,聚於用以攻敵之點後,隨即微動尾間夾脊間的某一節脊
架走圓弧,是外接圓?抑內切圓?思之! ※鬆腹、背(命門)弓出,得勁。 ※順纏:虛胶、中指對正肱臂,外旋、墜时而出;逆纏:虛腋,內旋向 下向側引帶。 ※前進時重心放前腳;後倒退時放後腳。 ※每一關節都入榫。 ※内部原地鬆空、外部不動不轉,即化即打即放。 ※接觸面是軟墊為陰,令一面施勁為陽。 ※接手時,重心在前腳,先鬆前胯使後足産生些許斜(頂)力,繼而鬆 後胯,勁力又回到前腳向上之頂力。頂力--鼎力(四平八穩向上之力) ※沾粘貼要(一氣呵成)立即滲透對手身體,即發即放。 ※受力即兩胯一鬆,由腳底、大腿產生垂直向上頂力。
※一接觸,交重心,大腿一沉,立即有頂力,即發放。 ※曲中求直:以圓弧、螺旋達到直線進、退的效果(目的) ※盤拳走架鄭曼青(正慢輕)。變轉虛實陳德松(沉得鬆)。垂时鬆腕汪 永泉(往湧泉)。進退顧盼陳修姚(沉休搖)。 ※虛靈領勁:全身拥勁以虛靈引動、帶動。 ※虛領頂勁:頂頭懸要虛虛領起、接地之力不要太過。
上來,這時就以右手勞宮來與這股勁相應,如此便立即會感覺到 賞,若身體未鬆則在打拳套時很難領悟,當左腳實時,左腳湧泉就有一 酸测染勞宫間發生著無形的連繁,有此感覺,右手即是實。在同一時間 视,右興虛故無勁可上,因此,左手右腳間就沒有相應的感覺發生, 账此感感训為虚手,手之虛乃如此分明。至要!至要!当實腳變虛 實手感旗.或者慮腳變質、虛手變質的轉變虛實之際,要特別注意脊椎 不能有所做科,尤其是尾閱和夾不可有絲毫扭動,因尾間乃腳轉變虛 實的稱紐,而手的虚實轉變福紐在夾脊。此即「變轉虛實須留意」的家 傳口訣。 左蘭質則右手質、左腳虛則右手虛,反之亦然。腳之虛實易知,手 ※大檢拳功夫無非除陽虛實而已,除腳而外,雙手亦必須做到虛實分明, 地最上來的质为磨能使力学的间进你 之意。而「長功夫」即「長勁」的意思。傳口訣。 ※酱功夫及雙手虛實分明後,單拳套或雙推手等功夫時,還有一 即大颜养之极舰為哲學而不止於拳術範疇的一個原因。這是完全要靠 個很重要的虛實課目,此課是「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的眉目所在,又 精神力最完成者。太極拳舍己從人的高深功夫,其門徑也不出於虛實分 明:會己即無我見,既無我見即順敵勢如行雲流水,去來隨彼無所丟頂 強,而若入無人之地,及若無敵在前,故無我即無敵,若無敵即虛, 實際上有敵得實,此乃質而虛。然欲做到舍己從人談何容易?非以堅毅 心志捨飛我見不可,捨我見入門功夫,在於每和人接手,即以精神力 心),這樣才不
你手,教你練学 會以拙力推人,才容易做到随後將提及的發勁之用。以若無敵的心境去 想像對方為紙人,或者想像根本眼前無敵人存在(試像,有人華 睡或應敵,便是實而虛,反之,單鏈拳套時,則以在雙鏈或對敵,勢
仙於餐共顾同文助,以推知其動四肢移方。眼注坎,只用在同門鏡 習散手之際⋯實際對敵,則神必注敵眼以攝其神方行。當彼攻出,我即 撤腰坐宝後腳,右反向前踏出步成貓步進勢,同时趁撤腰之卓下 拥彼小管,並輔以左手,撤腰時應進前腳,即所謂「有前則有後」不僅 能發進勢於人之未知,且還蘊藏著「蓄而後發」之機在內;此時,須 留意丽點,一為我拥必遏彼攻勢於中途,一為我手和彼接觸時,不能令 彼感覺到我在頂他,若令其覺得我在頂則我所用者便非拥勁;非拥勁則 難化敵力,故無法退住其力道,且反有被他接我勁以攻發我之慮。能 拥彼攻勢於未即我之前,即是懂勁之境界。功力越高,則拥彼攻勢於愈 เLkr 二学中已含有含融资美及下頂兩噴,誠是家傳秘計·手有,手在 左腳,右腳前虛腳正向敵人,雙手自然下垂的待機之勢,與彼相對而 立,候彼攻發,這時雙眼要注視彼七坎,因該部位略為胴體的中心位置,
P.34
人極 習會
利惠和安
速:前者即以正在對敵之心情習,處處顧慮虛實而動用諸勁,後者山 鬆為準,您疾愈、越鬆越疾,形隨意動、形被意牽「先求開展,後 求緊湊」。 雀勁除繼徽鎮習推手以增長聽勁功夫外,雙搭手爲其入手法門。大 ※懂勤·乃聽敵於来觸之民及適觸到那,以從人為本,以不頂為用,故 手且大括手乃兩人相搭,彼我皆用守勢,因此不能鏈出懂勁;鍊 環雕也以搭手起勢,然其用僅依序探肘靠之發動而已,並非專鍊搭 懂勁的揩手法,在於應敵人的散手攻勢,故可任彼隨意攻入,不必限制 其攻勢架式。但開始時合其攻我胸喉部位,較為易搭,彼之攻可供我鍊 習兩種功夫,一是「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一是觸彼不 頂。前者鎮出手之機、後者習觸敵之勢。前者之要在於舍己從人,後者 之要即是拥勁。塔手之訣為被,即言如被磁鐵所吸引去的意思;
P.35
二常中已含有禽感展及系慎兩頃,誠是家傳秘訣。搭手前,我以後實 左腳,右腳前虛腳尖正向敵人,雙手自然下垂的待機之勢,與彼相對而 立-候被攻發,這時雙眼要注視彼七坎,因該部位略為體的中心位置, 便於察腰肩之動,以推知其動四肢及移方。眼注坎,只用在同門鍊 習散手之際⋯實際對敵,則神必注敵眼以攝其神方行。當彼攻出,我即 微腰坐實後腳,右腳反向前踏出步成貓步進勢,同時趁撤腰之勢自下 獨夜小臀,並輔以左手,撤腰時應進前腳,即所謂「有前則有後」不僅 能發進勢於人之未知,且還蘊藏著「蓄而後發」之機在內;此時,須 留意丽點,一為我拥必退彼攻勢於中途,一爲我手和彼接觸時,不能令 被感覺到我在頂他,若合其覺得我在頂則我所用者便非拥勁;非拥勁則 離化敵力,故無法退住其力道,且反有被他接我勁以攻發我之慮。能 南意订邮式来即视之前,即#便动竞手。
p. 36
接近我身,而終於以被打部位拥敵,而臻入「渾身是手」的境界。搭手 觀其外表似較推手容易甚多,然實即比推手更難數倍,因此「行家一搭 手,就知有沒有」,非將一身功力盡露於搭手不可,其難在此。因此太 極拳培手,非員有拥勁的境界,便無法習鍊,因此只練其形,則百無 一利可得。 ※措手有成,則隨其拥後緊接著須作提放的習。起初約彼勿走化,以 任我提放,這樣較容易入手,有成則習任彼走化而能提放他。其要訣 在於我拥後使彼無法走化,並非讓彼走化後,我才提放他。切記!等彼 走化使我提放,則先機以失,無法得機得勢。但,亦有讓彼走化後才 提放者,其目的乃在於磨鎌「偏沉則隨」以穩住我欲敗之勢。其呈敗勢, 是從雙重或时出膝前的攻勢被人牽動所致,欲補救這種將敗勢,唯有 「随」字而已。随即是不丟,推手中的不丢在於聽勁,搭手中的不丢 即練遣歩7
p. 37
左腳實時, 柏應,如此便、 右手即是實 就沒有相腫 至要!至 實之際、三 扭動. 品製動世1 雙手亦必須做 然。腳之虛實 是顧慮虛實而動
應用所得,而融為一體,便稱為太極拳散手。 ※散手要特別注意虛實分明,尤其是虛實的轉變,這樣才不患雙重大病, 方能招招以長勁攻敵。走化中亦須含有提放,而提放即存於走化之内, 其關鍵乃由陽極變陰的拥勁來操縱,呼吸順乎自然,以令息息不閉不 急,呼吸間須鼓盪丹田真氣,即所謂「氣宜鼓盪」,一方面以促使作到 形開氣合,令勁易聚,一方面則促進作到形合氣開,勁使易放,勁之聚 放有序,則虛實之分明確實,攻守進退方能靈活,「能呼吸、然後能靈 )。丹田能宿氣,便能感覺出丹田若一氣
活」乃言此中消息(
形合氣開作勁的聚放 、雙方皆以形開氣合、 囊,有此感覺後,吸息,以心引氣順沿丹田後緣直降丹田底,即宿氣直 落丹田的下方,這樣丹田原來已積宿之氣便會震盪,而使湧泉上來的 即鎮隨步,即隨彼走化方向進步來穩住我重心「步隨身換」就是這個 意思。搭手後能提放則散手之基已固,若再配合進退步法及散鏡拳套之
p. 42
而入「渾身是手」的境界。 比推手更離數倍,因此「行家 成全民我路構醬
好冬香三不可,其雞在此·
近尾喝·則愈接近夾。通常,稱接近夾脊部位推動發出的勁為 推骨,來推勤聚勁自該觸敵部位放出,欲用的勁愈長則微動的脊椎愈接 物、分動因該部位只隔夾脊一寸或幾分長的距離而已,功力愈高則 出的勁意短,並意能將所聚的勁百分之百發出。因此太極拳非臻相當 火候,便無法傷人,若會,即只是力撞傷而已。被拙力打着傷勢, 乃以被打觸及的部位為重,內勁所傷者,則被打觸及的部位毫無傷痕, 邻傷在內臟,即外傷內傷稱是。從勁聚於用以攻敵之點,到勁從該點 放出我體外以推打敵人的這一段時間,我用以攻敵的該聚勁部位乃用提 勁或拥勁來對敵。攻用提勁,守用拥勁。其實勁和提勁二者之區別, 只在於用在攻或守之差而已:因敵人的勁力攻我時,被我用拥勁將其勁 力化掉後,其重心或與其重心疆結之點,便自然地會提升到我使拥勁之 部位,這是和我攻時,以提勁提住敵人重心或提住其與重心僵結在一起 的博彩完全首可人
p. 43
本化方四選來懼售袋重心,「步釀 迎农生·已间,喜昌配有通退步法廷味套之 造:糖,世經地大浴飲 H504RM37E 敵.而錄入「渾身是手」的境界。 實即比推手更難數倍,因此「行家 力盡講於格手不可,其難在此,因 ,便無法習,因此只其形, 須作提放的練習。起初約彼勿走 有成練習任彼走化而能提放他 並釀做走化後,我才提放他。切 夾,郁法得機得勢。但,亦有釀油 「偏前隨」以穩住我飲敗之勢。 的神人家所致,依補救這種將 不素,懼中的不天在於練聰勁
:
百
部伝,デェラョ 的情形完全相同,故言拥提兩勁其分別只在攻守之用而已。功力愈高則 反若提拥的時間越長則推勁比打勁大:因此發勁之或推或打,乃由推 聚對後、放勁前的時間,亦即提拥的時間愈短。提拥的時間愈短愈主打, 動發勁的脊椎部位之高低、以及提拥時間之長短配合形成。 ※太極拳之最難,並非難在登峰造極的接勁,而是難在入門的鬆沉。喚 致1接勁 乃以瞬間的丽,放海
體鬆則用除,故太極拳之成否,唯視 體之鬆否來決定。鬆以鬆腰為主!然鬆腰卻最難,腰胯能鬆,太極拳必 言之,太極拳之難在體而非在用; 成。鬆腰必先鬆肩,肩鬆而後鬆腰用方成。腰鬆肩不鬆,則上重下輕; 氣不沉即勁不聚,體用皆無法獲益,是瞎鍊所致。鬆肩以提合站功最有 效:所謂提合站功,即站提手勢,鍊習法為站右提手勢到后腿微感酸痛 後,將重心移落前腳,身體隨腰轉向左方,同时將後腳移左前方成左提 E
阿曲
43
P. 44
身放 松·尤其是不能讓肩膀殭硬,若起僵硬感,則自實腳心微撼全身以鬆放 其值硬。站時要收尾闖使體重完全落到實腳湧泉,此功不僅能鬆肩,且 能將雙手之拙力墜入足心。 ※鬆腰以膜法最見效。其法為站好右弓步,即如擠按諸勢步法,使重 心百分之百坐落前腳,後腿則不曲不伸,腰和前足尖對正向前。然後, 不移換重心,盡量不動兩膝以下部份為原則,以脊椎為軸,於可轉範圍 內輕鬆地轉助腰胯,狀如以腰篩物。轉動腰胯之際,後股要隨腰自轉, 勿只前後移動,雙手則自然下垂任其隨勢搖擺,爾後換足依同法鏈習。 此法最能鬆腰,勿等閒視之。 ※鬆跨須鎮太極蛇步,蛇步即低勢的正揮猴勢步法,因其行如蛇而有此 標基要永乐身
P.44?
手勢:常繼續站到質腿微感酸痛,則重心有,骨陈大車 移右腳至身前又成右提手勢。如此輪流换足習。習此功須全身放 松,尤其是不能讓肩膀殭硬,若起僵硬感,則自實腳心微撼全身以鬆放 其僵硬。站時要收尾使體重完全落到實腳湧泉,此功不僅能鬆肩,且 能將雙手之拙力墜入足心。 ※鬆腰以節腰法最見效。其法為站好右弓步,即如擠按諸勢步法,使重 心百分之百坐落前腳,後腿則不曲不伸,腰和前足尖對正向前。然後, 不移換重心、盡量不動兩膝以下部份為原則,以脊椎為軸,於可轉範圍 內輕鬆地轉動腰胯,狀如以腰篩物。轉動腰胯之際,後股要隨腰自轉, 勿只前後移動,雙手則自然下垂任其隨勢搖擺,爾後換足依同法練習。 此法最能鬆腰,勿等閒視之。 ※松胯須鎮太極蛇步,蛇步即低勢的正撞猴勢步法,因其行如蛇而有此 Khiป
44
p. 45
。其要訣在於拋腳,即進步時當重心完全形有服仑,县邦千月宣 鬆地拋出身前,隨即慢慢踏實,之後如法再拋出後腳繼續前進;雙腳之 虛實轉變,正如倒报猴勢,即前腳跟落地時後腳也由踵至趾順序離地; 此時其虛實也隨之慢慢變轉,習蛇步可走直線亦可走圓圈,走圓圈則 須左右並錬方行。練習當中,須收尾閱使脊椎垂直地面臀部不能翹起, 雙手下垂隨步自然擺動。 ※肩鬆則氣沉丹田,腰胯鬆則拙力、重心並沉湧泉,故肩及腰胯能鬆則 必沉無疑,沉則勁可長,用可成「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 乃言此中消息「腰無主」即是無法做到前所言自尾閱推動發勁之意。 不能提放,則力學太極拳垂死亦當然於用無補,因此學太極拳,即只學 鬆而已,牢記!鬆沉後唯一所忌是散勁,欲避此忌則除勤前言的虛 實分明外,無論打拳套抑或推手等功夫時,皆須特別留意勿將时浮, 毛院
p. 45
其要訣在於拋腳,即進步時當重心完全老津有股仑,县屏经贤宣 鬆地拋出身前,隨即慢慢踏實,之後如法再拋出後腳繼續前進;雙腳之 虛實轉變,正如倒猴勢,即前腳跟落地時後腳也由踵至趾順序離地; 此時其虛實也隨之慢慢變轉,習蛇步可走直線亦可走圓圈,走圓圈則 須左右並鎮方行。習當中,須收尾閱使脊椎垂直地面臀部不能翹起, 雙手下垂隨步自然擺動。 ※肩鬆則氣沉丹田,腰胯鬆則拙力、重心並沉湧泉,故肩及腰胯能鬆則 必沉無疑,沉則勁可長,用可成,「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 乃言此中消息「腰無主」即是無法做到前所言自尾閱推動發勁之意。 不能提放,則力學太極拳垂死亦當然於用無補,因此學太極拳,即只學 松而已,牢記!鬆沉後之唯一所忌是散勁,欲避此忌則除勤前言的虛 實分明外,無論打拳套或推手等功夫時,皆須特別留意勿將时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